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落地的一瞬间,特别有成就感”“下一个周期,希望能达到新的高度”……北京冬奥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的00后运动员挥洒汗水、奋力拼搏,激发了亿万观众对冰雪运动的热情,也点燃了人们一起向未来的豪情。冬奥赛场深刻启示我们,拼搏是最美的人生状态。

②干事创业,无人不希冀成功的荣耀。拼尽全力不一定都能梦想成真,但每一次拼搏都是在为成就梦想蓄积力量,成功的背后必定是超越常人的艰辛努力。从运动员的摘金夺银到科学家的发明创造,从普通劳动者的默默奉献到英雄人物的非凡功绩,每一次拼搏都伴随着激越豪迈的奋斗进行曲。短道速滑运动员赢得比赛、为国争光,背后是训练中的一次次全力冲刺;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邀游太空,背后是日复一日的苦练。

③奋力拼搏方能实现可贵的自我超越。这种超越,是一种不惧挑战的勇毅,可谓“越是艰险越向前”:是一种战胜自我的奋起,可谓“不用扬鞭自奋蹄”;是一种不甘平庸的行进,可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正如马伟明坚持自主创新,带领团队超越自我,破解科技难题,取得重大成果。

④世界上哪有一跳而就的胜利,惟有反复淬火才能百炼成钢;哪有平白无故的幸运,惟有经受磨砺才能收获良机。奋斗者的拼搏,体现着永不言弃、百折不挠的意志力。拼搏的力量离不开“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勇气,离不开“咬定青山不放松”的专注,离不开“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顽强。从南仁东带领团队建“中国天眼”望宇宙,到黄大发率众在绝壁凿出“生命渠”……令人敬佩的传奇故事不胜枚举。

⑤对于奋斗者而言,春天是播种的季节,有“春华”才有“秋实”。让我们激扬气吞万里如虎的雄风,弹厉奋发、鸟行不息,不负韶华、不负历史,在新征程上续写新的璀璨华章。

(节选自马祖云《拼搏是最美的人生状态》)

(1)下列不属于本文所阐述的观点的一项是( )

A.

每一次拼搏都在蓄积力量,不可轻言放弃。

B.

一切收获都源自辛勤的耕耘和不懈的奋斗。

C.

拼搏的人生需要每个人不断超越自我的历练。

D.

奋斗者应珍惜时光,不负韶华,不负使命。

(2)下列不能作为本文论据的一项是( )

A.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B.

敦煌女儿樊锦诗在漫天黄沙的敦煌坚守40年,一生守护“飞天”。

C.

燃灯校长张桂梅带病坚守三尺讲台,点亮了万千乡村女孩的梦想。

D.

《超越》中唱道:超越所有的定义,超越伟大的平凡,超越自己。

(3)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北京冬奥会上00后运动员所表现出的自信,缘自于他们日复一日的艰辛努力。

B.

要创造非凡的业绩,无论是普通劳动者还是英雄都需要超越常人的视野和热爱。

C.

没有拼搏就没有成功,拼搏的力量源自坚定的信念、坚韧的意志和不惧的勇气。

D.

拼搏成就传奇,马伟明、南仁东、黄大发们以顽强的拼搏创造出了一个个传奇。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①盐是一种生活必需品,它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氯离子和钠离子在人体新陈代谢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氯离子具有维持渗透压、调节酸碱平衡和组成胃酸等生理作用。钠离子在人体水量恒定上起主要调节作用,钠多则水也多,钠少水也应当减少。因此盐摄入过多时,可能发生水肿,过少时,可能引起脱水。
②虽然我们的身体离不开盐,但是过多的摄入盐却对身体产生危害。日本秋田县的居民喜欢吃咸食,每人每天盐的摄入量为20-30克,比其他县的居民多两倍。结果秋田县居民中高血压等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偏高,是日本有名的短命县。
③为什么盐摄入过多会导致高血压呢?研究表明,盐能使人体“水化”。也就是说,人体盐分多了,对水分的需求也要相应的增加,从而使过多的水分滞留在体内,导致血管内血浆容量增加,最终引发高血压。最近科学家发现,一种蛋白质“Racl”在摄取盐分过多导致高血压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如果开发出抑制Racl的药物,就能够治疗因摄取盐分过多而导致的高血压。
④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推荐标准,每人每天盐摄入量以5克为宜,不宜超过6克。事实上人们的盐摄入量往往高于此推荐值。我国城市居民平均每人每天摄入盐9.7克,农村居民为11.1克,并且中老年群体盐摄入量明显高于青少年。
⑤减少盐的摄入不仅有助于降低高血压的患病风险,还有利于降低脑卒中和其他心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由此可见,对于高血压、脑血栓等疾病患者,采取限制盐摄入量要比多吃蛋白质和不吃肥肉等措施更有效。
⑥英国的一项研究发现,将盐摄入量从每天9—12克减少到5—6克,血压会有明显的降低。通过这种方式所达到的降压效果等同于口服降压药的效果。
⑦减少盐的摄入量是能够做到的。如何减少盐的摄入量呢?首先对每天盐摄入采取总量控制。一般而言,20毫升酱油中含有约3克盐,10克黄豆酱中约1.5克。如果炒菜时需要用酱油或酱类调味时,应按比例减少相应的盐用量。其次食物加工、烹调时尽量少放盐。不吃或少吃咸菜以及含盐量多的酱菜、腌肉制品等食物。最后应多选择含钾多、含钠少的绿色食品。谷类中的荞麦和小米钾含量较高,蔬菜中土豆、藕、油菜、大白菜、番茄等和水果中大枣、山楂、香蕉、苹果等都含有比较丰富的钾。
⑧如何降低高血压等疾病的发病率呢?请记住,少吃盐永远是你的健康之道。
简要概括盐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简要说明第⑦段中加点词“尽量”的表达效果。
第②段中划线一句综合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选择其中两种说明其作用。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文后题目
父与女
张秀亚
①为翻寻一件秋衣,无意中又在箱底看到了那条围巾,那是用黑色绒绳结成的,编织着宽宽的条纹……在这素朴的毛织物里,编织着我终身难忘的故事。
②是十多年前了,一个风雪漫天的日子,父亲自故乡赶来校中看我。
③他穿了件灰绸的皮袍,A.衰老的目光,自玳瑁边的镜片后滤过,直似秋暮夕阳,那般温暖、柔和,却充满了感伤意味……他一手提了个衣包,另一只手中呢,是一只白木制的点心盒,上面糊了土红的贴纸,一望便知是家乡的出品。
④父亲微微佝偻着身子,频频拂拭着衣领、肩头残留的雪花说:“自从古城沦陷,不知情形如何,我和你母亲时刻记挂着你,只是火车一直不通……我真埋怨自己,当年只埋头读些老古书,自行车都不会骑。不然,阿筠,爸爸会骑自行车来看你的啊……”
⑤外面仍然飘着雪,将窗外松柏,都渐渐砌成一座银色的方尖塔,那细弱树枝,似又不胜负荷,时有大团的积雪,飞落下空阶……随了那苍老的声韵,我的眼前出现了一幅图画——一个老人,佝偻着背脊,艰难而吃力地,在凝冻了的雪地上,一步一滑地踏着一辆残旧的自行车……六十二岁的父亲,竟想踏自行车走六百里的路来看我……
⑥父亲自衣包中取出我最爱读的《饮冰室文集》,同母亲为我手缝的花条绒衬衣,他转身又解开那点心盒上的细绳,里面是故乡的名产——蜂糕。
⑦“你母亲说,这是你小时候最喜欢吃的东西……”他拿起一块,放在我的面前,又摆到我的手上。呵,那被烟蒂头熏染得微黄的衰老的手指,此刻还似在我的眼前晃动……当时,也许是我的虚荣造成了我的腼腆吧,在那衣着入时,举止潇洒的两个男女同学注视下,对着这故乡土物,好像有什么鲠在喉,竟无法吞咽,只窘迫得涨红了脸。
⑧天色渐渐地昏暗了,我终于拾起那只“原封没动” 的点心盒,只和父亲说了一句:“我拿回宿舍慢慢地留着吃吧。”
⑨翌日天色微明,我便匆忙地整理好书包,预备赶回学校去听头一堂的文学史,父亲好似仍觉得我是个稚龄的学童,一手摸着花白的胡须:“阿筠,我送你去搭电车!”
⑩北国的冬晨,天上犹浮着一层阴云,雪花仍然在疏落的飘着……一路电车终于叮咚地驶来,我才预备跳上车去,父亲又似想起了什么:“你不冷吗?”说着,那么匆遽的,自他的颈际一圈圈的解开那长长的黑色围巾,尽管我在旁边急迫的顿足:“爸,车要开了。”B.他又颤抖着那双老手,匆遽地把那围巾一圈圈的,紧紧的,缠在我的颈际。
⑾我记得那天我着了一件深棕色的呢大衣,镶着柔黄的皮领,那皮毛颜色,直似三月的阳光,又美丽又温暖。但是,父亲却在那衣领外面,仍为我缠起那厚重的毛围巾,直把我装扮成南极探险的英雄了。我暂时忍耐着跳上了电车,赶紧找到一个座位就开始解去那沉甸甸的围巾……一抬头,车窗外,仍然瑟瑟地站着那个头发斑白的老人,依旧在向我凝望,雪花片片的飞上了那光秃的头顶,同那解去围巾的颈际……我的手指,感到一阵沁凉,立时麻痹般的不能动转了,只任那松懈了一半的围巾,长长地拖在我的背上……
⑿那黑毛绳的围巾,如今仍珍贵地存放在我的箱底,颜色依然那么乌黑光泽,只是父亲的墓地,却已绿了几回青草,飞了几次雪花……
⒀抚摸着那柔软的围巾我似乎听到一声衰老而悠长的叹息!
(选自张秀亚《种花记》,有删减)
文章写了哪两件关于父爱的小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文章多次出现对“下雪”的描写,从全文看有何作用?


请在下列句子中任选一句,品味其妙处,作简要的赏析。
A、衰老的目光,自玳瑁边的镜片后滤过,直似秋暮夕阳,那般温暖、柔和,却充满了感伤意味……
B、他又颤抖着那双老手,匆遽地把那围巾一圈圈的,紧紧的,缠在我的颈际。
我选
我的赏析:

文章⑾自然段写了“我”对围巾的不同表现,请分析“我”当时的心理活动。
(1)我暂时忍耐着跳上了电车,赶紧找到一个座位就开始解去那沉甸甸的围巾。


(2)我的手指,感到一阵沁凉,立时麻痹般的不能动转了,只任那松懈了一半的围巾,长长地拖在我的背上……


在我们的青春成长的故事里,有无知也有叛逆,我们懵懂着,不曾体会父母的心,却常常在错失了以后才追悔莫及。在你的成长中,是不是也有这样一件事,至今令你懊恼着?请你用优美的、饱含深情的文字加以叙述。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题目。
“背摔台”上的妈妈
①学校组织高一年级学生和家长一起做“拓展训练”,其中一个项目叫“信任背摔”——由13个孩子分列为两排,搭成“人床”。其中第13个孩子站在队伍最顶端,负责保护背摔者的头部。13个孩子的妈妈要依次登上1·5米高的背摔台,背对着孩子们,平身摔到“人床”上。
②搭“人床”的时候,资深培训师让妈妈们都过来参观。6组孩子面对面站立,总共要搭成三个防护层。最上一层是每组孩子紧密相连的肩与手,中间一层是他们各自弓起的右腿,最下面一层则是大家伸出的右脚。这也就意味着一旦妈妈摔下时砸开了肩手的防线,还有腿的防线;万一又砸开了腿的防线,还有脚的防线。培训师说:“成人搭‘人床’一般只需要5组,因为孩子力气小一些,我们多加出了一组。这个游戏我们经常做,安全绝对有保障,哪怕是体重100公斤的大胖子砸下来,一般都砸不坏第一道防线。我对妈妈们的要求很简单,你们一定得挺直着身子向后摔,挺得越直越好,因为那样的话,你的重量就平均分到了13个孩子身上。——听明白了吗?”妈妈们齐声回答说:“听明白了!”培训师说:“好!每个妈妈在台上准备好了之后,就喊一声‘某某妈妈’,同学们就一起高喊‘加油’!——大家都听清楚了吧?”孩子、家长齐答:“听清楚了!”
③培训师将第一个妈妈的双手缚于胸前,引导她登上了背摔台。“人床”早已搭得十分牢固,孩子们一律瞪大了眼睛看着台上的妈妈。妈妈站在高高的背摔台上,背对着大家。培训师冲她喊:“后退!再后退!脚后跟要悬空!只用三分之二的脚掌踩着台面!”那个妈妈按要求做好了,突然颤声喊道:“杨亮妈妈——”,孩子们喊声震天:“加油!!!”但是,那个杨亮妈妈却没有摔,只回头疑惧地看着孩子们。杨亮急了:“妈妈,你快摔呀!”杨亮妈妈便重新调整自己,又颤声喊了一遍:“杨亮妈妈——”孩子们依然喊声震天:“加油!!!”喊完了,杨亮妈妈还是没有摔!非但没有摔,居然在背摔台上蹲下,哭起来了。
④培训师忙跑过去,问她道:“您身体不舒服吗?要不要换下一个人?”杨亮妈妈还没来得及回答,杨亮就带着哭腔叫了起来:“妈妈,我们不会让你摔坏的!你看,我们为了接住你,手臂都都伸疼了呀!妈妈,你究竟怕什么?难道你连自己的儿子都不信任吗?妈妈,你总得给我们一个机会呀!我们早就准备好了!妈妈,现在你可以摔了!”
⑤杨亮妈妈几乎是把身体缩成了一个团儿摔下来的。这个“团儿”只砸住了前面三组同学,即便如此,第一道防线也没有被砸破。
⑥后面的妈妈们也差不多是杨亮妈妈的翻版……
⑦培训师在做这个训练项目的点评时说:“在这个游戏当中,毫无疑问,孩子们是赢家。他们表现得非常出色:认真负责,配合默契,情绪饱满,激励他人。应该说,他们真正‘把细沙变成了混凝土’。妈妈们值得肯定的地方就是都没有当逃兵,都是从背摔台上摔下来的,而不是沿着台阶走下来的。但是,妈妈们存在很多问题:执行拖沓,环节重复,动作走样,怯懦流泪……最重要的是,不信任自己的‘队友’——也就是孩子。这个游戏的名字叫‘信任背摔’,我们故意没有安排让孩子摔、妈妈接,而是颠倒过来了。这一颠倒就暴露出了问题。妈妈这个一直被孩子依赖的角色,一旦转而依赖孩子,就变得疑虑起来、畏惧起来、悲伤起来。不是我们的孩子不值得信赖,而是妈妈们很难克服‘我要给孩子当靠山’的心理定势。在我们的家庭中,妈妈们都过于能干了!我听说现在美国高中流行一个词语,就叫‘中国妈妈’——这可不是个褒义词啊!它的含义是过度爱护、过度操心、不肯放手、凡事包办……你们看,我们的家庭是多么迫切需要信任的重建啊!刚才,杨亮同学焦急地说对他妈妈说:‘妈妈,你总得给我们一个机会呀!’我拜托每一位母亲都记住这句话,记住在你们茫然无助的时候,身边有一个很好的分担者,不要粗暴地剥夺了他分担的权利,让他在分担中深刻,让他在分担中成熟吧……”
本文主要记叙了一件什么事情?


第②段写搭“人床”的时候,资深培训师为什么要让妈妈们都过来参观?


第③段划线句“但是,那个杨亮妈妈却没有摔,只回头疑惧地看着孩子们。”,此时杨亮妈妈会怎么想?


体会下列句子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1)“人床”早已搭得十分牢固,孩子们一律瞪大眼睛看着台上的妈妈。


(2)杨亮妈妈几乎是把身体缩成了一个团儿摔下来。


日前,一篇《美国高中“中国妈妈”为何成了贬义词》的文章在网上引发热议。结合文本,你想对中国妈妈们说什么?

城市里的树
树是城市的客人,树要在客人家度过一生。
树的故乡在山林和旷野,那里有鸟语花香,有潺潺溪水,有它们相濡以沫的兄弟姐妹。如果它们的数量足够多,就构成了森林。自从有了城市,树的家族中一部分成员就背井离乡,来到城市的大街小巷。树一到城市,面临的是另一种森林——由高楼大厦构成的丛林。这里没有鸟语花香,只有车水马龙;没有潺潺溪水,只有钢筋水泥。从此,树看不见了土地。
人把自己弄得彻底与大地隔绝,而树永远需要脚踏实地。但是水泥、柏油、砖块把土地覆盖,像古代犯人脖子上的枷板,把树干和树根隔开。水,泥,这是多么柔软的两个字眼,但组合成一个词时,就成为最坚硬的一种东西。城市的路面是不吸水的,每到下雨时,我看到雨水滚滚而流,流进下水道,而不是树根,我就想树渴了怎么办?因为有了坚固的路面,城市的树也就不会"落叶归根",树把叶子生出来,但叶子却找不到根,它们随风而飘,就像丢失的找不到父母的孩子。
人们不会给一棵起一个名字,树总是以类的名义而存在,比如梧桐、白杨、松柏。其实每棵树也像每个人一样是不同的。城市的树不能像山林里的树那样自由生长,经常会被修剪,砍去旁逸斜出的枝条,这种修剪不是为了让树成材,而是嫌那些多余的枝条碍事。但修剪是人的事,而长成什么样子是树的事,树永远不会按照人的意志去生长,去改变。现在的树与一千年前的树没有区别,但现在的人与一千年前的人已大不一样,绝大多数的人都在按照别人的意志生活。
城市的树身上,经常贴满了办证电话、招聘启事、治病广告。树不但受着污染,有时还得承受疼痛。
城市的道路不断在拓宽,而每次拓宽道路对树来说都可能是一次灾难,因为道路拓宽后原来在路边的树就处于了路中间,这些树要么被砍伐,要么被重新移到新道路和边上,反正树永远只能靠边站。但是人挪活,树挪死。树被移动后,等于经历了一场浩劫,它枝头上原先的枝条要被全部砍掉,这就像一个得了重病的人做化疗、放疗后会失去一头的秀发。多年前一次出差路过山西的一个小城,突然看见一条主干道的中央长着一棵粗壮的古树,人流车流都绕着这棵树走。这是我见过的唯一一棵长在路中间的树。我猜想,这座城市当年修这条路时,可能有关部门对这棵树的去留进行过激烈的争论,最终他们决定留下这棵树,因为这棵树的年龄比这座城市里所有的人、建筑都要老。一瞬间我竟然有一种感动,觉得这个城市的人真伟大。
树在城市,一生过得伤痕累累。有一次在西郊的路上,我看见一棵合抱的梧桐树被一辆满载货物的卡车拦腰撞断。生活中,我常常发现一些善良、正直的人受到伤害,很长时间我想不通这是为什么。看见这棵被撞断的树后,我相通了:善良而正直的人与善良而正直的树会有同样的遭遇。因为善良他们都手无寸铁,虽然他们不会伤害别人,但别人却有可能欺负他们。因为正直,他们都不会弯曲和躲闪,伤害来临时,会受伤更重。
我每天都会看见树,看见树的时候常常眼睛发潮,总是充满伤感。城市里的树就像进城的农民工,无依无靠。它们受尽委屈,却毫无怨言,受尽伤害,却充满宽容。树最终会原谅一切,自己把伤口愈合。如果城市里没有树,只有柏油马路、钢筋水泥、高楼大厦,那么城市将会是多么地坚硬和干枯。正是树摇曳的身姿、葱茏的绿意,给了我们温柔、诗情、生动和美。
树一辈子站在一个地方,一动不动,不言不语,一世沉默。你如果与一棵树交上了朋友,他会永远站在那里等你
本文作者想要表达的主旨是什么?
作者说,“树在城市,一生过得伤痕累累”,具体列出“伤痕累累”体现在什么地方?
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①这里没有鸟语花香,只有车水马龙;没有潺潺溪水,只有钢筋水泥。
②树被移动后,等于经历了一场浩劫,它枝头上原先的枝条要被全部砍掉,这就像一个得了重病的人做化疗、放疗后会失去一头的秀发。
“因为正直,他们都不会弯曲和躲闪,伤害来临时,会受伤更重。”请分析这句话的含义。
如何理解“现在的树与一千年前的树没有区别,但现在的人一千年前的人已大不一样”这句话?请联系本文和生活谈谈你的理解。

地震来了怎么办?
如果现在发生地震,你有自信可以应付吗?平时又该如何做好防震准备呢?赶快来看看下面所提供的各项要点,并要记住哟!
在室内
——好可怕呀!:
①背上紧急包;
②利用垫子或枕头保护头部,迅速寻找安全的地方躲避,像建筑物的梁柱旁边,或以比桌、床高低的姿态,躲在桌、床的旁边。
③小心不要被倒塌的家具和掉落的物品砸中。
④远离可背对窗户,以免被割伤。
糟了,被困住了,无法逃出:
①请保持冷静、清醒,不要哭闹,这样才不会很快地把氧气消耗光;
②注意其他坍塌,确认目前的位置是不是安全;
③寻找可能的出口;
④尽量朝向有光线或空气流通的地方,等待救援;
⑤吹哨子或敲打器物,发出规律的声响,等待救援;
⑥如果有食物和水,不要一次吃完,慢慢吃,等待救援;
⑦如果空间安全,体力不支时,可以试着睡觉,这样能降低忧虑,可以减少氧气和能量的消耗;
⑧要有坚强的求生意志,不要放弃希望。
在室外:
正在马路上或建筑物下:
①用书包或双手保持头部,注意可能有招牌、盆栽、空调机等物品掉落;
②远离工地、围墙、加油站、电线杆等;
③如果是在天桥工地下通道,要迅速地离开。
在野外:
远离河边、海边和崖边,并注意落石,寻找空旷的地方避难。
你认为这篇文章是写给哪个读者群体看的,为什么?
“在室内”和“在室外”的防护措施,共同强调的一个要点是
“被困”部分共8条,为便于记忆,现将有关信息进行整合,请你根据内容提示,完成下文。(每空不超过10个字)
被困时,首先要注意①,如果存在坍塌隐患,应尽快寻找可能出口;如果空间安全,则要减少氧气和能量的消耗。其次要②,尽量朝向有光线或空气流通的地方,可吹哨子或敲打器物,发出规律声响,对食物和水尽量节约使用。当然,③”也许更为重要。
目前科技还无法做到准确预报地震,平时做好充分准备,才能将地震可能造成的灾害减到最低。根据“在室内”部分的内容,你能对室内布置提出一些建议吗?(提出三点即可,3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