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有蜀君子曰苏君,讳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也。君之行义修于家,信①于乡里,闻于蜀之人久矣。当至和、嘉祐之间,与其二子轼、辙偕至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得其所著书二十二篇,献诸朝。书既出而公卿士大夫争传之其二子举进士皆在高等亦以文学称于时。君之文博辩宏伟,读者悚然想见其人。既见,而温温似不能言,及即之,与居愈久,而愈可爱。
父讳序,赠尚书职方员外郎。职方君三子:曰澹,曰涣,皆以文学举进士,而君少,独不喜学,年已壮,犹不知书。职方君纵而不问,乡闾亲族皆怪之。或问其故,职方君笑而不答,君亦自如也。年二十七,始大发愤,谢其素所往来少年,闭户读书,为文辞。岁余,举进士,再不中,又举茂才异等,不中,退而叹曰:“此不足为吾学也。”悉取所为文数百篇焚之。绝笔不为文辞者五六年,乃大究百家之说,以考质古今治乱成败、圣贤穷达出处之际,得其精粹,涵畜充溢,抑而不发。久之,慨然曰:“可矣!”由是下笔,顷刻数千言,其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自来京师,一时后生学者皆尊其贤,学其文,以为师法。以其父子俱知名,故号“老苏”以别之。
(节选自欧阳修《故霸州文安县主簿苏君墓志铭并序》)
[注]①信:通“伸”,伸张,这里是影响的意思。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书既出/而公卿士大夫争传之/其二子举/进士皆在高等/亦以文学称于时 |
B. |
书既出/而公卿士大夫争传之/其二子举进士/皆在高等/亦以文学称于时 |
C. |
书既出而公卿/士大夫争传之/其二子举/进士皆在高等/亦以文学称于时 |
D. |
书既出而公卿/士大夫争传之/其二子举进士/皆在高等/亦以文学称于时 |
(2)下面对句中加点词意义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由课文“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可推知“及即之”中“及”字意义为“与,和”。 |
B. |
联系成语“闭门谢客”,可以推知“谢其素所往来少年”中“谢”字的意义为“谢绝”。 |
C. |
查字典,“究”有“探究”“追究”等义项,“大究百家之说”中“究”应选择“探究”。 |
D. |
由名句“穷则独善其身”,可以推知“穷达出处”中“穷”字意义为“困厄,处于困境”。 |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苏洵在家修养自己的品行和德义,影响到家乡的父老们,后来在整个蜀郡也颇有声名。 |
B. |
苏洵的两位兄长都凭借才学中举,而他年少时不喜欢读书,直到二十七岁才发奋努力。 |
C. |
苏洵参加科考,屡试不中,感叹自己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学习,有五六年时间不写文章。 |
D. |
苏洵为人温和,大器晚成,写文章有真知灼见,京师的学子们都尊崇他,效法其文。 |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悉取所为文数百篇焚之。
②以其父子俱知名,故号“老苏”以别之。
阅读文言文,完成题目。(18分)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解释下列划线字词的意思。
(1)或异二者之为()(2)吾谁与归()
(3)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4)至有忘其为长吏者()
阅读下面两篇古文,完成题目。
晏子使楚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解释下面划线字的含义。
①齐之习辞者也 ()②缚者曷为者也()
③齐人固善盗乎()④叶徒相似()写出下列词语的古今义。
①坐盗古义:今义:
②其实味不同古义:今义: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②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晏子的语言让你感觉他是一个怎样的使者?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题目(共13分)
《论语》十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④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指出文中通假字并解释其含义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通含义:
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通含义:“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句话,它是什么意思?请结合你的学习、生活经历,加上你的切身体验和独特感受来谈一谈你的认识?
现实社会的动乱,促发东晋文学家陶渊明构想了一个“世外桃源”,在这个“理想国”里,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远离战乱之苦。
《桃花源记》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核舟记》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不少成语出自第一篇文章,请写出其中两个。
解释下列划线字词的意思。
(1)黄发垂髫(2)尝贻(3)高可二黍许(4)两膝相比者下列加点字解释相同的一组是()
与“绝类弥勒”中的“类”,意思相同的是()
A.分门别类 | B.画虎不成反类犬 | C.以此类推 | D.类多如此 |
翻译句子
(1)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3)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尝学于曾子。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①,相田文②。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田文曰:“可。”起曰:“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③,韩赵宾从④,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加吾上,何也?”文曰:“主少国疑⑤,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⑤之于子乎?属⑥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注】①魏置相:魏国设置相位。②田文:战国时人,曾任魏相,能礼贤下士。③不敢东乡:乡,同“向”。不敢向东侵犯。④宾从:服从、归顺。⑤主少国疑:国君年轻,国人疑虑。⑥属:同“嘱”,委托、托付。写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将三军,使士卒乐死( )
②相田文( )
③方是之时( )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中的意思。
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你认为吴起是怎样的人?请结合上面的文言文简要阐述。(至少从两个方面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