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作为“太空教师”,在空间站开设了“天宫课堂”。他们在轨演示的太空实验,激发起大家追寻“科学梦”“航天梦”的热情。
①航天员王亚平通过化学实验“变”出五色的奥运五环。这个化学实验用到的试剂中有 溶液、 溶液、 溶液、 溶液,在这四种溶液的溶质中,属于有机物的是下列的 (填选项序号之一)。
A. |
|
B. |
|
C. |
|
D. |
|
②在空间站中有电解水制氧系统,该系统利用循环水制取氧气,从而使氧气可重复供人呼吸,而生成的氢气可以与收集到的 在特殊反应器内转化为水和甲烷( )。
a.在18kg水中,含有氧元素的质量为 kg。
b.写出氢气与二氧化碳在催化剂作用下反应生成水和甲烷( )的化学方程式: 。
(2)我国著名化学家侯德榜先生创立了联合制碱法,促进了世界制碱技术的发展。 和 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试回答下列问题:
① 时, 的溶解度为 g。
② 时,向50g水中加入6g 固体,经搅拌充分溶解,所得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之比为 (填最简整数比)。
③将 时相同质量的 饱和溶液和 饱和溶液均降温至 ,此时所得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比较为 (选填“前者大”“后者大”“相等”之一)。
从C、H、N、Cl、Fe五种元素中,选择适当元素符号按要求填空。
(1)用适当的符号和数字填空。①2个氮气分子(1)
②氯化亚铁中的阳离子(2)。
金属的冶炼与回收使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
①火法炼铁的原理是Fe2O3+3CO 2Fe +3CO2,实验室现有不纯的CO(混有CO2和水蒸气),若要用纯净、干燥的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并检验生成的气体,下述装置的正确连接顺序为(假设每步均完全反应,装置不得重复使用):不纯的CO→( 27 ) (填字母)。
②湿法炼铜的原理是用稀硫酸将矿石中的氧化铜溶解,然后用较活泼的金属置换出铜。将0.2mol铁粉放入足量硫酸铜溶液中,理论上能生成(28)g铜(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
③现欲从含有CuSO4的废液中回收铜,同时得到工业原料——硫酸亚铁晶体。设计方案如下:
I.滤渣A的成分是( 29) ,C物质是( 30) 。
II.从提高硫酸亚铁晶体回收率的角度分析,该方案的一个不足之处是( 31)。
④上述铜的冶炼和回收过程中,铜元素存在形态的变化是( 32) 。
A.游离态→化合态 B.化合态→游离态
根据以下装置进行回答。
①写出仪器名称:a( 21 ) ;b ( 21 )。
②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2 ),加热固体之前,水槽里导管的位置较合理的是( 23 )(填“B”或“C”)。若用D装置收集氧气,气体应从( 24 )(填“甲”或“乙”)端通入。
③利用双氧水制取氧气简便、快速的特点,设计如下环保实验探究燃烧条件。
I.小烧杯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5 ) ;
II.该实验证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26 ) 。
用Y形管可进行多种实验。
①实验一:用酒精喷灯加热左边管内固体,观察到黑色固体变( 14 ) 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15 );
②实验二: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16 ),其中发生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17 );
③实验三:倾斜Y管(使稀盐酸流入另一侧支管)即可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该原理与启普发生器的工作原理( 18 )(填“相同”或“不相同”);
④实验四:实验开始1分钟后,右边管内液体变红,该实验所体现的二氧化碳的性质是( 19 )
甲、乙两种固体(无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如图。
①图中a点的含义是( 11 );
②40℃时,50g水中最多溶解( 12 )g甲;
③正确的说法是( 13 )
A.20℃时,甲、乙溶液所含溶质质量相等 |
B.40℃时,将10%的甲溶液降温至20℃,其溶质质量分数减小 |
C.40℃时,分别向100g水中加入35g甲、乙,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甲>乙 |
D.40℃时,甲、乙两杯饱和溶液所含溶质质量相同,则溶液质量的大小关系:甲<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