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从微观的角度了解物质及其变化,有助于认识物质组成和变化的实质。由下面微观示意图可知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反应的实质可表示为 H++OH-= H 2 O ,像这种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一般按以下步骤:以 N a 2 C O 3 溶液与稀硫酸的反应为例。

①【写】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N a 2 C O 3 + H 2 S O 4 =N a 2 S O 4 + H 2 O+C O 2

②【拆】把易溶于水且易电离的物质(如:强酸、强碱和大部分可溶性盐)写成离子形式,沉淀、气体和水等仍用化学式表示,上述化学方程式可改写成: 2Na++C O 3 2 - +2H++S O 4 2 - =2Na++S O 4 2 - +2 H 2 O+C O 2

③【删】去方程式两边不参加反应的离子,并将方程式化为最简;

C O 3 2 - +2H+= H 2 O+C O 2

④【查】检查离子方程式两边各元素的原子个数和电荷总数是否相等。

1)请写出 BaC l 2 溶液与 H 2 S O 4 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

2 H++OH-= H 2 O ,该离子方程式不仅可表示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还可以表示 2KOH+ H 2 S O 4 = K 2 S O 4 +2 H 2 O 等强碱与强酸反应,所以离子方程式不仅可以表示某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还可以表示同一类型的反应,请写出与 Ag++Cl-=AgCl 相对应的一个化学方程式_____

科目 化学   题型 填空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1)仪器a的名称为________。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所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填字母序号,下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是,选用的收集装置是_____,选用该收集装置的原因是________。

5分)A~F是由H、O、C、Ca、Cl等中的一种或几种元素组成的初中常见的物质。
(1)A和B分别由一种元素组成,且在一定的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了一种常用的灭火物质,若A为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则B可能是
(2)C和D分别由两种相同元素组成,且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C→D,则C→D的化学方程式可能是
(3)E由三种元素组成,若遇F产生气体,则F的化学式为;D若遇另一种物质又生成这种由三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则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溶液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依据相关信息回答问题:
小资料:硝酸钾的溶解度数值如下所示:

项目
10℃
20℃
30℃
40℃
50℃
60℃
70℃
KNO3
21g
32g
46g
64g
86g
110g
138g


(1)硝酸钾溶液中的溶质是
(2)现有A、B、C、D四个烧杯中分别盛有50g水,在40℃时,向四个烧杯中分别加入55g、43g、32g、16g硝酸钾,充分溶解后,如图所示。

中盛的一定是饱和溶液,中盛的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②使B烧杯的溶液升温至50℃时,溶液的质量为g。
③采用一种方法使A中的固体恰好溶解,对于最终四个烧杯中的溶液说法正确的是
A.溶剂质量可能相等 B.烧杯A中的溶液质量分数可能最大
C.溶质质量分数可能有相等的 D.溶质质量可能相等

碳的世界很丰富,它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应用。
(1)如图为元素周期表中有关碳元素的信息,碳元素原子核内的质子数

(2)关于金刚石、石墨、C60的说法正确的是
A.组成元素相同 B.都属于单质 C.都是很坚硬的物质 D.燃烧产物相同
(3)下列含碳物质中属于有机物的是
A.金刚石 B.二氧化碳 C.碳酸钙 D.酒精
(4)由于化石燃料煤、和天然气中都含有碳元素,大量使用会引发温室效应,下列为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措施中合理的是
A.禁止使用化石燃料 B.植树造林,增大植被面积
C.将二氧化碳变废为宝,循环利用 D.提倡使用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
(5)若某可燃性气体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碳元素,则另一种元素可能是

从下列提供的仪器中进行选择,可以组装多套制取气体的装置,请回答有关问题.

(1)仪器C的名称是  
(2)“磨砂”是增加玻璃仪器密封性的一种处理工艺。在上述仪器中,用到“磨砂”工艺处理的有  (填字母序号)。
(3)实验室仪器组装时,为使玻璃导管较易插入橡胶塞的措施是
仪器组装后,加入试剂前必不可少的一项操作是
(4)欲装配一套用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催化下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需要用到的仪器有(填字母序号)  ,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5)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中,首先要选择适当的反应原理。下列三个反应均能产生氨气,在实验室制取氨气时你会选择反应(填序号),不选择其他反应的理由是
①NH4ClNH3↑+HCl↑
②NH4HCO3NH3↑+H2O+CO2
③2NH4Cl+Ca(OH)2CaCl2+2NH3↑+2H2O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