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
实验目的 |
实验操作 |
A |
比较铜和银金属活动性顺序 |
将金属分别放入稀盐酸中,观察现象 |
B |
除去 溶液中的 |
滴加适量 溶液 |
C |
鉴别羊毛衣物和纯棉布料 |
取样,灼烧闻气味判断 |
D |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
用木炭代替红磷在空气中燃烧 |
A. |
A |
B. |
B |
C. |
C |
D. |
D |
“A、D钙奶”中的“钙”指的是
A. 单质 B.元素 C. 原子 D.分子
根据下表中列出的几种常见的气体和空气的性质,可知其中既能用排水法又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的是
项目 |
空气 |
A(甲烷) |
B(二氧化硫) |
C(氨气) |
D(氯化氢) |
0℃、101kPa时的密度(g/L) |
1.29 |
0.72 |
2.86 |
0.77 |
1.63 |
20℃、101kPa时1体积水中溶解气体的体积 |
/ |
0.033 |
40 |
680 |
500 |
我国著名科学家张青莲教授主持测定了铟、铱、锑、铕等几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新值,其中核电荷数为63的铕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值为15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铕元素的原子质子数为63 | B.铕元素的原子中子数为63 |
C.铕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为152 | D.铕元素的原子的质量为152 |
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不正确的是
A.湿衣晾干——分子不停地运动 | B.水结成冰——分子发生变化 |
C.干冰升华——分子间间隔变大 | D.轮胎充气——分子间有间隔 |
下列燃烧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蜡烛在空气中燃烧时,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 |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时,有黑色固体生成 |
C.红磷点燃后伸入氧气中产生大量白雾 |
D.硫粉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明亮蓝紫色火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