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美国对菲律宾启动了蔬菜种子项目,次年升级为“民主种子”项目。该项目将募集或低价购买的蔬菜种子在菲律宾农村分发并给予种植指导,同时将西方观念传播给受助的菲律宾民众。美国“民主种子”项目的实施( )
| A. |
反映两极格局形成后美苏对抗的升级 |
| B. |
旨在促进菲律宾经济发展与观念变革 |
| C. |
推动了亚非拉地区的民族独立与解放 |
| D. |
凸显了对第三世界地区的宣传与争夺 |
宋人朱彧的《萍洲可谈》记载,张乖崖任崇阳县令时,“尝逢村氓(méng,乡民)市菜一束出郭门。问之,则近郊农家。乖崖笞之四十,曰:‘尔有地而市菜,惰农也。’崇阳民闻之相尚力田。”材料中张乖崖的做法实质上是
| A.避免农村劳动力的流失 | B.引导农民搞好农业生产 |
| C.维护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 D.杜绝农民从事商业活动 |
“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往往足君子之泽,数世而斩。所谓‘千年土地八百主’的谚语正是惯见人世沧桑之后的概括。”文中的谚语实质上反映了中国古代
| A.土地买卖相当频繁 | B.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变迁 |
| C.自然经济渐趋瓦解 | D.土地所有权的非连续性 |
清末一首名为《报馆》的竹枝词写道:“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振聩发聋权力大,万般提创总由君。”对该词的恰当解读是 ( )。
| A.当时报刊言论不受限制 |
| B.民众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 |
| C.报纸已成为党的宣传工具 |
| D.报纸的社会功能已被认知 |
上海竹枝词中有云:“清晨相见谷(好)猫迎(晨),好度由途叙阔情。若不从中肆鬼汁(赚钱),如何密四叫先生。”出现这样的表达方式是 ( )。
| A.自然地理决定的 | B.传统文化导致 |
| C.中西交融的结果 | D.外国侵略的体现 |
1924年12月,北京公交开通有轨电车,坊间出现了“电车一动响朗当,来往行人上下忙;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的竹枝词。其中“来往行人上下忙”反映了 ( )。
| A.新式交通工具触犯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
| B.新式交通工具遭到人们的强烈反对 |
| C.市民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 |
| D.人们从未停止过对改进交通工具的诉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