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宏观,微观,符号相结合的视角探究物质及其变化是学习化学的一种科学思维。如图是工业上在一定条件下合成氨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
B. |
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不变 |
C. |
反应前后原子个数改变 |
D. |
反应前后分子个数改变 |
生活中处处存在着化学知识,下列过程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家庭自制冰块 | B.烧菜用过的铁锅放置后常出现红色斑迹 |
C.夏天过夜后的饭菜变馊 | D.用酒精棉球给发热病人擦拭降温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电池可以将化学能和电能进行相互转化 |
B.酒精燃烧时释放出能量 |
C.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吸收太阳光能 |
D.电灯通电是将电能转变成光能、热能的化学变化 |
在研究物质的用途与制取中,华人科学家的贡献功不可没。曾因改变纯碱的生产工艺并无偿公之于众而举世闻名的化学家是()
A.杨振宁 | B.李政道 | C.侯德榜 | D.钱学森 |
葡萄糖和面粉在燃烧匙中烧焦后都得到一种黑色的残渣——碳,由此说明()
A.两者的组成有相似之处 | B.两者的物理性质完全相同 |
C.两者的化学性质完全相同 | D.两者的用途相同 |
6000多年前半坡氏族所从事的生产活动中,使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建屋造房 | B.磨制石器 | C.用麻织布 | D.烧制陶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