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小题。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这首叙事诗中直接表达诗人对卖炭翁情感态度的词语是______。
(2)诗经《蒹葭》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一句的“苍苍”意思为“茂盛的样子”,有同学据此推断出“两鬓苍苍十指黑”中“苍苍”描写的是卖炭翁头发长得茂密。你是怎么理解的?谈谈你的看法。
(3)下面是根据本诗部分内容改编的微剧本片段。请根据题目要求,在横线处补充内容。
剧本 |
题目 |
日已高,市南门外。这时“得得”的马蹄声由远及近,卖炭翁挣扎着起身,揉了揉昏花的双眼。 卖炭翁:(不安、疑惑、欣喜)这来的是谁?(马蹄声渐近) 卖炭翁:(恐惧、害怕)啊!怎么是他们! 黄衣使者:( ① )皇上命我等来征收你的炭! 白衫儿:(得意洋洋地拿出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在牛角上)喏,给你的炭钱。 卖炭翁:(无奈绝望地瘫倒在地、眼角流下泪水) ② 牛角上的那抹红绫,在风雪中舞动,在白雪的映照下特别的鲜红。 |
(1)根据情景,在①______处填一个描写黄衣使者神态的词语。 (2)根据情景,在②______处填补人物对白 |
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黔之驴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乙】当止不止
有樵① 者,山行遇虎,避入石穴中,虎亦随入。穴故②嵌空③而缭曲④,辗转内避,渐不容虎,而虎必欲搏樵者,努力强入。
樵者窘迫,见旁一小窦⑤,仅足容身,遂蛇行而入。不意⑥蜿蜒数步,忽睹天光,竟反出穴外。乃力运数石,窒⑦虎退路,两穴并⑧聚柴以焚之。虎被熏灼,吼震岩谷,不食顷⑨,死矣。
此事亦足为当止不止之戒也。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释:①樵:打柴。②故:通“固”,本来。③嵌空:深陷的样子。④缭曲:曲折缭绕。⑤窦:孔穴。⑥不意:没想到。⑦窒:堵住。⑧并:一起。 ⑨不食顷:不到一顿饭工夫。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
(1)稍出近之()(2)益习 其声()
(3)技止此耳()(4)遂蛇行而入()选出下列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A.虎因 喜 / 因 跳踉大㘎 | B.驴不胜怒,蹄之/ 聚柴以焚之 |
C.尽其肉 /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 D.以为神 / 孰为汝多知乎 |
用现代汉语解释甲文中画线的句子。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用原文词句填空。
甲文中,驴最初出现时,是一个“ A ”,最后被虎吃掉,是因为它“ B ”;乙文中,樵者最初遭遇老虎,处境“ C ”,最后用“ D ”的做法战胜了老虎。甲乙两文中的老虎形象各有什么特点?
阅读文言文
[甲]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乙]项籍①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②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注释:①籍:项羽的字。②项梁:项羽的叔叔下面每组中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吴广素 爱人我行我素 | B.皆已失期不期而遇 |
C.学万人敌敌众我寡 | D.梁与籍俱观与时俱进 |
解释划线的字
A.广故数言欲亡 | B.尉果笞广 |
C.项梁怒之 | D.虽吴中子弟 |
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
⑴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⑵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⑶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 梁以此奇籍。对秦的统治,不同的人表现出不同的态度,请阅读下面材料,对相关历史人物任选一人做一点简要评价。
①陈涉:“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②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③高祖(刘邦)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阅读与赏析(49分)
(一)
蒙恬者,其先齐人也。恬大父蒙骜,自齐事秦昭王,官至上卿。骜子曰武,武子曰恬。恬尝书狱典文学。始皇二十三年,蒙武为秦裨将军,与王翦攻楚,大破之,杀项燕。二十四年,蒙武攻楚,虏楚王。蒙恬弟毅。
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为秦将,攻齐,大破之,拜为内史。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暴师于外十余年,居上郡。是时蒙恬威振匈奴。始皇甚尊宠蒙氏,信任贤之。而亲近蒙毅,位至上卿,出则参乘,入则御前。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焉。下列句中的“之”和“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焉”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怅恨久之 | B.楚人怜之 |
C.何陋之有 | D.辍耕之垄上 |
下面关于本语段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蒙恬的先辈是齐国人,在其祖父这一辈才从齐国到秦国去的。 |
B.蒙恬早年并非是将军,后来由于出身将门做了秦国的将军。 |
C.秦始皇非常推崇蒙氏一族,对蒙恬和他的弟弟蒙毅都很信任。 |
D.蒙恬和他的士兵曾在外东征西讨了十余年,最后才在上郡安定下来。 |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自齐事秦昭王事: ②大破之破:
③据阳山,逶蛇而北 北: ④信任贤之贤:翻译下列句子
(1)蒙恬者,其先齐人也。
翻译:
(2)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
翻译:
松江府通判许君传(12分)
[清]刘大櫆
许君讳曾裕,少卓荦(luò)有大志,年甫六龄,值母病笃,即知长跪祖庙之前,祷求至十余日不倦。稍长,从塾师受学,聪颖出其辈类,于书无所不读。后入赀补官,得通判松江水利船政。松江地滨海,旧设巡海之船,其名曰乌船。向者,通判监修,上下多侵渔。其船遇风辄坏。君独亲自验试,而其弊始除。先是,远人负贩至松江,松江奸民取其货,而负其价直不还。君至,惩其尤狡黠者数人,而负贩皆感泣。松江河道细狭,易至填淤。填淤则舟楫不通,而民田亦无以灌溉。故冬日水涸,用挑浚之工,其费皆出自民间,积至巨万。有司粗为兴筑,而浮消其费大半。君独以私一己之稇载① 有限,而取万民之膏血甚多,于心不忍。乃亲量度深广,使其工不得尺寸有差。民咸呼舞,以为数十年来所未有,因即河边立石以纪其事。滨海失业之民多通海洋以逐利,禁之不止。君奉委巡察,而海船之私货,浮于口粮之外者至百余艘。君念穷民非有大奸,徒以无知嗜利而自致干纪之诛,必加详报,则己虽有获贼之誉,而死者不可复生。因潜请于布政辰公,恳其宽赦。辰公察君爱民出中心之诚,深为激赏。
(选自《续修四库全书·海峰文集》有删节)
【注】①稇(kǔn)载:满载,这里指牟利多。荦(luò):明显,分明。下列句子中的“之”与“禁之不止”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渔人甚异之 | B.怅恨久之 | C.水陆草木之花 | D.至之市 |
下列对人物的分析评价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从“聪颖出其辈类,于书无所不读”这句话可以看出许曾裕是一个勤学的人。 |
B.许曾裕体恤百姓,亲自试验乌船,解决了乌船遇风容易坏的问题。 |
C.松江府百姓为了表达对许曾裕的尊敬,在河边立碑记下了他的许多事迹。 |
D.许曾裕担任松江府通判期间执法严厉,他认为对私运货物的百姓要严惩,才能正民心。 |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①值母病笃 ②向者
③而其弊始除 ④因潜请于布政辰公翻译下列句子
⑴君至,惩其尤狡黠者数人,而负贩皆感泣。
译:
⑵乃亲量度深广,使其工不得尺寸有差。
译: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语段,完成小题。
【甲】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选自《晏子春秋》)
【乙】越石父贤,在缧绁中。晏子出,遭之途,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晏子戄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厄,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选自《史记·列传·管晏列传》)
注释:(1)缧绁:拘系犯人的绳子。引申为囚禁。 (2)涂:同“途”。 (3)骖:古代一车三马或四马,左右两旁的马叫骖。(4)戄然:惊惧的样子(5)诎:通“屈”,委屈。信:通“伸”,伸展,伸张。 (6)寤:同悟解释句中加点的实词。
(1)吏二缚一人诣王()(2)圣人非所与熙也()
(3)摄衣冠谢曰() (4) 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 )四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入闺久之 |
B.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婴虽不仁,免子于厄 |
C.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D.所以然者何颓然碧窈 |
翻译句子
(1)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2)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从以上两则故事中,你认为晏子是个怎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