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刺绣,针尖上的千年国粹
①小小的一根针,传承着历史,联结着古今。刺绣作为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闻名遐迩的古代丝绸之路上,刺绣和蚕丝不仅是珍贵的货物,更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是除了瓷器之外中华文明的又一张名片。
②我国刺绣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举世闻名。据《尚书》记载,远在4000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衣画而震绣”。至周代,有“绣缋共职”的记载。西周的染织刺绣已有专门的分工,文献记载了素衣朱绣、流畅的刺绣线条等情况。
③战国是我国刺绣史上第一个极盛时期,刺绣的工艺已达到很高水平,是丝绸之路上对外运输的重要商品之一。
④汉代,刺绣开始展露艺术之美。因为经济繁荣,百业兴盛,丝织造业尤为发达,手工刺绣制作也迈向专业化,技艺突飞猛进。汉代王充所著的《论衡》中记有“齐郡世刺绣,恒女无不能”,足以说明当时刺绣技艺和生产的普及。最具代表性的是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刺绣残片,它们虽在地下埋藏了几千年,但出土时仍然精美绝伦,配色、针工都运用得恰到好处。
⑤到了唐朝,刺绣艺术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各种针法基本均已出现。此时的刺绣一般用作服饰用品的装饰,做工精巧,色彩华美,在唐代的文献和诗文中都有所反映。如李白诗“翡翠黄金缕,绣成歌舞衣”、白居易诗“红楼富家女,金缕绣罗襦”等,都是对刺绣的咏颂。
⑥宋代是手工刺绣发达臻至高峰的时期,特别是在开创纯审美的画绣方面,更堪称绝后。宋代改良了工具和材料,使用精制钢针和发细丝线,针法极细密,色彩运用淡雅、素净。南宋时,针法已达十五六种之多。
⑦中国刺绣有锁绣、彩绣、平绣、雕绣、包梗绣、贴布绣、绚带绣、鱼骨绣、挑花绣、钉线绣等很多种绣法。光是看到这些绣法,我们就知道一个刺绣图案的完成有多难了!
⑧中国的刺绣技艺精湛、鬼斧神工,不仅有针法之分,也有地域之别。我国各地均有刺绣的痕迹,不仅有湘绣、苏绣、粤绣、蜀绣、京绣、秦绣、鲁绣、晋绣、汴绣、瓯绣、杭绣、汉绣、闽绣等地方名绣,少数民族也都有自己特色的民族刺绣,可谓流光溢彩,各具特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四大名绣”,即苏绣、湘绣、粤绣和蜀绣。
⑨700多年前,马可·波罗来到杭州,琳琅满目的中国工艺品使他目眩神迷。中国刺绣也随商船漂洋过海,风靡了西方上流社会,成了享誉世界的中式奢侈品!至此,中国刺绣的传统手艺在全世界得以融合与发展。然而,中国刺绣这一心手合一的传世绝技,其高超技艺、时间厚度、文化深度、人情温度,都使之成为他国无法超越的经典。
⑩雅艳相宜,典雅奢华。如今,刺绣这项精美绝伦的工艺还被呈现在各大秀场之中,成为时尚界的宠儿,更是国际舞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中国刺绣已经不再是记忆中那样简单,更是一种艺术和时尚。
⑪中国刺绣凭借它独有的魅力,穿越沙漠、远渡重洋,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
(选自《科学大众·小诺贝尔订阅》,有删改)
(1)本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中国刺绣?
(2)文章第②-⑥段采用了哪种说明顺序?有什么好处?
(3)第④段画线句主要采用了哪种说明方法?请说说其作用。
最具代表性的是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刺绣残片,它们虽在地下埋藏了几千年,但出土时仍然精美绝伦,配色、针工都运用得恰到好处。
(4)结合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
据《尚书》记载,远在4000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衣画而裳绣”。
阅读《老妈的账算得不对》一文,完成小题。
老妈的账算得不对
闫 晗
①前一阵让我妈打听一下阿胶的价格,据说这几年涨得厉害。她一直犹犹豫豫觉得性价比不高,可一听说最近又涨了不少,立马下决心要买一斤,在药店加工好,准备快递给我。她为此跑了镇上好几个药店,一家放出话说买一斤阿胶送500个鸡蛋,她又去跟另一家商量,店家让步说可以送枸杞、芝麻、红枣、核桃、黄酒等配料。后来终于定了下来,她心情激动地给我打电话,诉说一路上的曲折和意外,以及各家药店、各种品牌的价格和涨幅。
②(1)千里之外,隔着电话我似乎都能感受到她的呼吸、心跳和体温,能猜出她讲话的表情和神态。那是终于做成一件大事般的欣慰,而且是完全为女儿做的。
③她一直是这样矛盾的人,总不舍得花钱,为了我却有破釜沉舟的勇气,生活得用力而投入,因而显得热气腾腾。
④有一年国庆节回老家,妈妈去姨夫家承包的山上摘栗子,用棍子敲下那一个个带刺的小毛球,然后放在阳台上晒,晾干后再戴着手套把栗子从长刺的壳里剥出来。我到家时,桌上摆着一盆煮好的栗子,吃起来又面又甜。晚上,她突然跟我说:你看看,我手指头好像扎了刺,帮我挑出来。我拿着她递过来的缝衣针在灯光下看,只看到模模糊糊的小黑点,依旧没能把那小木刺弄出来,于是说:等明天再说吧。后来的几天,我只顾着四处玩,把这件事彻底忘掉了,妈妈也没再提。直到回了北京,我看见行李包里有一袋煮栗子,才突然想起来,妈妈手指上的刺,我还没帮她挑出来呢。心里突然一酸,怨自己这么点忙都没帮上,又担心妈妈会不会因此感到不快。
⑤我妈是典型的中国式慈母吗?不,她可一点都不纯粹,这让我很难定义,也很难只是单纯地去感动于她的付出。我妈是我认识的人中最多愁善感的,感情细腻,泪腺发达,看早年的琼瑶剧能哭湿床单,听婆婆讲我老公小时候早慧懂事的故事,也跟着掉眼泪。在她的热情和善意遇到挫折时,她会委屈得眼圈发红,比如她捡到旁边楼里某家被风刮走的毛毯,打听了一下午,才找到确切的房门号送还给人家,失主却表情冷淡,连谢谢也没说;比如她拿着相机,兴冲冲地去姨妈家要给姨妈和表妹拍照,表妹却爱搭不理……(2)每当这样的时刻,她会絮絮叨叨说给我或我爸听,然后眼圈一红,开始抹眼泪。
⑥我有点害怕这样的时刻,有时也怨她多管闲事。不过很神奇的是,她抱怨完受到的委屈又迅速满血复活,继续做热心善良爱管闲事的人。大家了解了她的脾气之后,都不自觉调整了和她相处的方式。我和我爸都让着她,不愿让她受委屈,表妹后来对我妈尤其礼貌客气,甚至对门的老太太也让着她,打扑克时尽量不跟她争执——我妈可是蒸包子、包饺子都要给老太太送一些过去的。
⑦那回我打电话给她,表达我的遗憾和歉意,但电话那头的她却很大度:“没事儿,你爸已经把刺挑出来了。我在打麻将,有事儿没,没事儿就挂了吧。”
⑧我们一直纵容着我妈,除了在“不舍得”这件事上常批评她。她并不小气,时常要补贴一些亲戚,但给自己买东西总是思虑再三,从“喜欢”到“购买”,有重重的心理关卡要过。我妈在QQ上说,“我昨天到你姑家,看到你表妹买6元一串的糖葫芦,感觉震惊,怎么那么舍得。”我妈时常有这样的“震惊”——亲戚中那些刚毕业的、工资不高的小朋友为何买各种华而不实的东西都毫无心理障碍?我“呵呵”一声:时代不同了嘛,现在的人都活得很尽兴。
⑨后来,我收到了老妈寄来的快递,按照事前的约定,收货方付邮资58元。打开包裹一看,除了熬好的阿胶之外,还有一包花生、一包地瓜干,甚至还有两袋瓜子。我原本想发条朋友圈,写上“世上只有妈妈好”的,可眼下的情形让我心情复杂……
(选自《 读者 》2015年第10期。有改动)阅读全文,概括上文主要的故事情节。
联系上下文,品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1) 千里之外,隔着电话我似乎都能感受到她的呼吸、心跳和体温,能猜出她讲话的表情和神态。
(2) 每当这样的时刻,她会絮絮叨叨说给我或我爸听,然后眼圈一红,开始抹眼泪。《老妈的账算得不对》这个标题好不好?为什么?
“我的老妈”给你怎样的印象?
第⑨自然段中的“我原本想发条朋友圈,写上“世上只有妈妈好”的,可眼下的情形让我心情复杂……”续写这一刻的我的心理活动。(要求:字数均不少于100)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克隆:动物的自我救赎工程
大自然曾于千万年前作出过一项规定,至今仍一直在坚持不懈地执行当中:任谁都不可以长生不老。为了弥补死亡带来的缺憾,大自然给予所有生物另外一项权利——繁殖,并推出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两种形式。其中的无性繁殖,就是我们所说的“克隆”。以自我克隆的方式进行的繁衍不涉及任何基因交换,母体是什么样子,生出来的孩子也完全一模一样。它们对“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不得结婚”这类法律条文完全置之不理,是一种独立的“自己嫁给自己”的繁殖方式。
克隆在动物界比较少见,但并不是没有,一些“档次”比较低的动物,如腔肠动物、软体动物以及细菌等就自觉放弃了有性繁殖,而选择最为直接,也最为到位的二裂、多裂、断裂等自我复制的方式来繁衍后代。
除了它们之外,还有些动物也不需要通过“高科技手段”就可以进行自我复制,比如蚜虫。蚜虫在一些未经历农药洗礼的“纯绿色蔬菜”和棉花叶子上比较常见。这种虫子个头很小,但数量极多,经常密密麻麻地爬满菜叶和棉叶的背面,在我国北方又被称为“腻虫”。它们既可以进行有性繁殖,又可以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进行无性繁殖。如每年11月正是雌雄蚜虫交配的高峰期,如果碰巧在雌蚜方圆几分米的距离内找不到雄蚜,这些伟大的母亲就会开始一项了不起的工程:无性繁殖,克隆自身。
令人瞠目结舌的是,雌蚜虫克隆的速度和数量都相当惊人。我国昆虫学家朱弘复教授计算了一下:在北京,一只雌棉蚜自6月中旬到11月中旬的150天中,假定它克隆的后代全部都能存活,并且能正常繁殖,经过10代克隆,能繁殖出6.7×1020只子孙。直观点说,如果一只棉蚜的大小约1平方毫米,那么一只棉蚜在一年内克隆出的后代就可以在整个中国版图上平铺60层。倘若让蚜虫头尾相接,可以从地球到太阳排350万个来回。好在蚜虫也有天敌,最终没能统治地球。但不可否认,因为有了自我克隆这项特殊的本领,就繁殖而言,蚜虫在动物界毫无疑问是冠军。事实上,蚜虫如此尽心尽力地克隆出一大堆孩子,并非出于本意,而是感染了一种叫做“沃尔巴克氏体”的病菌。感染了这种病菌的雌蚜,到了一定时期,不需要异性伴侣的配合就可以进行“孤雌生殖”。
其实,自我克隆对有的动物而言也不只是繁衍后代这一个目的。在紧急情况下,这也是它自救的法宝。在海洋中生活着一种名为“沙钱”的奇特生物,当它的幼体周围环境发生变化,或预感到有危险时,它能够在24小时之内克隆自己的身体,从而实现逃生。克隆后的“沙钱”会形成多个蓓蕾状的胚胎,并发育成新的具有相同基因特征的沙钱幼体,但分离的克隆体比原来的幼体小许多。母体沙钱克隆之后,身体仅为最初的一半大小,而没有危险出现时,这一奇特的现象便不会发生。自我克隆后的沙钱不仅保存了其基因的延续性,也因为身体变小而有效躲避了鱼类的掠食,是一项获得了双重收益的好工程。
在大自然延续物种多样性的努力中,动物的自我克隆毋庸置疑也是它救赎之旅的重要环节。在“先存活,再发展”宗旨的引导下,通过自我克隆这种策略,大自然向我们展开了一幅充满生机的图画,为原本平淡的世界增添了许多色彩。
(《知识窗》2014年第5期)有的动物采取克隆的方式有什么目的和意义?
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说其作用。
克隆给动物带来“救赎”,也能造福于人类。但谈家桢的《奇妙的克隆》一文中曾提醒人们,“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科技越发展,对社会的渗透越广泛深入,就越有可能引起许多有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等问题。”请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阅读李晓的《向一只羊说声对不起》,完成小题。
①整整27年了,那只山羊偶尔还跑进我的梦里来,他双眸含泪,满是无辜的柔弱样子,让我从梦中痛醒。
②1986年7月,那是我暴躁、苦闷、落寞、彷徨的青春岁月。
③那年高考,我落榜了。我的堂伯特地去乡场铁匠铺,炉火熊熊中,堂伯捂着胸口,边咳嗽边大声吩咐高铁匠:“老伙计,你把锄头打硬实一点,土硬啊,我那不争气的侄儿,要回来种庄稼了。”
④堂伯扛着锄头,提上镰刀,从乡场上一路叹气回来,来到我家。我靠在门前,接过堂伯递过来的锄头、镰刀。沉默之中,完成了一个学生向种地农民转变的交接仪式。黄昏,夕阳的最后光芒被远山吞尽。堂伯花白的胡子在风中颤动,他开口了:“侄儿啊,你没有那个命,就只有当农民,要当农民,就好好当,别去想那花花世界了,种地,也饿不死你!”
⑤堂伯缩着瘦小的身躯,走了。我真担心,一阵大风把堂伯给刮走了。他一辈子是怎么在土里站稳的,居然还养活了一家人!我开始扛着锄头上坡,跟我妈学种地,松土、刨行、挖窝、播种、施肥。
⑥我满身疲惫地回到家,倒在床上,呼呼睡去。一个男人一把拖起了我,边拖边叫:“就你这个样子,还想种地养活自己?”是我爸。我突然暴怒起来,大吼一声:“我们断绝父子关系!”我推了爸一掌,爸趔趔趄趄,歪到土墙上。他望着我,可怜地问:“你真要和我断绝父子关系?”“那还有假?说到做到!”我丢下这句话就走了。我和眼前这个男人,心里是有隔膜的。别把我当作一个家族的希望,我是我,我要去闯荡世界,哪怕头破血流。
⑦我冲向山梁,想同这个山村作最后的道别。17岁了,我还不能真正从心里接纳自己,出生在那样一个贫瘠的山梁上,我总是想,我应该生活在别的地方,应该是另外一个样子。
⑧山梁上,一只白色的羊正在树下吃草,它仰起头,朝天空发出“咩咩”的欢叫声。我对这只羊嫉妒起来,你可活得好好的呀。
⑨看到羊的样子,我心里无名的火被点燃了。我一下冲上前去,踢了它一脚。羊后退着,似乎不与我计较,埋下身子继续吃草。我气愤地跺跺脚,它再次后退。我“哈哈哈哈”发出怪叫,它仰起头,一双温顺的眸子望着我。在它清亮的眸子里,一定是我面带凶相的样子。
⑩我再次向它跺着脚,在我逼迫下,羊后退到了一棵树下,它手无寸铁,满眸委屈。它再次仰头,“咩咩咩”地叫,乞求的样子。我突然失去理智,疯了一般扑上去,对一只羊拳打脚踢。羊倒在了地上,它是不是哭了,我没看见。我冲下山坡,回到家,和跑来迎接我的妈妈抱头痛哭。妈说:“娃啊,妈求你,别和你爸断绝父子关系了,要不是你堂伯,你爸差点去喝了农药……”
⑾这么多年过去了,羊啊,我在城里讨得衣食,活出了人样。但那年,我那变态的行为成为我生命中的悔,我竟向一只温顺的羊撒气、泄愤。羊啊,你虽然不在了人世,但我今天向你道歉,说一声:对不起!羊啊,请你不要再躲闪。根据选文内容,把有关“我”的情节补充完整。
“我”:高考落榜→____________ →父子矛盾→__________ →对羊忏悔
(1) 联系上下文,结合语境,欣赏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语的妙用。
沉默之中,完成了一个学生向种地农民转变的交接仪式。
(2) 联系上下文,结合语境,细细比较揣摩,看原文与修改文两种表述,哪种好?为什么?
原文:一个男人一把拖起了我,边拖边叫:“就你这个样子,还想种地养活自己?”是我爸。
修改文:我爸一把拖起了我,边拖边叫:“就你这个样子,还想种地养活自己?”文章末段“我那变态的行为成为我生命中的悔”中的“我那变态的行为”具体指什么行为?作者说那是“变态的行为”,说明什么?
文中的堂伯并不是主人公,作者却有如下精彩而详细的描述。《我的叔叔于勒》中,于勒不是小说的主人公,文末也有一段描述。联系这两段文字,结合语境,说说这两处描述性文字在写法和作用上的不同点。
【本文】堂伯缩着瘦小的身躯,走了。我真担心,一阵大风把堂伯给刮走了。他一辈子是怎么在土里站稳的,居然还养活了一家人!
【链接】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阅读呼啸的风《关于理性爱国》一文,完成小题。
不爱自己国家、缺乏民族自尊心的公民,无疑应该受到贬斥。但缺乏理性,盲目发泄义愤,不仅不能达到爱国的目的,还有可能打乱国家的宏略,甚至损害国家的利益。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因此我以为,爱国、维护民族自尊,也必须要有些智慧的。
因为钓鱼岛的争端,你一时激愤,拔了小日本大使的车旗。因为你拔了他的旗,他恐惧万分,随后就撤走了钓鱼岛的存在,拱手将该岛还给你中国了,那你真就成了英雄,必将举国推崇。其轰动效应应该远超国足在世界足坛拿冠军,当不容置疑。问题是,你拔了小日本的旗,他不仅依然在钓鱼岛客观存在,还为政府带来了麻烦。因为你的行为显然是违犯了《日内瓦公约》中关于所在国必须保护住该国使节的人身安全不受侵犯的有关规定。史上就有“两国交兵,不斩来使”的规矩,何况眼下我国并没有与日本国交战。你说你这不是添乱吗?
据有关资料披露,当年的八国联军并不是无端的生事,长驱直入烧掉圆明园、祸害百姓的。真正起因之一在于,当是时任晚清参赞大臣的僧格林沁,他仗着自己蒙古跤法了得,耍狠斗勇,经常主动骚扰那些外国使节,甚至竭尽侮辱虐待之能事,最终导致这些外国使节添油加醋地向国内主子奏本,以致酿成史上悲剧。
抵制日货,中国还有纯粹的日货吗?因为钓鱼岛争端一时义愤,你就烧、砸日本牌子的汽车,这岂不是很荒唐的事情吗?那些日本牌子的东西,其实是中国人自己生产的。只不过是你买了人家的专利、流水线,在自己国家生产的而已。是中国人自己亲手制作的东西,卖出的产品是给中国纳税,利润中提取的部分是给中国的员工开工资。包括佳能、索尼等品牌相机,那都是中国人自己生产的。你抵制、抵制谁呢?吃亏的其实是你自己。
爱国也需要智慧,有理不在声高。新华社记者冉维,在美国国务院的记者招待会上把美国国务院发言人纽兰,逼到尴尬境地,只能以“这个问题就回答到这,请下一个提问”了事。
这是什么状况?这就意味着,我们一位记者淡定的发问,把美国政府击败了。什么是理性爱国,爱国也需要智慧。这个记者淡定的问话,不亚于一发导弹,基本给美方敲打得灵魂出窍,过瘾!看来咱普通百姓光有一腔爱国热情是不够的,还要靠智慧把握分寸,没事还真得好好学习有关知识。
(根据网络文章改写)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文章列举僧格林沁的故事,作用是什么?
2012年的9月18日,泰州也爆发了反日游行,抗议日本政府无视历史大搞所谓钓鱼岛国有化的闹剧。其间有位游行者小明想通过打砸日系汽车来发泄自己心中的愤怒。如果你在现场,请结合文章观点,对他加以劝说。
阅读《宣纸:“纸寿千年”》一文,完成小题。
①对宣纸的记载最早见于《历代名画记》《新唐书》等,起于唐代,历代相沿。宣纸的原产地是安徽省的泾县。因属宣州府管辖,所以这里生产的纸被称为“宣纸”,也有人称泾县纸。由于宣纸有易于保存、经久不脆、不会褪色等特点,故有“纸寿千年”之誉。
②南唐后主李煜特别喜爱宣纸,不惜重金选调国内造纸高手,集中京都开设纸坊,并把自己的书房“澄心堂殿”腾出来造纸。他每天都到澄心堂观看造纸的操作过程,有时干脆脱掉黄袍,系上纸匠穿的围裙,同工人一起捞纸、焙纸,每制成一批宣纸,他都亲自试写,反复琢磨,直到满意为止。经过几年时间,终于造出“肤如卵膜,坚洁如玉,细薄光润,冠于一时”的好纸,李后主就命名它为“澄心堂纸”。这是宣纸中的珍品,一律由皇宫保管,李煜自己享用。文人雅士一旦拥有宣纸便是如获至宝。欧阳修、苏轼等人得到澄心堂纸“如得天球拱璧”,欣喜若狂,颂赞备至,留下“江南李氏有国日,百金不许市一枚”等佳句。
③据《旧唐书》载:唐代张彦远所著的《历代名画记》中提及“好事者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腊之,以备摹写……”。这位当时身居宰相高位又潜心学问的老人在文中极为公正、不加任何雕饰地说到宣纸,这也是直接对宣纸定名的最早的文章。后来陆续出现有关宣纸的故事,笔者载三则。
④《红楼梦》第四十一回里写到宣纸,宝玉、黛玉、宝钗等在议论画大观园时,宝玉说:“家里雪浪纸,又大,又托墨。”宝钗补充道:“那雪浪纸,写字、画写意画儿,或是会山水的画南宗山水,托墨,禁得皴染……”那“雪浪纸”,即宣纸。
⑤上世纪三十年代,鲁迅先生曾写信给郑振铎,说:“……用纸,我认为不如用宣纸……而较耐久,性亦柔软,适于订成较厚之书。”鲁迅先生还曾赠宣纸给一位苏联木刻家,后来他收到一批回赠的苏联版画。另一位使用宣纸的苏联木刻家对宣纸的评价是:“印版画,中国宣纸第一,世界无比。它湿润、柔和、敦厚、吃墨,光而不滑,实而不死。手拓木刻,它是最理想的纸。”根据文意,说说宣纸为什么能获得“纸寿千年”的美誉。
“这是宣纸中的珍品,一律由皇宫保管,李煜自己享用”中的“享用”能改为“使用”吗?为什么?
有关宣纸的故事,作者依次写了几则:《红楼梦》中人物对宣纸的评价,鲁迅向郑振铎推荐宣纸,苏联木刻家对宣纸的赞美。作者为什么要连举三个例子呢?请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