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学习任务。

1)从上面材料看,全球积极推进“碳中和”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根据上面材料和语文知识积累,下面推论与上面材料相符的一项是( )

A.

峰,山峰、高峰的意思。“碳达峰”就是指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峰值越高,对“碳中和”越有利。

B.

汇,汇合、聚合的意思。“森林碳汇”是指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增强森林碳汇能力,就能达到“碳中和”目标。

C.

“绿色”,指符合环保要求,无公害、无污染。杭州2022年第19届亚运会全部竞赛场馆实现100%绿电供应。这里的“绿电”是指煤电和光电。

D.

积极参与“我为亚运种棵树”“我为亚运节度电”活动,有助于把杭州2022年第19届亚运会打造成绿色低碳亚运会。

3)“双碳”是碳达峰与碳中和的简称,该词人选“2021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请根据材料,推断“双碳”入选有哪些原因。

4) 班级开展“倡导低碳生活”主题宣传活动,为了保证宣传效果,需要你进行深入研究。你准备如何开展这项研究?请写出你的研究内容、研究步骤。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八月的阳光
一进八月,小夏和小秋天天去村前的土路边盼信。土路上的尘土很厚,八月的阳光煮熟了那层泡沫,赤脚踏上去便会燎起几个水泡。
终于有一天,盼来了信,两封。小夏一封,小秋一封。两人急着看了信的封面后,又互看了对方的。小夏说:“京城的,比我的好。”小秋道:“上海的,也不差”。兄弟俩将半个月来的焦躁一起用欢笑发泄出来。
小夏拆信,小秋也拆信,忘了头顶上的烈日。小夏一惊,小秋也一愣。
后来兄弟俩半喜半忧地回家,将通知书念给父母听。父亲说:“上大学要这么多的钱?”母亲只叹了口气。
八月,棉花还没到上市的季节。
父子仨兵分三路,到晚回家,所筹借的钱还不够费用的十分之一,兄弟俩上学掏空了家底,家里没什么值钱的东西。母亲只好把一头正在长膘的猪卖了。
八月的日子越来越少,小夏和小秋的上学费用仍差一大截。那天,他们去了学校。校长和班主任都非常同情,但也无能为力,只好以学校的名义写了封信给乡政府,请他们想办法。
在烈日下奔波了三天后,父亲捧着由乡政府出面借的2000元贷款回到家里,一下子倒在地上,昏了过去。十天来的劳碌和心焦,使这个在太阳地里劳作了半个世纪的硬汉子也趴下了。
上学的费用还不够一个人用的,八月的日子所剩无几。
没想到这天邮递员竟送来了一张汇款单,1000元,学校来的。附官栏里只有几个小字:“祝贺!全体教师捐赠。”父亲从床上爬起,母亲赶紧将汇款单递过去,父亲的嘴唇蠕动着,发不出声音。
费用还只够一个人的,日子不会停留,小屋里的人立刻意识到事情的严峻。三个人的目光一起盯着床上的父亲。父亲忽地一骨碌坐起来,说:“现在只有一条路,你们也都懂事了,自己决定吧。要不,抓阄也行。”小夏和小秋顿时像两尊雕塑!,
像是经历了一个世纪,小夏抬起头说:“小秋,你去吧,你的学校好。”小秋也抬起头:“不,我比你年轻一岁,哥,你去吧。”
这时谁也没注意小夏一个微小的动作。他把手伸进衣袋,摸出那张录取通知书,撕了个粉碎。小秋醒悟过来后,一下子抱住小夏:“哥!”泪水夺眶而出。
八月的最后一天,小夏带着200元路费出了门,他去南方打工。父母欠下了许多债,小秋在学校还要许多开支。
八月的阳光下,小秋站在村头的土路旁,出神地看着泡沫似的尘土上那一行深深的脚印……
读文,结合小夏的言行,在空格处把小说情节补充完整。(每处4字以内)8分
  → 筹借学费 →       → 外出打工
小说开头一段的景物描写主要有哪些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从全篇看,标题“八月的阳光”,除了指八月的烈日以外,还有什么深刻含义?(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藤野先生(片段)
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到得研究室,见他坐在人骨和许多单独的头骨中间,——他其时正在研究着头骨,后来有一篇论文在本校的杂志上发表出来。
“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可以抄一点。” “拿来我看。”
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星期要送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一惊,同时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
“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但是我不服气,口头答应着,心里却想道:
“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的。”
学年实验完毕之后,我便到东京玩了一夏天,秋初再回学校,成绩早已发表了,同学一百余人之中,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第。这回藤野先生所担任的功课,是解剖实习和局部解剖学。
解剖实习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兴地,仍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
“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
但他也偶有使我很为难的时候。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还叹息道,“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段“我”和藤野先生相处的四件事。
(1)(2)(3)(4)
“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一惊,同时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我”因何“吃了一惊”;“我”又 因何“感到一种不安”
选段主要采用的描写方法来表现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选段的记叙顺序是。(6分)


贾平凹
我老家的门前,有棵老槐树,在一个风雨夜里,被雷击折断了。家里来信说:它死得很惨,是拦腰断的,又都裂开四块,只有锯下来,什么也不能做,劈成木柴烧罢了。我听了,很是伤感。
后来,我回乡去,不能不去看它了。
这棵老槐,打我记事起,它就在门前站着,似乎一直没见长,便是那么的粗,那么的高。我们做孩子的,是日日夜夜恋着它,在那里落秋千,抓石子,踢毽子,快活得要死。冬天,世上什么都光秃秃的,老槐也变得赤裸,鸟儿却来报答了它,落得满枝满梢。立时,一个鸟儿,是一片树叶;一片树叶,是一个鸣叫的音符:寂寞的冬天里,老槐就是竖起的一首歌子了。于是,他们飞来了,我们就听着冬天的歌,喜欢得跑出屋来,在严寒里大呼大叫。
如今我回来了,离开了老槐十多年的游子回来了。一站在村口,就急切切看那老槐,果然不见了它。进了院门,我立即就看见了那里那老槐,劈成粉碎片,乱七八糟地散堆在那里,白花花的刺眼,心里不禁抽搐起来。我大声责问家里人,说它那么高的身架,那么大的气魄,骤然之间,怎么就在这天地空间里消失了呢?!如今,我幼年过去了,以老槐慰藉的回忆再也不能做了,留给我的,就是那一棵刺眼痛心的树桩了吗?!我再也硬不起心肠看这一场沧桑的残酷,蕴藏着一腔对老槐的柔情,全然化作泪水流下来了。
夜里,我无论如何都睡不着,走了出来,又不知身要走到何处,就呆呆地坐在了树桩上。树桩筐筛般大,磨盘样圆,在月下泛着白光,可怜它没有被刨了根去。那桩四周的皮层里,又抽出了一圈儿细细的小小的嫩枝,极端地长上来,高的已经盈尺,矮的也有半寸了。
小儿从屋里出来,摇摇摆摆地伏在我的腿上,看着我的眼,说:
“爸爸,树没有了。”
“没有了。”
“爸爸也想槐树吗?”
我突然感到孩子的可怜了。我的小儿出生后一直留在老家,在这槐树下爬大,可他的幸福、快乐并没有尽然就霎时消失了。
“爸爸,”小儿突然说,“我好像又听到那树叶在响,是水一样的声音呢。”唉,这孩子,为什么要偏偏这样说呢?是水一样的声音,这我是听过的,可是如今,水在哪儿呢?
“爸爸,水还在呢!”小儿又惊叫起来,“你瞧,这树桩不是一口泉吗?”我转过身来,向那树桩看去,一下子使我惊异不已了:真是一口泉呢!那白白的木质,分明是月光下的水影,一圈儿一圈儿的年轮,不正是泉水绽出的涟漪吗?我的小儿,多么可爱的小儿,他竟发现了泉。我要感谢他,他真有发现了新大陆的哥伦布一样的伟大!
“泉!生命的泉!”我激动起来了,紧紧握住了我的小儿,想这大千世界,竟有这么多出奇,原来一棵树便是一条竖起的河,雷电可以击折河身,却毁不了它的泉眼,它日日夜夜生动,永不枯竭,那纵横蔓延在地下的每一根每一行,该是那一条一道的水源了!
我有些不能自已了。月光下,一眼一眼看着那树桩皮层里抽上来的嫩枝,是多么的精神,一片片的小叶绽了开来,绿的鲜鲜的,深深的:这绿的结晶,生命的精灵,莫非就是从泉里溅起的一道道水柱吗?那锯齿一般的叶峰上的露珠,莫非是水溅起时的泡沫吗?哦,一个泡沫里都有了一个小小的月亮,灿灿地,在这夜里摇曳开光辉了。
“爸爸,这嫩枝儿能长大吗?”
“能的。”我肯定地说。
“我说完了,我们就再没有言语,静止地坐在树桩的泉边,谛听着在空中溅起的生命的水声。
文章第三自然段中的画线句展开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开头说“很是伤感”,第四自然段又说一腔柔情“全然化作泪水流下来了,作者伤感流泪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儿将树桩比作一口泉,“我”觉得小儿的发现很伟大,你觉得这个比喻好吗?为什么?请作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最后说“谛听”“生命的水声”,请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你对此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年话惜时
(1)对个人来说,岁末大盘点,其实是在时间支出和工作收获之间衡量损益。支出都一样,收获大不同。撕去最后一张日历,往日已不可再追,更感到时间是最稀缺的资源,最昂贵的消费。所以,珍惜时间,才是最重要的。
(2)人们很容易忽视一天的价值。以人均预期寿命70余岁计,除去天真年少的岁月,刨去年老体衰的时光,能用来工作的光阴已减去少半。苏东坡说的“睡眠去其半”,虽有些夸张,但三分之一总是有的。七扣八扣,时间已屈指可数。即使如此,抖擞精神做事,时间的效益当可培增。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曾被处宫刑又坐过大牢,但他却以不舍昼夜的精神完成了被后人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自然界的时间不过是周而复始的日出日落,四季更替。但因人们的态度不同,时间显示出一种奇异的相对性。这里好有一比:当你觉得时光像闪电一样消失的时候,那么多半你是在勤奋工作着;当你觉得时光像蜗牛一样爬行,那么多半你是无所事事。所以有人说,体验时光迟缓漫长,最好的办法是游手好闲;感受时光转瞬即逝,最好的办法是忙忙碌碌。
(3)有些人虚掷光阴浑然不觉,有时还很惬意,总想着明天再说吧,明年再说吧。他们以为,94岁的罗素①还可以著书,92岁的萧伯纳还在编戏,83岁的歌德才写完《浮士德》,80多岁的冯友兰还编纂《中国哲学史》,一切都不晚,一切都来得及。这种想法似乎有道理。然而,且不说多数人是否能够寿至耄耋②之年,即使能,是否有上述诸翁超常的脑力和精力,仍大有疑问。不少朋友对未来怀抱若干大计划,只是现在还不忙着做,这些未来的计划十之八九要落空。
(4)成功的因素非止一端,天资、机遇、健康等等都重要,但有效地利用时间是把所有有利条件发挥出来的决定性因素。分分秒秒都舍不得放弃的人,即使天资不那么好,机遇不那么巧,健康不那么妙,未必不能成功。两耳失聪的人,可以成为伟大的音乐家;两臂皆无的人,可以用脚写出漂亮的书法……显而易见,在与时间赛跑的比赛中,他们是理所当然的冠军。惜时,时间会给予意想不到的馈赠;反之,时间会毫不客气地使天资、机遇、健康等变得毫无意义。
(5)岁月流淌,年齿③又长。想想去岁还有那么多事想做还没有做完,想想来年还有那么多事应做需要挤出更多时间,不禁想到毛泽东同志那句意味深长的诗句:“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①[罗素]英国著名哲学家。下文中的萧伯纳是爱尔兰著名作家;歌德是德国著名诗人,剧作家;冯友兰是中国著名哲学家。
②[耄耋(mào dié)]泛指老年。耄,指八九十岁的年纪;耋,指七八十岁的年纪。
③[年齿]年纪。
本文阐述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段作者说的“七扣八扣”,所“扣”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第(2)(3)段,说出作者分别是从哪两方面阐述自己观点的。
第(2)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第(3)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惜时,时间会给予意想不到的馈赠”是第(4)段的一个结论,结合第(4)段说出这个结论得出的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在博物馆重温北京胡同四合院》,完成第问题。(共7分)
在博物馆重温北京胡同四合院
谌 强
①“北京的胡同四合院”展览最近在首都博物馆与参观者见面。
②在北京这个大的城市背景下,在已成定制的传统建筑空间布局的住宅形式内,世世代代的北京人演绎着国都的辉煌和市井的喧嚣。城市、胡同、四合院为居民提供了遮风避雨、行路通达的物质基础,居住于此的人们更是将精神所物化的文化内涵赋予其中,使它们不再是简简单单的一片瓦、一块砖、一个个建筑实体,在充满了普通人的生活足迹后,城市就像人的身躯注入了鲜活的血液,变得生机盎然、丰富多彩。
③因此,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作为北京人日常生活的场所,除了外在的传统建筑形式外,它所包含的传统文化内涵反映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理解。“北京的胡同四合院”展览通过城市的传统建筑景观胡同和四合院,关注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的行为文化和生活情怀,让参观者在感受到这座城市不仅仅有皇家的威严,更有市井繁华的闲适生活,体验到生活在北京城的居民有着不同于其他城市的幸福感,展示了胡同、四合院与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一起共同创造的一种和谐关系。
④胡同、四合院是组成北京这座城市大树的树干与枝叶,人们的生活就如同养分一样滋养着城市大树的欣欣向荣。北京的文物工作者和档案工作者在设计这个展览时匠心独具,将用文物和历史档案、图片等实物讲述的关于北京城、胡同、四合院以及北京人生活的故事作为展陈的主展线,而将表现北京人生活的环境即城市、胡同、四合院作为副展线。两条展线同时展开,相互印证,达到所展出的实物由“原生态”的环境做依托,关于城市、胡同、四合院的文化有实物来佐证的目的。让观众在博物馆中重温这座城市的胡同、四合院的文化背景及人们生活的真实场景。
⑤走进首都博物馆的地下展厅,人们宛若走进了一条胡同,同时也走进了一条回到从前的时光隧道,来敲开四合院的历史和发展的大门,从而了解到胡同形成的历史渊源、演变定型后的格局走向以及千百年来所遗留的遗俗风物。展览通过各个时期的地图、实物、图片、档案资料等,为参观者展示胡同和城市的历史。从辽至元明清,庞大的都城最终定型。以胡同命名的街巷,元代正式登上历史舞台,至明清时,胡同形成的城市肌理已发展成熟。民国后,胡同也随着变化转型,经历了一种历史的变迁,呈现为人们今天所看到的格局走向。
⑥沿着胡同、四合院、人家这条脉络,参观者在首都博物馆的展厅里走向了历史深处。在北京,大到皇帝的居所紫禁城,中到王府士绅宅院,小到平民百姓的独家小院,放眼望去,整个城内就是规模不等、大小不一的四合院,相互圈合,相互依存。四合院有着灵活多变的空间组合,但横向与纵向的扩展,却依旧逃不过中轴对称的格局,以倒座、垂花门、正房、后罩房所组成的南北中轴是四合院建造和规划的基本。在四合院内,上房下房,东西厢房,前出廊,后出厦,磨砖对缝,花窗棂,红梁柱,青石台阶……从被固定下来的建筑方式和等级要求以及方位、布局安排、各个建筑构件的特殊用途等物质、精神层面看,可以说,四合院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
   (选自《光明日报》 2012年7月21日)
“北京的胡同四合院”展览有哪些特点?
根据第⑥段的内容,说出下面材料介绍的是北京四合院的哪一个特点,并结合材料内容作简要说明。
从四合院最细微的建筑构件到庭院的整体布局,都体现了审美与实用的统一,这里的一砖一瓦都渗透着居者的情趣,人们在建筑的每个角落,通过吉祥图案寄托着生活的理想,并把这些理想传达给每个走过它的人。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