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太行区抗日根据地召开第一届“杀敌英雄和劳动英雄大会”。评选出杀敌英雄31名,劳动英雄39名。邓小平在大会上指出:“今年机关、部队自己生产两月或三月的食粮和全年的菜蔬,还要依靠自己生产来贴补油盐,计算起来,减轻了人民十万石公粮的负担。如果把办公杂支和节约统统计算起来,大约减轻了人民二十万石公粮的负担。这是一件多么重大的事情!”这一材料反映出( )
①大生产运动取得了明显效果
②敌后抗日根据地规模不断扩大
③劳动英雄与杀敌英雄同样受到尊重
④根据地为反“围剿”做好了物资储备
| A. |
①③ |
B. |
②④ |
C. |
①④ |
D. |
②③ |
1962年法国某报纸说,戴高乐总统应该时刻准备亮出持有的大量美元这张外交王牌,通过向美国购买黄金而对其施压。美国政府对此颇为重视,认为“法国持有的美元所表现的既是一个政治问题,也是一个经济问题”。这反映了( )
①世界的多极化趋势 ②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③布雷顿森林体系面临挑战 ④法国抵制马歇尔计划
|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下列表述中材料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 选项 |
材料 |
结论 |
| A |
从1858年到1903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约5到6倍 |
纽约取代伦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 |
| B |
19世纪末期,俄国产业无产者的人数增速加快,1900年俄国产业工人约2百万,到1914年增至约3百万 |
1861年改革后俄国工业化进程未启动 |
| C |
1921年-1922年度,苏俄所收粮食税总额比此前规定的粮食征收指标减少了1.9亿普特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
| D |
二战后初期到70年代,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盛行,政府主要通过运用预算刺激需求,实现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的经济目标 |
放弃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
在对外经济活动中,美国经历了由二战前的“美元贬值,刺激出口”到二战后的“美元坚挺,主导出口”的变化。这一变化说明
| A.美元贬值使美国率先走出危机 | B.美元成为维护国家利益的工具 |
| C.美国始终是世界经济的霸主 | D.美元坚挺有利于美国商品出口 |
1929年美国最高税率是24%,1935年则提高到79%,这样整个社会私人资本的低投资率也就不难解释了。事实上,到1938年就出现了一次经济缓慢恢复中的回冷,史称“罗斯福萧条”。可见“罗斯福萧条”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高税收影响社会资本流通 | B.高投资影响了民众购买力 |
| C.自由企业制度受到了限制 | D.市场自由调节能力增强 |
“为了拯救市场,拯救在市场条件下继续维持的自由资本主义,唯一的办法居然是中止市场!……需要的是一种能够控制市场的权力,而执行这种权力的恰恰是国家。”这段关于罗斯福新政的评论
| A.批评新政放弃了传统的自由资本主义 |
| B.批评新政扩张了美国政府的权力 |
| C.肯定新政发挥了市场和国家的作用 |
| D.肯定新政缓解了美国的经济危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