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中国人爱牛、敬牛、颂牛,或咏之、或绘之、或塑之。在唐朝诗人柳宗元看来,牛是"日耕百亩"的勤劳符号;在现代诗人臧克家笔下,牛具有"深耕细作走东西"的开拓品格。体悟牛的品格,像牛一样耕耘奋发,是中国人精气神的具体体现。这种对牛的认识( )
A. |
来源于对牛的主观感受 |
B. |
是客观物质性活动 |
C. |
体现了意识活动的能动性 |
D. |
是对牛形象的直观反映 |
下图漫画《原因被我找到了》启示我们( )
A. |
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
B. |
要着重抓住事物发展的内部矛盾 |
C. |
要敢于承认矛盾,善于分析和解决矛盾 |
D. |
每一矛盾中的两个方面的力量是不平衡的 |
西藏那曲,平均海拔4500米,高寒缺氧、冻土坚实、土壤贫瘠、大风凛冽,曾是全国唯一没有树的城市。据此回答问题。
(1)为破解那曲植树难题,2016年科技部启动那曲植树关键技术研发项目。相关科研团队在那曲建立实验基地,选择云杉等适合那曲生长的优质树种,实时监控光、温度、水、土壤、大气、风速等指标,确保树苗能在最佳环境下生长;发明PE树围土壤积温技术,解决了风大、冻害问题;推广节水灌溉、生态修复等技术,解决了土壤保水施肥难问题。现在的那曲,云杉等树木茁壮成长。对科研团队破解那曲植树难题的活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科研团队将已获得的理性认识用于指导实践
②科研团队通过实践获得了树苗生长条件的理性认识
③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是科研团队基本的实践活动形式
④科研团队通过实践把人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A. |
①③ |
B. |
①④ |
C. |
②③ |
D. |
②④ |
(2)该项目启动8年后,那曲从无树变成有树。根据该事实判断:“成功破解那曲植树难题”是“那曲可以种活树”的( )
A. |
前提条件 |
B. |
充分条件 |
C. |
必要条件 |
D. |
充要条件 |
苏绣和青铜器都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国家非遗苏绣传承人付某及其团队经过八年探索,绣出“岁月斑驳”的青铜器苏绣作品(如图),实现跨越数千年的文化对话。据此回答问题。
(1)付某将美术立体光影理念融入传统苏绣技法中,用丝线色彩表现青铜器立体感;为呈现青铜器的沧桑感和金属质感,他十分讲究丝线颜色和粗细的使用,所用颜色超千种,最细丝线只有常用的1/128;他还改良传统“苏州双面绣”针法,独创“双面乱针绣”“乱针双面三异绣”和“速写绣”针法,逼真地还原青铜器。关于付某使用的思维方法,最具概括性的是( )
①用分析法对苏绣丝线做定性、定量和功能分析
②用分析法分别对苏绣题材、丝线、针法做定性、定量或功能分析
③用综合法综合苏绣题材与苏绣的内在联系,完成青铜器苏绣作品
④用分析法定性分析苏绣题材,用综合法综合苏绣针法和丝线的功能
A. |
①③ |
B. |
①④ |
C. |
②③ |
D. |
②④ |
(2)从“岁月斑驳”的青铜器苏绣作品可以看出( )
①题材多样化丰富了苏绣的内涵
②技法创新增强了苏绣的文化底蕴
③坚守自身特色才能保持苏绣的生命力
④融入美术光影理念增添了苏绣的魅力
A. |
①② |
B. |
①③ |
C. |
②④ |
D. |
③④ |
2023年全国演出市场总体经济规模达739.94亿元,创历史新高。大型演出热度不断走高,演艺新业态层出不穷;数字技术赋能场景应用,极大提升了观众的交互感和现场体验感;旅游景点、城市街区推出“演出+”,民众综合消费潜力充分释放。这些现象说明( )
①推进文化事业建设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②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更好满足
③演出规模的扩大促进了文化产业发展
④文化资源供给能力的增强带动文化市场繁荣
A. |
①② |
B. |
①③ |
C. |
②④ |
D. |
③④ |
数字经济日益成为全球发展新动能,但国家间的数字鸿沟却不断拉大。非洲国家互联网普及率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在中非合作论坛机制下,截至2023年底,中国帮助非洲国家新增和升级通信骨干网约15万公里,网络服务覆盖约7亿用户。上述做法体现了我国致力于( )
①完善国际合作交流机制
②维护发展中国家平等发展权利
③建设持久和平的国际环境
④推动国际秩序更加公正合理
A. |
①③ |
B. |
①④ |
C. |
②③ |
D. |
②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