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小题。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这首叙事诗中直接表达诗人对卖炭翁情感态度的词语是______。
(2)诗经《蒹葭》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一句的“苍苍”意思为“茂盛的样子”,有同学据此推断出“两鬓苍苍十指黑”中“苍苍”描写的是卖炭翁头发长得茂密。你是怎么理解的?谈谈你的看法。
(3)下面是根据本诗部分内容改编的微剧本片段。请根据题目要求,在横线处补充内容。
剧本 |
题目 |
日已高,市南门外。这时“得得”的马蹄声由远及近,卖炭翁挣扎着起身,揉了揉昏花的双眼。 卖炭翁:(不安、疑惑、欣喜)这来的是谁?(马蹄声渐近) 卖炭翁:(恐惧、害怕)啊!怎么是他们! 黄衣使者:( ① )皇上命我等来征收你的炭! 白衫儿:(得意洋洋地拿出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在牛角上)喏,给你的炭钱。 卖炭翁:(无奈绝望地瘫倒在地、眼角流下泪水) ② 牛角上的那抹红绫,在风雪中舞动,在白雪的映照下特别的鲜红。 |
(1)根据情景,在①______处填一个描写黄衣使者神态的词语。 (2)根据情景,在②______处填补人物对白 |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线的字。
①去后乃至②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③尊君在不④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②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文中元方从哪些方面去反驳他父亲的友人?文末“友人惭”的原因是什么?
友人已感到惭愧,元方还是“入门不顾” ,这样做过分吗?为什么?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宋]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①,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榭间,以红粉笙歌② 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尝秋夜坐钓月矶③,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④,又见佛灯隐现林梢而已。及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⑤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然欲与清景俱往也。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
([明]李流芳《游虎丘小记》,有删改)
[注]①虎丘:苏州名胜。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③钓月矶:在虎丘山顶。④风铎(duó):悬于檐下的风铃。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下列加线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月色入户木兰当户织 |
B.然终不若山空人静若听茶声然 |
C.时闻风铎如闻泣幽咽 |
D.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后遂无问津者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用“/”给下面文句断句,要求根据语意划出一处。
及 今 年 春 中 与 无 际 偕 访 仲 和 于 此[甲]文作者苏轼与其父_______、其弟_______并称“三苏”,同属“唐宋八大家”之列。文段末尾三句话抒写作者的心情和感受,点睛之笔是“_______”二字,反映了他失意苦闷而自我排遣的心理活动。
将【甲】文中空缺的语句填写在下面横线上,并赏析其妙处。(3分)
赏析: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
(甲)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晏子谏景公
景公①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②。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③。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晏子自称)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④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⑤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选自《晏子春秋》)
注释:①景公:齐景公。②霁:雨雪停止,天放晴。③堂侧陛:堂,朝堂。陛,台阶。
④逸:安乐,安闲。⑤闻命:齐景公自谦的话,意为听您的话。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线词语的意思。
(1)万钟于我何加焉何加: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
(3)公被狐白之裘被:
(4)乃令出裘发粟裘:翻译下列句子。
(1)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段(甲)中画线句子强调的是:
文段(乙)所讲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阅读《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解释下面加线的词语
(1)权谓吕蒙曰()(2)见往事耳()
(3)及鲁肃过寻阳()(4)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下加线字的含义如今相同的一项是( )
A.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B.但当涉猎。
C.见往事耳 D.卿言多务,孰若孤。翻译下面句子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下面三句话各体现了说话人的什么语气?
(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2)“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万事莫贵于义
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①谓人曰:‘予②子③冠履④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⑤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
【注释】①今:若,如。②予:给,送。③子:你,代词。④履:鞋子。⑤一言:一句话,即关系到正义与非正义的一句话。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
⑵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选文论证层层深入,首先论证了帽子鞋子不如手脚珍贵,其次论证了,然后论证了生命不如义珍贵,最后强调了的中心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