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肖复兴的《祈年殿》,完成下面小题。
①在北京乃至中国所有的皇家坛庙中,天坛的位置居首,是无可争议的。而祈年殿,又是天坛重中之重。无论是它的建筑艺术的价值,还是它的信仰伦理的意义,都是绝无仅有的。
②祈年殿,上中下三重,红柱金窗,天蓝色琉璃瓦铺顶,内铺金砖,正中有天然龙形方石。祈年殿外,汉白玉栏杆,也是分为上中下三层,正中的台阶上有龙纹石刻。祈年殿建筑的圆形,自然和古人对天圆地方的理解相关,盛成在《北平的天坛》中说:“古罗马的灶神庙,与祈年殿的形式,可称无独有偶了。北极的土人、美洲的土人、高卢人,他们的居室都是圆形的。”接着,他畅想,如果这些人都来到祈年殿前,就是世界大同了呢。这真的是一个关于圆的奇妙的畅想和礼赞。也可以说是为什么有那么多来自全国和全世界的人愿意来天坛看看的一个重要原因。
③想到好多年没有去祈年殿看看了,秋天,艳阳高照,风暖云柔,穿过长廊,准备进祈年殿,顺便可以画张画。走廊的尽头,朝东有一扇门可以直接进入祈年殿的大院。一位走在我前面正推着轮椅的中年女人,忽然回过头来,走到我的身边,问我:“请问从这里进入祈年殿,是不是可以沿路把天坛主要的景点都看完?”
④我望了望她,和她前面的轮椅,轮椅上坐着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太太,身边站着一位中年男人,猜想这三人之间的关系,肯定是一对夫妇带着年迈的母亲逛天坛来了。听她刚才的问话,显然是外地人,而且是第一次来天坛。
⑤我对她说:“可以的,我也去那里,我带你们走吧!”
⑥她谢过我,前去推轮椅。
⑦走进院子,巍峨的祈年殿出现在眼前,老太太感叹了一句:“好大好壮观啊!”
⑧中年女人对我说:“老人家总想来北京,来北京就想看天坛。”
⑨话让老太太听见了,回过头对我说:“这回真的看到了,死也可以瞑目了!”
⑩她嗔怪着:“妈!看你净说这不吉利的话!”
⑪老太太笑了,抬起头,眯缝着眼,看着祈年殿天蓝的殿顶,不知在想什么。中年女人和男人一起把轮椅推到汉白玉的石阶前。围栏有三道,望望层层叠叠的台阶,老太太对他们俩说:“怪高的,就别上去了。在底下看看,挺好的!”
⑫“那哪儿行!好容易来一趟,不上去看看,算什么来了一趟祈年殿!”
⑬丈夫站在旁边应和着,俩人弯腰已经一边一个人抬起轮椅,不由分说,把老太太抬了上去。我滥竽充数给老太太当起导游,简单介绍着,老太太一边听,一边看,还一边不停地问。
⑭出祈年门,上下又是好多个台阶,又是这一对夫妇抬着轮椅上下,老太太很有些过意不去地笑着说:“看把你们累的,我倒是像皇上坐轿子似的!”
⑮女人说:“就让你过一把皇上的瘾!”
⑯走到丹陛桥上了。我指着最中间的御道对女人说:“要把轮椅推到这上边,才是皇上走的道!”女人把轮椅推到中间的御道上,平滑的汉白玉石头被磨得光可鉴人,轮椅在上面推很轻松,犹如在冰面上滑行。正是国庆前夕,道两旁摆满了三角梅,紫红艳艳的,开得正旺,迎风摆动,像飞舞着一群群的紫蝴蝶。
⑰我对老太太说:“夏天的黄昏时候,北京人愿意到这里,光着脚走在这里,有人还愿意躺在这上面呢。”老太太很有些惊奇地问:“是吗?这是为什么?”
⑱我说:“阳光下晒了一天,这御道比冬天的热被窝都暖,人们走到上面,光着脊梁,躺在上面,说是可以治病。”老太太说:“不知道皇上当年躺在上面过没有?”
⑲女人笑着说:“看你说的,哪有皇上光着脊梁躺在这上面的?成何体统!”老太太调皮地说:“不是说能治病吗?皇上就不得病了?皇上不得病,顺治是怎么那么早就死的?”说得大家都乐了起来。
⑳从回音壁出来到圜丘,没有那么多台阶,只是圜丘又和祈年殿一样有三层栏杆,好多层台阶。女人和丈夫把轮椅抬上去,老太太接着过了一把坐轿子的瘾。我告诉老太太,当年皇上祭天就是这里。华盖擎天,龙旗飞舞,前呼后拥,好不热闹。老太太认真听我的解说,让女人推着轮椅沿着圜丘转了一圈,连连说道:“真了不起!值了!值了!”
㉑告辞的时候,老太太示意我俯下身子,她指着女人,悄悄地对我耳语:“告诉你,她不是我的亲闺女!他们两口子是一番好意,带我来北京看天坛!”
㉒老人耳背,说话的声音自以为很小了,其实还是挺大的,女人听见了,对老太太说:“看你说的,我不是你的亲闺女,谁是?”
㉓“是!是!”老人笑着连连点头。
㉔我有些疑惑。女人悄悄对我说:“她是我和我先生的中学历史老师,一辈子没有孩子。丈夫早早去世了,自己孤身一人,就想来北京到天坛看看……”
㉕我明白了。看着他们三人一起挤在圜丘的天心石上,眺望着祈年殿,默默地,让天望着自己,让自己对着天,心里忽然非常感动。
㉖离开圜丘,当时光顾着感动,没有为他们这“一家三口”画一幅画,真的有些后悔。
(选自《天坛六十记》,有删改)
(1)根据文章内容,补全作者的行踪。
穿过长廊→_______→出祈年门→_______→从回音壁出来到圜丘→_______
(2)从全文可以看出,老太太非常希望到天坛看看,请你在①②两段中找出相关原因。
(3)按要求回答下面两小题。
①第⑬段中的划线句刻画了老太太怎样的形象?
②赏析第⑯段中的划线句。
(4)第⑳段中“华盖擎天,龙旗飞舞,前呼后拥,好不热闹”的场景描述,有何作用?
(5)第㉕段中,作者“非常感动”联系全文思考,说说作者是被什么感动的?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陪父亲睡了一夜
 父亲来的那天正在下雨。
 见到我时,父亲那刻着风雨劳苦的脸上满是歉意,他说:“你娘让我为你们送几块腊肉来。春上吃腊肉炒大蒜能治百病,还预防脑膜炎呢……”他边说边将那条随身携带的蛇皮袋往后挪了挪,生怕那条在客车上已擦满黄泥的蛇皮袋碍了我的面子。
 到了我家,父亲脱下他那双湿淋淋的球鞋后显得有些慌乱,问:“孙儿和媳妇还没回来吧?”我赶紧把父亲迎进屋,找出拖鞋和袜子让他换上。我打开蛇皮袋,拿出两块足有七八斤重、去年腊月天就晒得黄金亮色的腊肉,最下面还有粗粗的一捆大蒜。
 看到父亲坐在自己儿子家里,像一名偶尔窜进城市的盲流,我心底填满惭愧与不安。
 妻子是城里长大的姑娘,虽说已下岗多年,却早在小城的商业街那一家小店经营服装,比我手头宽裕多了。她带孩子回来时,我刚做好饭菜,坐下同父亲用餐。儿子看到他爷爷正在吃饭,一张小嘴撅得高高的。我忙说:“乖孩子,快叫你爷爷。”平常十分听我摆布的儿子此刻连头也不抬,只自个儿打开电视看起来。妻见到门角放着一双沾满泥水的球鞋,洁净的地毯湿了一大片,对我怒目圆睁,同父亲照面也不打招呼,“砰”的一声把房门关上了。
 父亲变得更加局促不安,一脸尴尬,仿佛一名等待老师打分的小学生。他停住筷子,嗫嚅道:“我本不想来,你娘说,这春上你们要多吃腊肉炒大蒜……”他不但没有一丝怨愤和委屈,倒觉得自己为难了他的儿子,懊悔不已。
 坐在父亲面前,我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只好不断地为父亲夹菜,说搭车挺累人的,年近六旬的人了,身体要紧,趁热多吃点。
 我将父亲安顿在另一间兼作书房的寝室后,隔壁房的灯熄灭了。不知何时,妻子已把儿子拉进房睡去了。我拾掇完家务,又用取暖器为父亲烤干了那双湿漉漉的球鞋,掏出钥匙在锁孔里转了好一阵子,也没将房门打开。我知道,妻子赌气了,因为家里来了我乡下的父亲,父亲的水鞋将屋里的地毯弄湿一大片。
 来到父亲睡的这间小房,打开壁灯,父亲并没睡,只见他背靠床头柜,正闭目养神。我问:“爸,没睡?”说着,递给父亲一支烟,并为他点燃。要是在家里,父亲坐在床头肯定已抽了好一阵子的烟。
 可是,父亲这时正住在他在城里工作的儿子家里……父亲脱衣上床,笑眯眯地说:“儿啊,你小时候同我睡的时候,总爱让我为你搔痒,一搔就是大半夜。”父亲眼也不眨地看着我一件件脱去衣服,看着我将一双鞋子并排放好,看着我在他睡的另一头躺下,我说:“爸,坐了那么远的车,你也早些休息。”父亲像没听见似的,清了清嗓门,问我:“孙儿现在不常患感冒了呢?小伢子就爱三天两头感冒,三岁一过自然就好了。你小时候患感冒时,你娘就用热毛巾给你蒸背心……”
 我就这样静静地睡在父亲的脚头,听他给我讲着。
 过了一会儿,我说:“你那孙儿可越大越不听话,现在连他爷爷也不喊了,明天非揍他几下才是。”没等我把话说完,父亲便用脚踢了我两下,提高嗓音说:“三四岁的伢子懂个屁事,他不叫我爷爷,我就不是爷爷了?”接着便赶忙岔开话题,谈起今年春上泡秧的农事。他说:“这三月天老下雨,下得村子里没条像样的路好走了。你娘说,等天气暖和些油菜花开了,就让你把孙子、媳妇一起带回老家去住几天。”见我没吱声,父亲顿了顿又说:“娃儿的妈妈在外做生意也挺辛苦,家务活你就多做些。腊肉炒大蒜时,火要烧大,爆炒才好吃。你娘是拣瘦肉多的挑的,让孙娃儿、媳妇多吃点。”
 父亲什么时候入睡的,我不清楚。在朦胧的睡梦中,我依稀感觉出父亲为我拽过被子;在关掉壁灯之前,他还站在我的床头看了我许久,才按下开关。我似乎还感觉到,父亲站在我身边深深地呼吸着。
 第二天天未亮,父亲早早地起床了。等我起来,他已将昨日那条送腊肉和大蒜的蛇皮袋子收好。我问:“怎么不多睡一会儿?”父亲说:“家里事多呢,我急着要回去,你娘交待过……”父亲说一不二的脾气我知道,既然他决定要走了,我是没法子留得住他的。生活在别人的城市,生活在一群城市人的周围,农民的儿能为他的父亲做点什么呢?
 我同父亲一道下楼,在一家早点餐馆里同父亲一起吃了早餐。在车站,望着渐渐远去的长途客车,我的眼里充满的不是泪水,而是昨夜陪父亲睡觉时,父亲留给我的一片温暖的慰藉。按照事情经过简要概括故事情节,根据提示在横线上填写恰当内容。
 父亲到我家送腊肉,,妻子生气反锁房门,,父亲回家品读下面句子,说说这个句子传达出人物怎样的心境。你认为句中哪个词用得好?为什么?
 妻见到门角放着一双沾满泥水的球鞋,洁净的地毯湿了一大片,对我怒目圆睁,同父亲照面也不打招呼,“砰”的一声把房门关上了。“生活在别人的城市,生活在一群城市人的周围,农民的儿能为他的父亲做点什么呢?”这句话流露出“我”哪些情感?
联系全文,概括父亲的形象特点,并结合文章情节作具体说明。
(共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后面小题。
 古代咏花诗的科学内涵
 ①中国古代诗人们观花咏花,以花明志,借花抒怀,留下无数名垂千古的诗篇。一直以来,人们赏析这些古代咏花诗的人文内涵,而对其在自然科学方面的建树则少有涉及。其实在众多的咏花诗中不乏诗人对花卉形、色、香、味等自然属性的客观准确的描绘,对开花植物生长习性及与环境关系的细致深入的观察,并用形象生动的诗性语汇表达得言简意赅,一语中的。
 ②古诗对花形有精彩纷呈的表述。咏水仙有“六出玉盘金屈卮”句,“六出玉盘”指白色的花被合生成碟状,先端6裂;“金屈卮”则指其内具黄色杯状的副花冠。剪春萝花瓣先端呈不规则锯齿状,像剪出的花边,被描述为“谁把风刀剪薄萝,极知造化著功多”。
 ③古时虽无“花序”的概念,但诗人已留意花在枝上排列的规则。如描写夹竹桃的“疏英灼灼分丛发,密蕊菲菲对节攒”,前一句说花集生成丛(即花序)着生在枝条的顶端,后一句指花朵相对生长在花轴的节上。“散作千花簇作团,玲珑如琢巧如攒”,则生动传神地摹写了绣球的聚伞花序繁花聚簇如球的独特形态。
 ④古诗中对花色的描写极其丰富多彩,言及桃、李有“桃红李白皆夸好”,说到石榴则是“猩血谁教染绛囊”,对桂花的表述是“花开万点黄”等,均是对单纯花色的准确表述。此外还有对复杂花色的精确说明,如写蜡梅的“洗却铅膏饰道装,檀心浅露紫香囊”,“饰道装”表明总体来说花被是黄色的,但花被片着生在下陷成囊状的花托上,且基部有紫晕,所以说“檀心浅露紫香囊”。
 ⑤古代的诗人们已关注到花与叶生长的时序。“争开不待叶,密缀欲无条”、“桃生叶婆娑,枝叶四面多”,说的是桃花先于叶开放,繁花遮盖了枝条,直到花后结实时叶才抽出来。而牡丹则是“叶帐阴成始放红”,当绿叶茂密成阴时才开花。此外,诗人们还注意到花开放的空间顺序,咏蜀葵有“向日层层拆,深红间浅红”句,“层层拆”说明了花朵由下向上次第开放,而这正是总状花序类植物开花的特点。
 ⑥对开花物候期的表述散见于众多古诗中,从中不难理出一年四季开花的节令顺序。梅花在严冬最先开放(“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早开是基于其自然属性(“天然根性异,万物尽难陪”)。在梅花开过而严冬未尽时,迎春最先点缀春色(“偏凌早春发,应诮众芳迟”)。荷花则开在盛夏(“暑气炎炎正若焚,荷花于此见天真”)。桂花盛开在秋季(“亭亭岩下桂,岁晚独芬芳”),而菊花则绽放在晚秋(“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⑦古诗对开花持续时间也多有记述,特别对一些花期长的植物情有独钟,例如山茶花(“雪里开花到春晚,世间耐久孰如君”)、野蔷薇(“似锦如霞色,连春接夏开”)等。而月季是四季开花:“花落花开无间断,春来春去不相关”。
 ⑧自然界花的物候期可随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更改。“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海拔较高的“山寺”比平原地区桃花开得晚,说明物候期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延迟。下列对全文中心内容概括准确而全面的一项是( )
| A.古代咏花诗中对花的自然属性的介绍 | 
| B.古代咏花诗中对花形花色的介绍 | 
| C.古代咏花诗中对花与叶生长时序的介绍。 | 
| D.古代咏花诗中对花物候期的介绍 | 
下列对文本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国古代诗人们观花咏花,以花明志,借花抒怀,留下无数名垂千古的诗篇,而对花在自然科学方面的建树则少有涉及。 | 
| B.“散作千花簇作团,玲珑如琢巧如攒”生动传神地摹写了绣球的聚伞花序繁花聚簇如球的独特形态,表明古人对“花序”已有研究。 | 
| C.早在古时人们都已经了解花开放不仅有时间顺序,而且有空间顺序。 | 
| D.古诗对开花持续时间也多有记述,特别是对一些花期短的植物情有独钟。 | 
依据文本内容,对下列四句描写花的诗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 A.“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描绘了荷花的颜色在绿叶的映衬下格外红艳。 | 
| B.“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花开香飘万里。 | 
| C.“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强调了梅花开放的时间之早。 | 
| D.“何似此花荣艳足,四时常放浅深红。”说明了花开放的时间持续很长,四季常开。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节令是一种命令
 毕淑敏
 ①夏初,买菜。老人对我说,买我的吧。看他的菜摊,好似堆积着银粉色的乒乓球,西红柿摞成金字塔样。拿起一个,柿蒂部羽毛状的绿色,很坚硬地硌着我的手。我说,这么小啊,还青,远没有冬天时我吃的西红柿好呢。
 ②老人很明显地不悦了,说,冬天的西红柿算什么西红柿呢?分明是吃药啊。我很惊奇,说怎么是吃药呢?它们又大又红,灯笼一般美丽啊。老人说,那是温室里做出来的,先用炉火烤,再用药熏。让它们变得不合规矩的胖大,用保青剂或是保红剂,让它们比画的还要好看。人里面有汉奸,西红柿里头也有奸细。冬天的西红柿就是这种假货。
 ③我惭愧了。多年以来,被蔬菜中的骗局所蒙蔽。那吃什么菜好呢?我虚心讨教。老人的生意很清淡,乐得教诲我。口中吐钉一般说道——记着,永远吃正当节令的菜。萝卜下来就吃萝卜,白菜下来就吃白菜。节令节令,节气就是令啊!夏至那天,太阳一定最长。冬至那天,阳光一定最短。你能不信吗?不信不行。你是冬眠的狗熊,到了惊蛰,一定会醒来。你是一条长虫,冷了就得冻僵,会变得像拐棍一样不能弯曲。人不能心贪,你用了种种的计策,在冬天里,抢先吃了只有夏天才长的菜,夏天到了,怎么办呢?再吃冬天的菜吗?颠了个儿,你费尽心机,不还是整个瞎忙活吗?别心急,慢慢等着吧,一年四季的菜,你都能吃到。更不要说,只有野地里,被风吹绿的菜叶,太阳晒红的果子,才是最有味道的。
 ④我买了老人家的西红柿,慢慢地向家走。他的西红柿虽是露地长的,质量 还有推敲的必要。但他的话,浸着一种晚风的爽凉,久久伴着我。阳光斜射在网兜上,那略带柔软的银粉色,被勒割出精致的纹路,好像一副生长的印谱。
 ⑤人生也是有节气的啊!春天到了就做春天的事情,去播种。秋天就做秋天的事情,去收 获。夏天游水,冬天堆雪。快乐的时候欢笑,悲痛的时分洒泪。
 ⑥少年需率真。过于老成,好比是用了植物催熟剂,早早定形,抢先上市,或许能卖个好价钱,但植株不会高大,叶片不会密匝,从根本上说,该归入早夭的一列。老年太轻狂,好似理智的幼稚症,让人疑心脑幕的某一部分让岁月的虫蛀了,连缀不起精彩的长卷,包裹不住漫长的入生。
 ⑦世上有句话——您看起来比实际的岁数年轻,听的人把它当作一种恭维或是赞美,说的人把它当作万灵的廉价礼物。我总猜测这句话的背后,缩着上帝的一张笑脸。比实际的年龄年轻,就分明是好的,美 的,值得庆贺的吗?
 ⑧小的人希冀长大,老的人期望年轻。这种希望变更的子午线,究竟坐落在哪一扇生日的年轮?与其费尽心机地寻找秘诀,不如退而结网,锻造出心灵与年龄同步的舞蹈。
 ⑨老是走向死亡的阶梯,但年轻也是临终一跃前长长的助跑。五十步笑百步,不必有过多的惆怅或是优越。年轻年老都是生命的流程,不必厚此薄彼,显出对某道工序的青睐或是鄙弃,那是对造物的大不敬,是一种浅薄而愚蠢的势利。人们可以濡养肌体的青春,但不要忘记心灵的疲倦。
 ⑩死亡是生命最后的成长过程,有如银粉色的西红柿被摘下以后,在夕阳中渐渐地蔓延成浓烈的红色。此刻你只有相信,每一颗西红柿里都预设了一个机关,坚定不移地服从节气的指挥。从第①段来看,老人买的西红柿有着怎样的特点?作者是怎样描绘出这些特点的?
第②自然段中,老人将冬天的西红柿比作“奸细”,意在揭示其什么特点?
作者在第⑦自然段中写道“我总猜测这句话的背后,缩着上帝的一张笑脸。”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以简练的语言表述你对本文的标题“节令是一种命令”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小题。 
 “公天悲剧”与“雾霾政治学”
 李公明
 “公地悲剧”是英国经济学家劳埃德最先提出的一个比喻,它描绘了中世纪英国的一个村庄,那里的“绿地”是公共财产,所有的村民都可以在上面放牧他们的牲畜。进入这块公地的自由是该村庄珍视的一种价值。只要每个人对公地的使用对其他所有人来说没有减少土地的效用,这种分享就会运作良好。假设村民们受利润动机的驱使,并且没有法律限制,那么,放牧者就有最大的动机尽可能地增加他们的牲畜。短期内,每增加一头牲口将会多产生一份个人收益,而其成本将由每一个人来负担。但是,从长远来看,过度放牧必然导致绿地被毁坏。人类生态学家加勒特•哈丁指出,“公地悲剧”的教训就是,由于每个人都在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毁灭是注定的,所有的人都向毁灭奔去”。 
 今天我们面对的不是“公地悲剧”,而是“公天悲剧”,公共天空中的雾霾悲剧。但它不再是比喻,而是现实;与进入牧地相比,向天空排放更为方便,更不为人知。“所有的人都向毁灭奔去”,不是未来情景,而是眼前现实。更可怕的是,现在的“放牧者”所代表的并不是一个人的利益,而是以族群、民族、国家等名义,是一种公共利益与更大的公共利益的冲突。 
 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既与“发展”的愿望与权利有关,也有全球化时代的国际间经济与政治的复杂因素,同时更与不同国家的具体政治紧密相关。正因为这样,在学术上产生了比一般经济学、环境生态学更为贴近生态污染真相的重要学科:生态政治学。它站立在生态学和政治学的交叉点上,为了更真实地揭示隐藏在全球环境问题中的真相和真正具有关键性影响的挑战,把自己的触角伸向生态与政治这两块同样敏感与迷雾重重的地带。生态学研究的是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但是只有政治学才能更好地解释人类活动的动机以及权利行使的真相;把两者结合在一起的生态政治学的核心课题就是研究国家统治集团如何在各种利益博弈之间作出决定,研究国家机器和政治意识的强大力量如何渗透到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两难争议的所有方面。 
 从“生态政治学”这个特定的学科角度来看“公天悲剧”,雾霾中当然充满了政治的影子。作为平民百姓,尤其是处于真正的信息公开仍然有待争取的处境中,我们无法得知在环境治理的所有方面中,政治是如何发挥影响,在多大程度上发挥影响。但是,这种信息不对称本身已经构成“雾霾政治学”的第一条重要原理。曾经发生过有公民申请公开某类环境信息而被拒绝就是这条原理的事实脚注。“从科学证据的评估,到处理这些证据的政策处方,到处都有政治的影子。”由此来看,“雾霾政治学”的第二重要原理和最重要的警语是:雾霾中到处都有政治的影子。 
 那么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治理雾霾?似乎是为了回答这些问题,塞缪尔•P•海斯写了一本专门研究美国的政治结构、政治博弈与环境问题的相互关系的专著,书名就叫《1945年以来的环境政治史》。它应该成为“雾霾政治学”的基本教材,它可以提醒人们,与雾霾做斗争首先要与人性与政治中的阴暗面作斗争。 下列对“公地悲剧”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地悲剧”是一个比喻,经济学家借此来表述一种社会经济现象。 | 
| B.“公地悲剧”中的“公地”,指的是人人可以享受的公共财产。 | 
| C.正是因为有“公地”的存在,才导致“公地悲剧”的发生。 | 
| D.使用“公地”时,只要人人遵守不损害他人使用公地的效用,“悲剧”就不会发生。 | 
下列对“公天悲剧”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天悲剧”中的公共财产指的是人们共同拥有的天空。 | 
| B.本文所表述的“公天悲剧”,主要指的是当前雾霾污染极为严重的现实。 | 
| C.“公天悲剧”揭示的是一种公共利益与更大的公共利益的冲突。 | 
| D.与“公地悲剧”不同,“公天悲剧”与人们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无关。 | 
下列对“生态政治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态政治学比一般经济学、环境生态学更更能揭示生态污染的真相。 | 
| B.生态政治学研究的内容是国家统治集团如何在各种利益博弈之间作出决定。 | 
| C.生态政治学试图揭示出环境污染中的“政治影子”,以利于更好地治理环境。 | 
| D.“雾霾政治学”是生态政治学在“治理雾霾”这一领域中的具体体现。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共9分)
 1做任何工作,只要你用心去做,一定能把它做好,如果你不用心去做,那肯定做不好。
 2工作不用心,往往导致我们就工作而工作、就做事而做事,呈现出一种机械、重复和被动应付的状态。在具体工作中,看不出问题,找不出原因,拿不出措施,有可能还会引发新的问题;在完成任务时,容易出现敷衍了事,执行不到位、贯彻不彻底的现象。而用心去工作,在工作时就会用巧力、想办法,创造性地干,具有主动积极的工作意识;在工作标准上追求的是完美而不是完成,在相关问题的思考和处理上,会及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发现不足、找出原因、拿出办法,具有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所以说,不用心去工作,工作肯定做不好,甚至会出问题;用心去工作,工作就能做好。
 3让我们看一个用心工作的故事。海尔公司的魏小娥去日本学习整体卫生间的生产技术,在学习中她注意到,日本人试模期废品率一般都在30%~60%,设备调试正常后,废品率为2%。魏小娥意识到,不是日本的技术员能力不行,而是思想上的桎梏使他们停滞于废品率的最低极限只能降到2%。而作为一个海尔人,魏小娥的标准是100%。她拼命地利用在日本的每一分每一秒刻苦学习,3周后,她带着先进的技术知识和赶超日本人的信念回到了海尔。半年后,日本模具专家宫川先生来海尔公司访问。他面对着一尘不染的生产现场、操作熟练的员工和100%合格的产品,惊呆了,反过来向“学徒”魏小娥请教相关的生产问题。“因为我们是用心去工作。”魏小娥简单的回答又让宫川先生大吃一惊。
 4用心去工作,看似简单,其实不简单。原来,魏小娥从日本学习归国之后,便开始重点抓卫浴分厂的模具质量工作。魏小娥在实践中把2%放大成100%去用心研究。不管是一个黑点还是一根头发都不放过。用心去工作的魏小娥终于做到了产品合格率达到100%。在工作中,如果我们能够像魏小娥这样去用心,也一定能成为第二个“魏小娥”。
 5用心工作首先体现在对工作有一个正确的看法和认识上,表现出对工作的关心、热心和诚心。有了这种明确的态度,就能够对工作有更多的思考,及时的发现问题,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断的追求创意和唯美,以至于做到敢于超越。所以说,用心去工作不仅是一种【甲】,还是一种【乙】更是一种【丙】。我们做任何工作都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工作无论大小,都要用心把握、用心体会、用心去做,力求每项工作都做得很到位、很精彩。当用心去工作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自觉,我们的工作质量会实现大的提升,我们的事业会得到更好的发展。把工作做得很出色,其实只有一个秘诀,那就是在工作中:要用心一点,多用心一点,再用心一点,更用心一点。只要用心去做,我们都能把工作做到最好。文章通过魏小娥的故事意在表明(不超过20个字)
简要分析这篇文章的论证过程。
根据文意将下面三个短语分别填入文中【甲】【乙】【丙】处。(只填序号)
 1工作方法2工作境界3工作态度
 答:【甲】【乙】【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