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下面的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乙】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下列对两首宋诗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甲诗紧扣“登”字,详细讲述登山经过:乙诗紧扣“题”字,简略描写登山所见。 |
B. | 两诗内容均与“山”有关,甲诗重在突出山高耸之势,乙诗重在表现山变化之形。 |
C. | 两诗所写角度一高一低,但都巧妙蕴含着“境界高低则见识不一样”的生活哲理。 |
D. | 两诗感情基调略有差异,甲诗于清醒中含自得之喜,乙诗于清醒中寄寓孤独之忧。 |
(2)下列对两首宋诗艺术手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甲诗侧重写景抒情,乙诗侧重咏物寓理。 |
B. | 甲诗侧重咏物寓理,乙诗侧重写景抒情。 |
C. | 甲乙两诗都侧重写景抒情。 |
D. | 甲乙两诗都侧重咏物寓理。 |
题慈溪庆安寺古松
宋·冯輗
寒松一干老苍苍,古寺门前岁月长。
匠伯偶图舟楫利, 。
得全此日同齐栎,勿翦他年经召棠。
可但与君期久远,相将俱列大夫行。诗歌尾联中的“君”指的是什么?此联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学校征集校园休闲区栽种“岁寒三友”的建议,请你选择其中的一种并说明理由。
我选择 理由是
阅读《相见欢》,完成题目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改编】“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中的“锁”字可谓传神之笔,请试做赏析。
这首词之所以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是由于它对“离愁”所做的真切、深刻的描写。试举例说说这一特点。
阅读《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完成后面小题。
送李副使赴碛西①官军
[唐]岑参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②道口行人 。
知君惯度祁连城③,岂能愁见轮台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④,送军万里西击胡。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 注释】①碛(qì)西:安西都护府。②赤亭:地名。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县西南。③祁连城:地名,在今甘肃省张掖县西南。④酒家垆(lú):酒家。根据上下句内容从下面四个选项中为“赤亭道口行人 ”划线处选择一个恰当字。( 2 分)
A.散 | B.绝 | C.多 | D.乱 |
诗歌首联写塞外酷热难耐、人迹罕至的恶劣环境,有什么作用?( 2 分)
有诗评说,此诗为送别诗中的“另类佳作”。你是否同意”另类”这种说法?请联系学过的诗句说明理由。(2 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两小题。
过山农家
唐·顾况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加以描述。
后两句诗中的“莫嗔”“却喜”分别反映出山农怎样的心情?
诗词鉴赏
定 风 波
〔宋〕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这首词作于宋元丰五年(1082)词中描写了哪两个场景?
这首词是借景抒情的佳作。请你说说这首词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