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一分子”学说的建立经历了曲折的过程。
材料一:1803年,道尔顿在原子论中提出:元素由微小的不可分的原子组成;不同元素的原子以简单数目比例形成不可再分的原子——“复杂原子”。
材料二:1809年,盖一吕萨克认同道尔顿的原子论,并提出自己的假说:在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不同气体中含有相同数目的原子(包括“复杂原子”)。道尔顿反对盖一吕萨克的假说,他认为若该假说成立,解释化学反应时,有些反应会推导出“半个原子”,与原子论矛盾。
材料三:1811年,阿伏加德罗提出分子学说,解决了道尔顿和盖一吕萨克的矛盾。随后科学家们确立并逐步完善了“原子一分子”学说。
(1)1897年,汤姆生发现原子内有带负电的 ,否定了“原子不可再分”的观点。
(2)道尔顿原子论中“复杂原子”构成的物质,按现在物质的组成分类,属于纯净物中的 。
(3)依据道尔顿的原子论和盖一吕萨克的假说,下列反应能推导出“半个原子”的是 。(可多选)
A. |
1升氢气和1升氯气化合成2升氯化氢气体 |
B. |
2升氢气和1升氧气化合成2升水蒸气 |
C. |
木炭与1升氧气化合成1升二氧化碳 |
D. |
木炭与1升二氧化碳化合成2升一氧化碳 |
E. |
硫与1升氢气化合成1升硫化氢气体 |
填写下列空白(5分,每空1分)
(1)3个铁原子,(2)2个氧气分子,(3)2个氮原子,(4)金属汞,(5)6个水分子。
图1 是实验室里测定氧气含量的装置。
(1)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当红磷熄灭并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看到的现象是。
(3)待红磷熄灭并完全冷却到室温打开弹簧夹,结果实验测定结果仍偏低。可能的原因是。
(4)上述实验提供了一种粗略测定混合气体中某种气体体积含量的方法。如果要测定氮气、二氧化碳混合气体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含量,可将一定体积的混合气体样品通入图2所示的装置。其中A瓶中装有足量的溶液,实验结束后,量筒中的水的体积约等于的体积。
下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常用的装置。
⑴若用A装置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若用B装置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装置中棉花的作用;可用C装置收集氧气的依据____;收集满氧气后,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若用D装置收集氧气,导管口要接近集气瓶底部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验证氧气已经收集满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注明反应的基本类型。
(1)燃烧木炭取暖、
(2)实验室加热氯酸钾制氧气、
我们每时每刻都离不开氧气,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缓慢氧化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一种不易察觉的反应,有时人们可以利用缓慢氧化,但有时缓慢氧化也会给人们带来麻烦和损失。请从日常生活中各举一个实例。有利的实例:;不利的实例:;空气一旦被污染,危害非常大,写出一种能造成空气污染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