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灵魂的灯
李汉荣
①李叔同(弘一法师),是近代中国少有的圣人之一。我读他的传记,知道他也是由迷而悟,由俗而圣的;需要修行,也需要不断突破、升华,并在升华而达到的境界里全身心沉浸,身心俱净,表里清澈,灵与肉均进入另一种状态。那或许是荣辱皆忘、魂天归一的大化之境,或许是悲天悯人、慈爱盈胸的大爱之境。
②在他未成圣之前,也即他“俗”着的时候,从他的照片里看,他那时不过是一个高雅的、有出息的“俗人”而已。而到他心有所属以后,李叔同渐渐变成了弘一法师,从照片上看,他终于完全退尽俗气,整个儿看,从形与神,灵与肉,从看不见的精神内核的深处,透露出的是无比高洁的、完全精神化了的气息。那个肉身的李叔同、世俗的李叔同似乎已经蒸发了,留下的是一个纯粹的弘一法师——一个从自己内心深处发出精神之光来照耀这个世界——这样的人,就是生命被信仰照亮的人,也就是“道成肉身”。他的身体成为了一座庙宇,守着这座庙不是他活着的目的,他是要在这庙里点亮一盏心灯,供奉一颗伟大的灵魂,并用这心魂的光芒照亮存在的暗夜,照亮一切未明的事物,让生命和宇宙彰显出神圣的意味——这才是活着的目的和意义。
③说到“肉身”这座庙,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座。现在的人越来越注重肉身、越来越轻淡灵魂,以至于许多人仅有一具无灵之躯了。肉身的装饰、肉身的充填、肉身的快感,成了唯此为大的事,而肉身之内,只剩下层出不穷的欲望和本能冲动。许多哲学家说现代商业社会的人不过是一些没有灵魂的“欲望之躯”,可谓点中要害。我们看到,多少人把肉身这座庙装饰得五色迷眼,打造得金碧辉煌,而庙里除了欲望,却没有灵魂的位置,没有灯的位置,基本上是一座空庙、一座黑庙。想来,真是有些虚妄,我们千方百计收拾着一座这样的庙,到头来庙一倒,就什么都没有了。天生了人的肉身这座庙,人一方面要维修好这座庙,同时要在庙里点敬灵魂之“灯”。点亮灵魂的灯,能使我们意识到头顶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律的深沉召唤;点亮灵魂的灯,能让我们感悟到不因我们离去而消失的永恒的东西——那种庄严感、神圣感。
④试想,如果肉身这座庙里,没有“灯”的光芒,这座庙会是怎样的庙?几面肉墙,一堆脂肪之外,还有什么呢?或许围绕肉身,会得到一些短暂的快感,但不会有那种意味深长的美感;会得到一些浅薄的满足感,但不会有那种天长地久的意义感。人生的意义,必须在“灵魂到场”的境况下才会发生。物质并不能自动生成意义,石头是硬的、静止的,水是软的、流动的,在一双物质的眼睛里,它们只是物而已。而在一双灵魂的眼睛里,石头是建造宇宙神庙的材料,它见证了宇宙运动的神秘过程,它是时间的密码;水起源于我们的想象力不能抵达的上游,水流过世世代代人的身体和眸子,水里面保存着智者的眼神,保存着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叹息和他投进水里的沉思的眼神,水保存着多少流泪的眼神和喜悦的眼神。与水相遇,你是与多少眼神相遇?掬水在手,你是把多少流逝的人生掬在手中?你看月亮升起,你会想起唐朝的月亮如何升起,唐朝的月光是怎样盛满诗人们的酒杯;你看见山路上的车前草,你会想起《诗经》里的车前草,想起世世代代车轮前,那摇曳着、芬芳着的车前草,于是这车前草就连接起古今的道路,我们不过是行走在古人的脚印里。由于灵魂的到场,事物就逸出了它实用性、有限性的枷锁,我们透过世界的物质运动的轨迹,感悟到更深奥和庄严的精神运动。就这样,到场的灵魂,主持了我们与世界相遇的仪式,人生是有意义的过程。反之,如果灵魂不在场,一切都是幽暗的、混乱的,都是无意义的。
⑤再回到李叔同。他的传记里,写他每次入应前,都要拿起凳子抖一抖,然后才落座,他怕压死歇栖于凳子上的小虫子。圣人之心,既至大可以包容宇宙,又至小竟然怜悯一粒小虫。他的灵魂告诉他,众生平等,无论一个巨人一头大象还是一粒昆虫,都是无限宇宙中“呼吸的一瞬”,都是无数磨难经历中才拥有的生的一瞬,何其不易,何其当惜。他知道,在无限巨大的宇宙里,那些小的、弱的随时被忽略,随时都会受伤害,它们更值得同情和怜惜。
⑥李叔同晚年有一幅他的背影照,他行走在小路上,前面是幽深的林木,他正往林中走去,那安静无言远去的背影,都像写满了话语。如果他转过身来,我会看见一张怎样的脸呢?那脸或许与背影一样安静,甚至看不到确切的表情,但是,如果我们用心凝视,用灵魂解读,会从他的表情里,看到月亮从夜的深处投来的表情,看到盐从海的内部提炼出的表情,看到莲从淤泥里面升起的忧伤而芳香的表情。
⑦灵魂就这样为生命引路,并且塑造着生命的姿态和表情。我从李叔同的前后照片,清楚地看见灵魂是怎样深刻地改变一个人,包括他的情感、行为、气息,甚至面貌和背影。点亮灵魂的灯,那是荣辱皆忘、魂天归一的大化之境,那是悲天悯人、慈爱盈胸的大爱之境。灵魂到达怎样的境界,生命才拥有怎样的境界。只有高处的灵魂,能引领我们到达生命的高处、深处。
⑧这样形神兼备的脸和仪态,显然不只与营养和服饰有关,更主要与信仰有关,与教养有关,与德性有关。当信仰缺席,教养荒废,道德退位,沸腾的欲望乘虚而入成了主角,而它,欲望,如狼似虎的欲望,如油煎火烧的欲望,又能塑造出怎样的脸,雕刻出怎样的表情呢?
(1)简析“点亮灵魂的灯”的含义,说说文章以“点亮灵魂的灯”为题有哪些作用。
(2)探究第⑦段“灵魂就这样为生命引路,并且塑造着生命的姿态和表情”在全文中的作用。
(3)文章选取“点亮灯”这具体常见的行为来阐释生命感悟,该思维视角妙处何在?
(4)试就本文语言的一种显著特点及表达效果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1】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暮色开始四合。在一片寂静中,我伏在岩石上,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2】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这时树林里有一道手电光照来照去。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3】“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4】“听我说吧,”我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
【5】我慢慢地把身体移过去。“看见了”我说。
【6】“好,”他对我说,“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不要担心下一步。听我的话”
【7】这似乎能办得到。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很好,”我父亲叫道,“现在移动右脚,把它移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个落脚点。”我又照着做了。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我想。
【8】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9】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走一步,再走一步》作者是美国作家。课文选自《》。
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解释文中划线词语
小心翼翼品味文中画线语句的作用
“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文中的“我”已经脱险了,投入父亲强壮的手臂中却哭了,这是为什么?
你从选文中受到什么启发,在生活中应如何面对困难?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小题
未来在月球上生活
①1969年7月20日,美国“阿波罗”号飞船宇航员首次登上人类梦寐以求的月球后,科学家们逐步揭开了月宫的神秘面纱,并意欲将它建成可供人类生存的“第八洲”。目前,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正在着手解决未来在月球上生活遇到的各种困难。
②月球表面是粉状的泥土,也有些岩石和山脊,但缺少水源。据勘查,月球上蕴藏着丰富的氧化铁矿。美国航天学家认为如将这些氧化铁矿投入熔铁炉中燃烧,能释放出大量的氧,再把用运输飞船从太空中收集的液态氢与之混合,水就会源源不断地产生了。据称,美国航天部门将在月球上建设依靠太阳能工作的熔铁炉,计划从2020年开始提供氧气。起初年产液态氧约1吨,以后将扩大到年产液态氧200吨。
③月球的白天、黑夜各为15天,照明问题必须解决。专家们认为月球上的夜间照明可以和地球一样通过发电实现。美国核工程师研究月球泥土的主要成分时,惊奇地发现有一种叫“氨-3”的气体状物质,它在地球上几乎没有。科学家认为“氨-3”是核反应的一种最理想的原料。目前核聚反应采用的原料是氘(重氢),而“氨-3”所产生的能量比氘大得多,在反应炉中产生的废料辐射量也极低,可埋藏在地层下而不会污染环境。预计到2020年,第一台“氨-3”收集器将在月球表面建立。科学家估计,如果将月球上蕴藏的“氨-3”全部收集起来发电,所产的电量大约是目前全美耗电总量的52万倍。
④地球人类食用的植物和动物性食物,在月球上能否生存,供人类食用呢?到目前为止,科学家已在太空中成功培育出100多种植物,其中有小麦、大麦、玉米、西红柿、青椒、萝卜、黄瓜、甜菜、黄豆、燕麦、向日葵、棉花和烟草等。试验表明,许多植物可以在月球上生长,它们在月球失重条件下发芽率反而更高、生长更快,收获时间更早。生物学家也对动物做了太空失重试验。结果表明,果蝇能像在地球上一样顺利交配、产卵、繁殖;送上飞船航行59天的鱼卵仍能孵出鱼苗;雌雄老鼠在太空中交配,回到地球顺利地产生“太空鼠”。俄罗斯生物专家说:“试验表明,失重并不能阻止新生命的产生。如果整个家庭都搬到轨道上,在月球长期工作和生存,宇宙孩子也将会产生。”
⑤月球与地球相距38.44万公里,用宇宙飞船或卫星等运输工具,将人类开发月球的各种设施直接从地面运输到月球并非易事。专家们设计在地球与月球之间建立空间站。1984年,美国政府已拨款1100亿美元,在距离地球3500公里上空轨道上建设空间站,空间站像中转站一样,能源源不断地向月球输送电站、房屋等各种设施。
⑥科学家乐观地预测,不久的将来,人类将把月球建设成人间化、现代化的生活区。在月球上生活,可以吃到新鲜的动植物,有照明用电源。更令人兴奋的是,日本科学家宣布,他们已设计出在月球上建一座城市的方案。那是分布在月球巨大火山口上的许多宇宙小住宅,宛如一个个金色的小圆球,簇拥一幢向上延伸的巨型旅馆的螺旋状大厦,总共可以容纳10万多人舒服地生活。据称,这座令人神往的“月亮城”可望于2050年在月球上建成,届时,人类将能如愿以偿地享受月球生活的乐趣。文章涉及到的人类未来在月球上生活,需要解决的困难有哪些?
下列各项中,划分本文层次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⑤‖⑥ | B.①‖②③④⑤⑥ |
C.①②‖③④⑤‖⑥ | D.①②‖③④⑤⑥ |
第③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一些说明方法,请举出一例,并说明作用。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④段的主要内容。
第④段中,划线词语“许多”能否用“全部”替换?为什么?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小题。
民 工 父 亲 的“幸 福”
①刚刚搬入新居不久。这天,我面朝着宽大的落地玻璃窗,端坐在电脑前,专心打字。明媚的阳光像瀑布一样成桶地泼洒进来:温暖、清亮、宁静。心情,也沐浴在一片暖融融的气氛中。
②突然,大门响起一阵很不规则的敲门声。“你找谁?”我警惕地将门打开一条缝隙。“我是住在您这片小区里干活的民工,想请您帮个忙。”那个陌生人嗫嗫嚅嚅地说。“什么事?你说吧。”“快到暑假了,我儿子要到城里来看我,他很想知道自己的父亲在城里盖了多少漂亮的房子。房子是盖了许多,可我从不知道城里人住在里面的情况,我很难给孩子描述清楚。要是他来了,我能带他到您家来看一看吗?”这位民工一口气把话说完后,他望着我,一脸的焦灼和企盼,两眼露出渴求的神情。
③我恍然大悟——真是一个慈爱、智慧的父亲啊!我也是父亲,工作中取得一点成绩或在报刊上发表了一篇小文章,不也喜欢在儿子面前表现一番吗?那里既有做父亲的自豪,也包含对儿子的引领。想到这,我答应了。
④他激动得连手都不知道放在哪好了,脸上现出喜悦的神色,连声说:“您真是大好人啊!我问了好几家,有的一句话也不说,随手就将门咣地关上了;有的还怀疑我是坏人,一直看着我走进工棚……”
⑤几天后,这位民工父亲果然带着一个小男孩来到我家。那男孩十三四岁的样子,皮肤漆黑,身材硬朗,还有一双很亮的眼睛。见到我,小男孩有一种怯怯的神情。
⑥“换上吧。”我热情地说。父子俩换上了鞋套,像是生怕将木地板踏坏了似的,步子迈得格外轻缓,给人一种拘谨、不安的感觉。我看到,父亲用大手紧紧地握着小手。父亲对孩子说:“这位叔叔住的这套房子就是爸爸建筑公司盖的。我负责砌墙,必须做到眼细、心细、手细,不能有丝毫的偏差……对了,爸爸也通过了中级工的考试。现在,我也是有文凭的建筑工人了。”
⑦儿子听着,眼里流露出一种自豪和骄傲的神色。我又看到,孩子用小手紧紧地握着大手。父亲的腰板似乎挺直了许多。在一旁的我,心里也有一种温暖和甜蜜的感觉。
⑧一会儿,这对父子就看完了我的新居。退到门边时,这位民工父亲伸出手,重重地握住了我的手,动情地说道:“今天,是我进城打工以来过得最幸福的一天。我能带孩子到城里人家来看看,感受到了城里人家的温暖,这种幸福我一辈子也忘不了。”我看到这位民工父亲的眼里闪着晶莹的泪光。真没想到,在我看来一件简单、普通的事,竟让这位民工父亲这么激动。一下子,我也感动了,感觉同这位民工父亲的距离拉近了许多。想当初,我曾差一点把民工父亲的“幸福”撕成碎片,一种愧疚又刺痛了我的心。
⑨父子俩互相搀扶着下楼,那孩子对他父亲说道:“爸爸,您真了不起,盖出这么好的房子,城里人住得真舒服。如果我们在城里也能住上这么漂亮的房子就好了。”儿子的语气里有一种羡慕和向往。父亲爱怜地摸了摸孩子的头,说道:“傻孩子,这怎么可能呢?你只要在家里把书念好,帮爷爷奶奶多干点活就行了。”孩子仰起稚气的脸,眨着双眼,高声说道:“怎么不可能?我一定好好读书,将来有出息了,一定要让您和妈妈住上这么好的房子,过着城里人一样的生活。”听了孩子的一番话,这位民工父亲将孩子往怀里搂了搂。我看到,这位民工父亲的腰杆努力地挺了挺。
⑩此刻,他在我眼里一下子变得高大起来——一个父亲的伟岸和善良!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来。
用恰当的词语填入下面的横线上,表明“我”对这位民工父亲的态度的变化过程。
—— 热情 —— —— 愧疚 —— 第①段中,“明媚的阳光像瀑布一样成桶地泼洒进来”一句表达效果好在哪?
第⑥、⑦段画线句使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分别表现了父亲和孩子怎样心理?
描写方法:
父亲心理:
孩子心理:民工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中具体内容,举出两例简要分析。
①民工父亲是一个的人。例如:
②民工父亲是一个的人。例如:
阅读《大自然的语言》选段,回答小题
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②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什么?主要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结合第①段内容,说说划线词语“次第”的作用。
第②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为什么说“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阅读短文,回答文后问题
天安门前看升旗
在琐碎的日子里,人不知不觉就变得淡漠,似乎只顾着一家三口的事情,其他的人和事都不在上心了。身处闹市,却如置身荒原,人冷静成一只涉水的白鹭,当年的那些激情和冲动怎就全然不见了呢?
这回去北京,蓦然就想到当年第一次进京的情景,离天安门老远就在张望,一颗激荡的心几乎就要从心坎里跳出来:那真是如梦似幻的年龄呀!
把这感觉说与同行的人,竟都是极相似的心境。北京来得多了,故宫、西山去过,八达岭上过,早已没有当年的兴致。忽然想到天安门的升旗仪式,可不可以去看看呢?
这真是个不错的主意,起个绝早,在空旷的天安门广场独自徜徉,任晨风撩起长发,让思绪回到悠远,在曙光中看红旗冉冉上升,该是怎样的心情!把这念头在旅馆里一说,居然立即有众多的呼应者,这倒是我未曾料到的。
我们去看升旗的那天是个普通的秋日,才4点钟的时候我们就走上了街头,晨风凉飕飕地拂人面颊,几个衣着俏丽的女孩已哇哇地叫冷了。原以为广场上人不会太多,未料等我们赶到时,早来的,竟已有千人之众,这又令我吃惊。
国旗班的战士过来了,一如电视上那潇洒的英姿,只是这是真人实景,又远胜了电视的朦胧。人群起了躁动,站在后面的焦急得直跳,有个新潮的女孩竟然坐上了男友的肩头。
国旗班的战士英武、矫健,这三十几位战士组成的方阵威风凛凛,让每一位看升旗的观众都赞叹不已。红旗在擎旗人手中划过一道优美的曲线,然后便徐徐上升在国歌声里,红旗愈益升高了。
庄严的国歌在广场上空回荡,那一刻,我心头猛地一热,像又回到青春的年华。
刚才还喧闹不止的人群宁静了,面对升旗,有谁不为之感动?人群里,几位鬓发苍苍的老者神情肃穆,他们凹陷的眼眶里泪光闪闪,怕是又想起创业的艰辛?
国歌令我又激动起来,久已沉寂的心里起了波涛,仰望直上蓝天的红旗,让人觉得自豪,更让人感到一种责任。作为一名普通的公民,相对伟大的国家固然渺小,但“位卑未敢忘忧国”,我们能依然这么淡漠么?
国旗班的战士远去了,消失在金水桥那边的红墙里,人群却久久不散,像是还沉浸在国歌的旋律里。升旗仪式虽然只是短短的几分钟,可哪一位观众不曾走过长长的心路?用简洁的语言准确而完整地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简析第四、五两段中划线的“居然”“竟”两个词在内容表达上的作用。(4分)
观看升旗后,我的思想感情发生了什么变化?
文章结尾写“升旗仪式虽然只是短短的几分钟,可哪一位观众不曾走过长长的心路?请结合文中的人和事,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设想一下,如果你亲临现场,你会走过一条怎样的长长心路?请用简要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