[历史的"变与不变"](12分)
小楚同学参加了以"历史的变革与延续"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小组,他们展开相关理论学习与史料搜集工作,形成如下学习笔记:
观点 |
◆于不变之中,而寓变之制;因已变之势,而复创造之规。 --顾炎武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马克思 |
材料 |
◆赵宋官制虽承前代,如宰相大抵类似于唐,而宋则又以枢密使、参知政事为副宰相。若外官,则宋与唐大有别。藩镇(节度使)之权既夺,大约统率所部者有安抚使、转运使诸官职。 --摘编自王鸣盛《十七史商榷》 ◆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具有鼎革之义;对于临时政府组成人选,宋教仁等主张全用革命党,不用旧官僚,但最后不得不妥协。临时政府各部总长名单中,同盟会会员仅居陆军、外交、教育三部,其余六部均为立宪派或旧官僚。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1789年7月巴黎民众攻占巴士底狱之后,国民自卫军总司令拉法耶特侯爵将象征法国王室的白色与巴黎民众武装的色彩(红色与蓝色)结合,创设三色徽章作为国民自卫军帽徽。不久,法国国王到巴黎接受了三色帽微,表示对革命形势的认可。此后,红白蓝三色配置在全国流行,三色帽徽、三色服饰成为革命者的标志。几经演变,三色旗成为法国国旗。 --摘编自沈坚《三色旗和高卢雄鸡》 |
通过研读,有的同学看到了历史的变革,有的同学看到了历史的延续,有的同学看到了二者间的复杂关系。请任选角度,自拟论题,结合笔记中的观点与材料,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后期世界贸易示意图材料二 美国房地产市场上的次贷危机引发了美国和全球范围的一次信用危机。危机造成的股市恐慌和损失是约80年前那次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仅10月前7个交易日,道琼斯30种工业股票指数累计跌幅均超过21%,全美股票市值蒸发2.5万亿美元,堪比上一次大恐慌的状况。“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象上一次大恐慌一样,发端于世界金融体系中心美国的金融危机很快向其他国家蔓延,变成了全球金融危机。
——2008年10月《美国金融危机殃及全球 世界经济在十字路口彷徨?半月谈》
材料三
请回答:材料一反映了当时世界经济发展形成怎样的局面?指出这一局面形成的主要途径及根本原因。
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约80年前那次大萧条”、“上一次大恐慌”是指哪一次经济危机?请写出时间对此美国采取了什么应对措施?为什么两次大危机都出现“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现象?
在材料三所列的国际经济组织中,以减少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为目的的组织是哪一个?叫什么名称中国何时通过什么会议加入该组织?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其社会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的自主权利是必须得到尊重的。各国人民都应该有选择其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利,不应受到其他国家的干涉。…… 如果这些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而侵略和干涉内政的威胁和对于侵略和干涉内政的恐惧就将为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交关系文件集》第3集
材料二:
材料三: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多极化趋势在全球或地区范围内,在政治、经济等领域都有新的发展,世界上各种力量出现新的分化和组合。大国之间的关系经历着重大而又深刻的调整。各种区域性、洲际性的合作组织空前活跃。
——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材料一中所说的“这些原则”是指什么?20世纪50年代,周恩来在此原则下,有哪些重大的外交活动?
材料二的照片中乔冠华为什么开怀大笑?此事有何重大意义?第二年,我国在外交方面又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
根据材料三,列举新世纪以来中国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大外交活动。
材料一 美国房地产市场上的次级按揭贷款的危机(简称次贷危机)引发了美国和全球范围的一次信用危机。危机造成的股市恐慌和损失是约80年前那次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仅10月前7个交易日,道琼斯30种工业股票指数累计跌幅均超过21%,全美股票市值蒸发2.5万亿美元,堪比上一次大恐慌的状况。“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象上一次大恐慌一样,发端于世界金融体系中心美国的金融危机很快向其他国家蔓延,变成了全球金融危机。
——2008年10月《美国金融危机殃及全球 世界经济在十字路口彷徨·半月谈》
材料二 近两个月来,世界经济金融危机日趋严峻,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的不利影响,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包括:一是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二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会议确定,到2010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
——《 人民日报 》( 2008年11月10日01 版)
材料三 在罗斯福新政问题上,就不乏这样的“修正主义者”。 ……他们认为,大萧条原本只是经济周期中的一个波谷,美国很多经济周期中的波谷——比如1894年及1921年的经济萧条——都可以通过市场的调节能力自我修复,大萧条之所以十多年阴魂不散,恰恰是因为政府在帮倒忙。
——刘瑜《罗斯福新政的另一面》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约80年前那次大萧条”、“上一次大恐慌”是指哪一次经济危机?两次危机发生的主要原因有何不同?为什么两次大危机都出现“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现象?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政府在应对本次危机方面与罗斯福新政的哪些做法相似?二者在本质上有何共性?
(3)据材料三说明“修正主义者”解决危机的主张是什么?结合材料二、三谈一谈你对应对经济危机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人民日报》连续发表“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和“小麦亩产120000 斤”“皮棉亩产5000斤”“一棵白菜500 斤”等文章。
材料二:“大跃进”时期的宣传漫画。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中的现象发生在哪一年?其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材料所导致的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3.要提高农业产量,正确的做法有哪些?
孔子是世界文化名人,他创造的思想博大精深,影响深远,成为我国古代文化的主流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开放题)
⑴“仁者爱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请依据材料概括孔子的思想观点。
⑵朱熹发展了儒家思想,他认为“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动,无所适而不在。……存天理,灭人欲”依据材料概括指出宋代儒家新发展的表现及其产生的消极影响。
⑶1973年,罗伯斯庇尔指出:“自由属于所有的人做一切不损害他人权利之事的权利;其原则为自然,其规则为正义,其保障为法律;其道德界限在下述言之中: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罗伯斯庇尔引用孔子格言的意图是什么?
⑷9月8日是孔子诞辰日。1914年,袁世凯在这天演出了民国以来第一次祭孔朝圣的大丑剧;2005年9月28日,全国许多地方和海外的华人举行了纪念孔子诞辰的活动。你认为这两种“纪念”活动的根本目的有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