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 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强调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国家的学术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这是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发展规律。
(摘自习近平《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材料二:
不少评论家、诗人和诗歌读者都感觉到当代新诗创作与理论进入了一种停滞不前、缺乏生命力的状态。由于古老的东方文化传统与汉语都不可能向西方文化和语言转化,而西方诗歌文化与语言又不可能被缺乏本民族传统意识的诗歌作者与理论家自然吸收,食洋不化的积食病就明显地出现在诗歌创作和理论中。
人们逐渐意识到对“他文化”吸收力的强弱与自己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强弱成正比,唐代之所以能广泛吸取西域民族、北方民族及佛教的文化,正因为它拥有一个秦汉以来建立的强大的中华文化传统,这传统如一个消化力极强的胃,吸收了四方异域的文化,借以繁荣本民族文化。当代新诗不但丢失了本民族的诗歌传统,而且也失去了对那个传统的记忆和感情,而中华文化又不同于其他以拉丁语为先祖的各种西方文化,可以自然地相互吸收,所以必然会发生这种食洋不化的病症,这病症是当代诗歌失去读者的重要原因。当代诗歌由于时代内容的发展,已无法退回到新诗运动初期的状态。当代社会让世界村的居民们多少都进入了一个更复杂的感性与知性世界,中国诗歌也相应地在寻找与之相当的艺术形式,主要是诗歌语言、内在结构、外在形态。这些必须是有本民族实质性的和具有现代性的,单靠移植西方是绝对不行的。
我们认为,21世纪中国新诗能否存活,就看我们能否意识到自身传统的复活并进入现代,同吸收外来因素之间的主次关系。没有传统何谈创新?没有传统作为立身之地,创新很可能变为全盘西化。所以,中国当代新诗一个首要的、关系到自身存亡的任务就是重新寻找自己的诗歌传统,激活它的心跳,挖掘出它久被尘封的泉眼。读古典文史哲及诗词、讨论,想现代问题,使一息尚存的古典诗论进入当代的空间,贡献出它的智慧,协同解决新诗面对的问题。据我的学习经验,历代中国文论中存在着大量对我们今日所思考的诗歌理论仍有意义的撰述,而我们却只习惯于引用西方理论,无暇回顾一下自身传统中这些理论,师洋师古应当成为回顾与前瞻的两扇窗户,同时拉开窗帏,扩大视野,恢复自己传统的活力才能吸收外来的营养。
中国古典诗论在研究方法上与西方文论也有很大不同。西方文论强调逻辑剖析,优点是落在文本实处和清晰的抽象概括,但其弊病是容易刻板、枯燥、概念化、解剖刀往往伤及神经,概念也有失去生命的变幻色彩的毛病。而中国古典诗论体系虽不十分清晰,却能以富有内涵和想象力的诗样的语言传递给读者审美的智慧和哲理,不至于有水涸石露的窘境,而其中人文的情致、暖意、活力,丝毫没有实验室处理后的褪色失鲜之感。读古典诗论后可以意识到西方的科学分析、逻辑推理、抽象名词杜撰等虽不失为一家之法,却开非唯一的方法。而中国古典诗论的风格与中国古兴自学的灵活、深邃、玄远相匹配。对于诗歌这样内涵深、变幻多的文学品种,中国传统的文艺理论有其突出的优点。
(摘编自郑敏《新诗百年探索与后新诗潮》)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华民族具有深厚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这是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前提。 |
B. |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可以向世界传播中国优秀学术理论,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中国经验。 |
C. |
当代新诗之所以出现“食洋不化”的病症,一是因为丢失了本民族的诗歌传统,二是因为东西方文化差异巨大。 |
D. |
中国古典诗论虽不以体系和逻辑见长,但蕴含诗性品格和人文情致,比西方文论更有生命力。 |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传统和创新的关系,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
B. |
借鉴西方诗歌并不能给本民族的诗歌带来现代性,对此中国诗人要有清醒认识。 |
C. |
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内在结构和外在形态,依然可为当代诗歌创作提供营养。 |
D. |
古人论诗用“意在笔先”“空灵”“飘逸”等语,未落实处却包含鲜活的审美智慧。 |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
韩愈《答刘正夫书》:“或问为文宜何师?必谨对曰:宜师古圣贤人。” |
B. |
晚清洋务派人物冯桂芬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
C. |
鲁迅《文化偏至论》:“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 |
D. |
季羡林认为:“东西方文化的相互关系是‘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 |
4.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
5. 如何推动中国古典诗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现代文大阅读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7~20题。
家乡的桥
陈根生
①苏北平原,枕江俯海,河港交叉。生我养我的如皋古城就浮在这一片波光粼粼之上。
②有山就有路,有水就有桥,桥是水乡的天使。可不,车水马龙,行人如织,哪一刻离得开桥?别看这么个小县城,有名有姓的桥就有五十六座!家乡流传着一副对联,至今铭记不忘。上联是:冒家姐姐看迎春,一(益)人丰乐;下联是:白衣奶奶拜观音,万佛愿修。这上联指:冒家桥,姐姐桥,迎春桥,一(益)人桥,丰乐桥。这下联指:白衣庵、奶奶庵、观音堂、万佛庵、愿修庵。二十二个字便巧妙地联结了古城里五座桥、五所庙,而且刻画得有姿有态、有情有趣,令人拍案叫绝。这副趣联是哪位文人学士的大作已不可考,但字里行间所倾注的家乡人民对桥的感情,比桥下的水都深都长!
③家乡的桥,每一座都涂抹出一片风景。无论是古朴的砖木桥,还是厚重的石板桥,都是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画框里出色的一笔。桥洞里的水总是缓缓地、静静地,跨着轻盈的碎步,踏着舒徐的旋律;流着银杏的壮伟、刺槐的蓬勃;淌着楝树的秀丽、杨柳的婀娜。于是水也妩媚了,桥也风姿了。一位摄影家曾来拍过照,水上桥拱是半个圆,水下倒影是半个圆,合起来似一轮满月,作品题名“圆洞替月”。现在想起来其实并不贴切,因为水呀,桥呀,全都影影绰绰在夜色迷茫中,月色氤氲中,改为“月朦胧桥朦胧”不是更逼近一首上乘的诗么?
④家乡的桥,人们一踏上去就踩在一片烟尘茫茫的历史里,走过桥便翻阅了一份辉煌的履历。南门红桥得名于一支太平军曾经威风凛凛地经过桥上;北门奉安桥得名于人民群众自发悼念中山先生;东门集贤桥不是一座普通的石桥,它可是因宋代城里连续出了王维熙、王观、王觌、王俊、王咸、王正纲祖孙叔侄五代状元、进士而建造的,每一块石板、石条都曾煊赫一时!西门的雁桥也不是一座普通的木桥,它是石姓三兄弟因隔河来往不便而建的,取名雁桥表示兄弟友爱如雁,清康熙状元胡任舆写过一篇《雁桥记》,至今读起来每个字都滴着浓浓的兄弟情。
⑤家乡的桥呀,桥石上蹒跚过我童年的稚嫩,桥栏上偎依过我青年的幻想,我往昔的岁月像落叶似的一片片飘落在桥面凹凹的缝缝罅罅里……上小学、中学我走的都是迎春桥,上大学后在外面转悠了几年,回来依旧走迎春桥。迎春桥是座十六七米长、六七米宽的古老石桥,东桥堍原先有座低矮的土地庙,小时候有个头疼发热什么的,母亲总在夜深人静时一个人悄悄到土地庙里烧炷香,然后一路低声喊着“娃儿哎——回来哟!”“娃儿哎——跟妈回家哟!”喊进了巷子,喊进了家门,一直喊到娃儿的床头,还要我从被窝里抬起昏沉沉的头答应一声“噢——到家了!”才算灵验。是母爱感动了土地公公、土地婆婆老两口发慈悲,还是小孩子本来就有耐受性?休息这么半天一夜也就自然痊愈,总之第二天一早就又背上书包跨过迎春桥上学去了。
⑥我走在迎春桥上每每怦然心动,更主要是因为桥两边栏杆上嵌着两块条石,一块刻着六个字:“愿天常生好人”,另一块还是刻着六个字:“愿人常行好事”,多少年风吹雨打下来,至今仍清晰可见。我每行至此,触目所及,都不免受到一次人生的教诲,仿佛听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站在路边用苍凉而恳切的语调殷殷叮嘱后辈。这“二愿”并不是那位捐银造桥的明朝知县的创作。宋朝罗大经《鹤林玉露》记载说,豫章的一家旅馆墙壁上有人题了十二个字:“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做好事。”后来他的一个叫彭执中的长辈,又受到此语的启示,自己立下一条生活准则:“住世一日,则做一日好人;居官一日,则做一日好事。”……其实,我又何必如此多言呢!每当人们急匆匆地赶到岸边,这桥就挺身而出,把两岸连接起来,替人们排忧解难,静静地,默默地,不要谁道声谢,不望谁报个恩。
⑦我深爱着家乡的桥……
17.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这篇散文以“家乡的桥”为线索,串起如珍珠般的各个段落,使文章前后勾连,首尾圆合,浑然一体。 |
B.文章的第一段,交待了如皋古城枕江俯海,河港交叉的水乡特点,具有总领全文,暗示主题的重要作用。 |
C.东门的集贤桥、西门的雁桥的名字都具有深刻的含义,它们记载了一段家族的历史,表现了浓浓的兄弟情谊。 |
D.在第六段,作者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赋予了桥人格特征,形象地体现了桥对人们所起到的道德教化作用。 |
E.这篇散文文辞优美,意境深远,娓娓道来,耐人寻味,体现出一种清新自然、绚丽飘逸的风格特点。
18.文章第三段语言灵动、意境优美,请从修辞的角度对这段文字中画线的句子进行赏析。
答:
19.作者为什么深爱着家乡的桥?统观全文作答。
答:
20.“家乡的桥”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请任选一角度对“家乡的桥”或你所熟悉的某座桥进行评价。(可以从实用、美学、历史、人文、道德教化等角度进行评价)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1—4题
科学家最近的发现将有助于解释记忆存储这一最不为人所知的大脑活动。共中的关键因素是一种以朊毒体(prion)形式活动的蛋白质。
发表在《细胞》月刊上的研究报告说,这种蛋白质在朊毒体状态时会发挥好的作用,而此前普遍的看法是,有朊毒体活动的蛋白蛋是有毒性的,至少不能起到正常作用——正如商疯牛病等神经变性疾病的研究所揭示的那样。
怀特黑德生物医学研究所负责人苏珊·林德奎斯特说:“我们已经对记忆存储的原理有了一些了解,但一直不清楚关键的存储手段是什么。此次研究提供示了可能的存储手段,不过让人惊奇的时,‘朊毒体活动’竟然在其中发挥着作用。”
蛋白质功能的关键是其形状,大多数蛋白质在其存在期间只保持一种形状。朊毒体则是能突然改变形状或发生错误交迭的蛋白质。它们不仅自身发生错误交迭,还会影响同一类型的其它蛋白质也出现这种现象。就已知的情况来看,这类错误交迭的蛋白质会停止正常功能,然后死亡或是对细胞——最终对组织——产生致命作用。
因此研究人员在发现在这种名为CPEG的蛋白质具有特定朊毒体特征时感到非常惊讶。它与维持长期记忆有关,位于中枢神经系统突触上,这是大脑中连接神经的枢纽。记忆就被存储在这一约有1万亿个神经细胞和突触的复杂网络中。随着经历和知识的不断增多,新的枢纽形成,老的则不断加强。CPEB合成的蛋白质会随着记忆的形成加强突触,使突触可以长期保存这些记忆。
研究人员从海参中提取了CPEG,将它与其它蛋白质混合,然后观察它们在多种酵母模型中的活动。结果发现,CPEG改变了形状,并使其它蛋白质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功能恰似朊毒体。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CPEB在朊毒体状态下仍然发挥了它的正常功能——蛋白质合成。
研究表明,在哺乳动物的神经突触中,CPEB的朊毒体特征可能就是使突触和神经细胞存储长期记忆的机制,科学家计划对这一理论做进一步的研究。
1.下列对“朊毒体”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是在疯牛病等神经变性疾病研究中发现的一种病毒。
B.是一种能突然改变形状或发生错误交迭的蛋白质。
C.是位于中枢神经系统突触上的一种蛋白质。
D.是哺乳动物的神经突触中用以存储记忆的细胞。
2.对“这种蛋白质在朊毒体状态时会发挥好的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朊毒体在发生错误交迭时仍保持了正常的功能。
B.朊毒体在记忆存储过程中会发挥好的作用。
C.CPEB在朊毒体状态仍保持了它的正常功能——蛋白质合成。
D.CPEB合成的蛋白质会随着记忆的形成加强突触,使突触长期保存这些记忆。
3.下列推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CPEB在朊毒体状态下仍能发挥正常功能的事实,证明此前人们能朊毒体的认识是错误的。
B.了解CPEB在记忆存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客观上对揭示疯牛病等神经变性疾病的病理不无帮助。
C.CPEB合成的蛋白质会随着记忆的形成加强突触,这实际上就是“朊毒体活动”在发挥作用。
D.由于可能的记忆存储机制已经发现,人类大脑中记忆活动的奥秘很快就会揭开
4.文中揭示的可能的记忆存储手段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现代文大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石破天惊的诗句
忆明珠
石破天惊的两句诗,是李白的:
日月终销毁,
天地同枯槁。
《拟古》其八
哪里有万古不朽的红太阳!连李白,连早我们一千数百余年的李白,都确认这一点。虽然直至今天太阳还高高地悬在天空,安然无恙,并未销毁,还很红呢!而且据说在天体中,它还很年轻!
然而不要回避,它不会一成不变,它终究要销毁的。
人不能不死吗?
不可能!
日月星辰,都要死的。
我们脚下的大地,古人叫它做大块的。《庄子》曰:“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人,无不死在大地上,而以大地为最后的归宿。而大地,并非永不沉没的方舟,它也有不可避免的末日。
有生就有死!
大悲哀!
生无止息,死无止息,大悲哀亦无止息!
说是“换了人间”,我们是新社会了,还有什么大悲哀呢?
那是另一回事。社会的变革,可以把土葬改为火葬,可以把“祭文”改为“悼词”,但能无葬、能无悼吗?有葬有悼就有大悲哀。因为到了新社会,人,仍然总是要死的。
有死,有死生之际,就有大悲哀。
文学中表现一点点这种大悲哀,怕什么呢?李白就敢于说:
日月终销毁,
天地同枯槁。
尖锐!一箭中的!什么英雄事业,壮丽江山,生花妙笔,绝代红颜!全被他一箭穿个粉碎!
一切的一切,有什么了不起的啊!无不终销毁而同枯槁!看不到这一点,想不到这一点,那是自欺欺人。看到了,想到了,说是不生悲哀,若非伪君子,必是伪圣人伪之集大成者也!
然而,大悲哀并不意味着大悲观。
我们生活着的这个星球上从无生命到有生命,不知经过亿万斯年;从有生命到有人类生命,又不知经过亿万斯年;从有人类生命至有人类生命中之一的我的生命,至有我这样的一个人,我怎能不自视为生命史上的一支无比辉煌灿烂的生之凯歌!试想,从给我以生命的原始人远祖算起,为了种族的生存、发展,世世代代,经历了多少艰险!多少危难!多少多少回的饥馑冻馁!多少多少回的病魔追寻!多少多少回的刑戮相加,多少多少回的水火交侵!多少多少回的置之死地而复生!我怎可不惜之,敬之,珍之,爱之,而随便虚抛浪掷我难得享有的一生!又怎可不惜之,敬之,珍之,爱之,而随便虚抛浪掷我难得享有的一死!我的生命,我的理智,我的良心,决不会容忍的。生不免一死,死而不能复生,这法则本身,既给生死之际以大悲哀,又充分显示了生与死的崇高和伟大,一个人要敢于拥抱生,更敢于正视死!
李白的令人敬佩之处,在于他不自欺欺人,不伪善伪圣。他敢于正视并敢于说出无论人生和宇宙都有悲剧的结尾在那儿恭候着,却不自陷于虚无和悲观,反而创造出他那风流潇洒、光彩流丽、独具一格的生活方式,游戏天子,嘲弄权贵,不为利缰,不为名累。好山水,“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好饮酒,“但教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好赋诗,“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他好像活得比谁都快活!比谁都天真烂漫!对!看破红尘,看到了人生和宇宙终端的那个黑洞,但,并不跌进去,而是回过头来,重新走进红尘,有滋有味地有板有眼地好好过活。活着的时候,嘴边衔着一丝会心的微笑;死去的时候,眼角涌一颗晶亮的泪珠。这样的人,不论在古代、在当代,我不信他不热爱公众,不热爱人类和未来!
前些时曾写过一首小诗,好像与这篇短文所说的有点相通的东西,且抄在这里,随人怎样理解吧
风景入目最佳处,
不在此岸,
不在彼岸。
向前走,
走过桥去,
再回头,
回到桥中间。
1.“石破天惊”在文中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说李白的这两句诗是“石破天惊的诗句”?
答:
2.“大悲哀”与“大悲观”有什么不同?作者认为正确的人生态度应该是怎样的?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答:
3.文中画线句子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
4.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结尾小诗的理解。
答:
现代文大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有眼光的商人
肖建国
西城虽小,却出了两个名人:一位是靠做生意发家的王老大,一位是书法界赫赫有名的柳佰通。
新办公大楼落成,王老大想请柳佰通为公司题名。可王老大知道,柳佰通比较清高,一般的暴发户他是瞧不起的。公司若不请柳佰通题字,肯定会惹众人耻笑。若亲自登门,又怕拒绝。思来想去,王老大叫助手从后院里搬来一瓮米酒,然后修书一封,送到柳佰通的家。
王老大助手走后,柳佰通的儿子柳如看到那瓮米酒,说:“那么廉价的酒也拿来送人?”柳佰通没有吭声。那个瓮确实难看,大肚不圆,瘪着个嘴,颜色也不鲜亮,还有许多毛刺。柳如说:“爹,他看不起你,你也不必尊重他,这字由我来写,应付一下吧。”
趁柳如写字的工夫,柳佰通打开瓮的封口,用小勺取出一点酒来。那酒一入口,顿觉酒香浓郁,辣中带着甜,甜里藏着绵。咂舌细品,酒体醇厚,回味悠长。这酒的质量绝对不亚于茅台。
柳佰通明白了王老大是在暗递信息:①。柳佰通让柳如也过来品尝一下,柳如只喝了一口也称好酒。“怎么办,你重新写一张?”柳如问父亲。“不,他要考验我,我也要考考他。”柳佰通微笑着把儿子写好的字折叠起来装进了大号信封,写上地址,让儿子投到信箱里去。
三天后,王老大收到柳佰通回信,助手们纷纷围上来观看。王老大展开宣纸,差点没把大伙鼻子气歪。“王老大实业有限公司”几个字写得毫无骨力。
王老大叹息一声,一屁股坐在老板椅上,忽觉屁股底下有硬物,他摸出来一看,正是那个撕开的大号信封。王老大怔了怔,对助手们说:“就用柳佰通的字,快叫广告公司准备,按时揭幕庆典。”
助手们不知王老大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认为他崇拜名人崇拜疯了,这样的字也敢挂?
揭幕仪式那天,公司门口围得水泄不通。大红的绸缎将招牌包裹得严严实实。柳如听说王老大用了自己的字,真是又惊又喜。惊的是王老大那么没眼光,喜的是自己这次可是出尽了风头。便请求与父亲一同去看,柳佰通爽快地答应了。
中午时分,红布被王老大慢慢揭开,顿时,会场一片欢呼,那招牌上的字写得遒劲自然,笔法精致,真有一种“龙跳天门,虎卧凤阁”的风采。
柳如愣了,这的确是父亲的笔迹;王老大的助手也糊涂了,都把狐疑的目光投向柳佰通。
柳佰通呵呵一笑,握住王老大的手说:“你呀,真是一个有眼光的商人,佩服佩服。”原来,②。
(选自《特别文摘》2006年第11期)
1.将文中空缺的内容填在下面横线上。
答:①
②
2.小说以“有眼光的商人”为题,“有眼光”体现在什么地方?
答:
3.读完这篇小说你受到了什么启示?抓住文中的一点谈谈自己的看法。(不超过100字)
答:
4.以“柳佰通人物形象浅谈”为题,写一段100字左右的赏析性文字。
答: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路透社伦敦1月1日电]研究人员今天说,澳大利亚大堡礁的珊瑚形成自从1990年以后就下降到了400年来的最低水平,这对全球大洋来说是个糟糕的迹象。
澳大利亚海洋学研究所的格伦·迪阿思和同事说,这种趋势会威胁到多种依赖珊瑚礁生存的海洋生态系统,同时还表明全世界范围内的其他类似生物体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大堡礁是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分布群,这片区域与全球的其他类似珊瑚礁区域一样,也受到了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的威胁。
研究人员在《科学》周刊上发表文章说:“这些生物体对于生态系统和食物链网络的形成和运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全球海洋的生物多样性和物质生产能力的急剧变化可能已经迫在眉睫。”
珊瑚礁就像连片的石头园林,是珊瑚虫这种微型生物形成的脆弱海底结构,同时也是鱼类和其他海洋生物繁衍生存和躲避敌害的重要场所。
珊瑚礁还能保护海岸线,为千百万人提供关键的食物来源,同时还能吸引旅游者。另外,珊瑚礁还有可能为癌症和其他疾病的新药研制提供潜在的物质储备。
迪阿思领导的小组研究了69片礁石区域中的328个大型珊瑚聚集群,发现珊瑚结构组织的记录显示,整个大堡礁区域的珊瑚群的钙化(碳酸钙沉积)自从1990年以来已经下降了13.3%。
研究人员认为,全球变暖、海水酸度升高和碳酸盐含量下降,共同造成了珊瑚形成速度的下降。这种下降是近400年来未见到的。
研究人员说:“证实这种下降的原因应当成为一件极其重要的事项。”
在热带地区的海洋底部,珊瑚分布的面积大约有40万平方公里,但是这种生物需要持续的阳光、温暖的海水和大量碳酸盐才能够繁衍成长。
(选自《参考信息》2009年1月3日第7版)对“这种趋势”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指全球珊瑚礁区域受到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的威胁日益加剧。![]() |
B.指全球海洋的生物多样性面临迫在眉睫的急剧变化。![]() |
C.指的是大堡礁的珊瑚形成速度降至近四百年来最低的水平。![]() |
D.指的是全球变暖、海水酸度升高和碳酸盐含量下降![]() |
对珊瑚礁的认识,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珊瑚礁像连片的石头园林,是珊瑚虫这种微生物经钙化而形成的海底结构。![]() |
B.珊瑚礁也是鱼类和其它海洋生物繁衍生存与躲避敌害的重要场所。![]() |
C.珊瑚礁不仅能保护海岸线,吸引旅游者,还能开发成为人类新的食物源。![]() |
D.珊瑚礁有可能成为人类攻克癌症和其它疾病的药物来源。![]() |
对原文相关内容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发现珊瑚形成速度下降并证实其下降原因是澳大利亚海洋学研究所的格伦·迪阿思研究小组取得的成果。![]() |
B.珊瑚礁的形成速度自1990年以来一直处在比正常情况低13.3%的水平。![]() |
C.在新的气候与环境条件下,全球海洋生物可能即将出现新的多样性变化。![]() |
D.珊瑚只分布在全球热带地区的海洋底部。![]() |
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珊瑚礁一旦消失,将改变海洋生态环境和食物链结构,大量鱼类和其它海洋生物将失去生存繁衍之所,也将伴随它而消亡。![]() |
B.过多人类活动的干扰,必将影响珊瑚礁的正常形成与生长。![]() |
C.气候变化、环境污染不仅影响到澳大利亚的大堡礁珊瑚群,而且影响到了全球类似生物体,甚至其它海洋生物。![]() |
D.当全球冷暖周期发生变化,从全球变暖转向全球变冷时,珊瑚礁会加速生长形成,因此,珊瑚礁最终不会从地球上消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