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历史上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国之大者"。鲁成公十三年(公元前578年),刘康公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汉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诏曰:"农,天下之大本也。"唐德宗贞元二年(786年)敕曰:"漕运通流,国之大计。"明洪武十年(1377年)太祖曰:"赏罚者,国之大权,人君操赏罚之权,以御天下。"

--据《左传》《汉书》《唐会要》《明实录》

材料二

光绪二十七年(190年),张之洞连上《通遵筹议变法谨拟整顿中法十二条折》及《遵旨筹议变法谨拟采用西法十一条折》,认为:"盖立国之道,大要有三:一曰治,二曰富,三曰强国。"

--据《张之洞全集》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刘康公,汉文帝、唐德宗,明太祖,张之洞提出"国之大者"主题的时代背景。

(2)让人民生活幸福是我们今天的"国之大者",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影响古今确立"国之大者"主题的因素。

科目 历史   题型 简答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两极对峙时期,美苏争霸“冷战”中有“热战”,下图两个事件的发生反映的战略态势是

A.美国转守为攻 B.苏联转守为攻
C.美苏互有攻守 D.苏采取全面收缩战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二战前的世界市场基本上是资本主义一统天下,世界各国的经济几乎都从属于、服务于资本主义的国际生产和交换。战后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随着殖民体系的崩溃,涌现出一批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使世界市场的国家构成发生了变化,世界市场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等各种不同经济类型国家的市场体系所组成。
材料二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以下简称“总协定”)是在美国倡议下,于1947年10月30日由23个国家在日内瓦签订的一项有关关税和贸易政策的多边国际协定。它是包括一整套有关国际贸易的基本原则、各种规定、规章、允许实施的措施和禁令的法律文件。1994年4月15日,在摩洛哥马拉喀什召开的关贸总协定部长会议上,正式决定成立更具全球性的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
——摘自人民网资料
材料三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科技进步和跨国公司迅猛发展,推动了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配置,使世界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进一步增强。
材料四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对此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说:“由于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经济全球化并没有使广大发展中国家从中受益,反而造成……富国愈富,穷国愈穷。”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二战后世界市场发展的特点。
(2)依据材料三,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进一步增强的条件是什么?
(3)你赞同卡斯特罗的看法吗?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从分散走向整体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石窟艺术

图1云冈石窟第20窟大佛图2 敦煌莫高窟彩塑
(1)不同文明的交流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中国古代石窟艺术是中外文化交融的产物。请指出图2与图1的不同之处,并据此说明中国对外交往的特点。
材料二《全球通史》一书的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著作中说,“1500年以前,人类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中……直到1500年前后,各种族集团之间才第一次有了直接的交往”,人类社会的发展才开始从分散走向整体。
(2)简述世界各民族的历史是如何逐渐融合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的?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以来,贸易全球化、投资全球化、金融全球比和跨国公司生产经营全球化,包括了国际流通过程和国际生产过程的全球化,即完全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起来了。
——卫兴华、林岗《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3)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迅速发展,有人称其为一把双刃剑,你是怎样理解的?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著名的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岳麓版高中新课程《历史》必修Ⅱ
材料二(在广东佛山罗定)凡一炉场,环而居者三百家,司炉者二百余人,掘铁矿者三百余,汲者、烧炭者二百有余,驮者牛二百头,载者舟五十艘。计一铁场之费,不止万金,日得铁20余板则利嬴,得8、9板则缩。
——摘自屈大钧:《广东新语卷·15》
材料三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M.Godtey)指出:“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选自《中国全史·商贾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四大城市繁荣与发展的主要原因。
(2)你认为材料二中所反映的生产状态属于什么性质?说说你的理由。
(3)结合材料一、二你可得出什么结论?
(4)材料三中郭德利认为“引发人们经营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据材料分析他的论据是什么?除此以外,你认为明清时期阻碍工商业发展的因素还有哪些?最终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13分)2005年10月19日,国务院发表的《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指出: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史说明,世界并不存在唯一的、普遍适用的和绝对的民主模式。其实自古以来,各国政治发展史中都出现过典型的各具特色的政治模式,读下面示意图:

清回答:
(1)据图1,指出唐朝“三省六部”中三省的职能各是什么?(3分)三省六部制度具有什么特点?(2分)
(2)据图2,指出美国联邦政府机构的运行机制是什么?(2分)这一机制源自什么理论?(1分)
(3)中国古代和美国近代历史上的这两种政治模式在形式上有何共性?(2分)本质上相同吗?(1分) 请说明判断的理由。(2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