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是两种硫酸盐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温度/°C |
0 |
10 |
20 |
30 |
40 |
50 |
60 |
70 |
80 |
|
溶解度/g |
硫酸钠 |
4.9 |
9.1 |
19.5 |
40.8 |
48.8 |
46.2 |
45.3 |
44.3 |
43.7 |
硫酸铈 |
24.1 |
20.0 |
17.2 |
14.0 |
10.0 |
8.9 |
8.3 |
7.1 |
6.0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随温度升高,物质的溶解度只可能不断增大或不断减小 |
B. |
在0﹣80℃间的任何温度下,硫酸钠和硫酸铈的溶解度均不相等 |
C. |
某温度下,向等质量水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硫酸钠和硫酸铈,充分溶解后,前者的溶质质量分数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后者 |
D. |
将100g30℃时的饱和硫酸铈溶液加热到40℃(加热过程中水的蒸发忽略不计),从溶液中可析出4g硫酸铈晶体 |
市场上有“高钙牛奶”、“加碘食盐”、“加氟牙膏”、“葡萄糖酸锌”等商品,这里的钙、碘、氟、锌是指
A.单质 | B.原子 | C.分子 | D.元素 |
下列实验装置或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X、Y、Z、W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下表。则关于此反应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物质 |
X |
Y |
Z |
W |
反应前的质量(g) |
2 |
1 |
16 |
16 |
反应后的质量(g) |
17 |
m |
6 |
11 |
A.物质Y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B.该反应的基本类型为化合反应
C.反应后容器中Z与Y质量比为6︰1
D.参加反应的Z与W的质量比为2︰3
从分子的角度分析,下列对事实或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事实或现象 |
解释 |
|
A |
香味扑鼻 |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
B |
气体能被压缩 |
分子之间有间隔 |
C |
热胀冷缩 |
分子的大小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
D |
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 |
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分子 |
无铅汽油中一般加入甲基叔丁基醚【CH3OC(CH3)3】作抗爆剂。下列关于甲基叔丁基醚叙述正确的是
A.甲基叔丁基醚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6 |
B.甲基叔丁基醚中碳、氢元素质量比为6:1 |
C.甲基叔丁基醚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约为68.2% |
D.甲基叔丁基醚是由5个碳原子、1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