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有蜀君子曰苏君,讳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也。君之行义修于家,信①于乡里,闻于蜀之人久矣。当至和、嘉祐之间,与其二子轼、辙偕至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得其所著书二十二篇,献诸朝。书既出而公卿士大夫争传之其二子举进士皆在高等亦以文学称于时。君之文博辩宏伟,读者悚然想见其人。既见,而温温似不能言,及即之,与居愈久,而愈可爱。
父讳序,赠尚书职方员外郎。职方君三子:曰澹,曰涣,皆以文学举进士,而君少,独不喜学,年已壮,犹不知书。职方君纵而不问,乡闾亲族皆怪之。或问其故,职方君笑而不答,君亦自如也。年二十七,始大发愤,谢其素所往来少年,闭户读书,为文辞。岁余,举进士,再不中,又举茂才异等,不中,退而叹曰:“此不足为吾学也。”悉取所为文数百篇焚之。绝笔不为文辞者五六年,乃大究百家之说,以考质古今治乱成败、圣贤穷达出处之际,得其精粹,涵畜充溢,抑而不发。久之,慨然曰:“可矣!”由是下笔,顷刻数千言,其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自来京师,一时后生学者皆尊其贤,学其文,以为师法。以其父子俱知名,故号“老苏”以别之。
(节选自欧阳修《故霸州文安县主簿苏君墓志铭并序》)
[注]①信:通“伸”,伸张,这里是影响的意思。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书既出/而公卿士大夫争传之/其二子举/进士皆在高等/亦以文学称于时 |
B. |
书既出/而公卿士大夫争传之/其二子举进士/皆在高等/亦以文学称于时 |
C. |
书既出而公卿/士大夫争传之/其二子举/进士皆在高等/亦以文学称于时 |
D. |
书既出而公卿/士大夫争传之/其二子举进士/皆在高等/亦以文学称于时 |
(2)下面对句中加点词意义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由课文“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可推知“及即之”中“及”字意义为“与,和”。 |
B. |
联系成语“闭门谢客”,可以推知“谢其素所往来少年”中“谢”字的意义为“谢绝”。 |
C. |
查字典,“究”有“探究”“追究”等义项,“大究百家之说”中“究”应选择“探究”。 |
D. |
由名句“穷则独善其身”,可以推知“穷达出处”中“穷”字意义为“困厄,处于困境”。 |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苏洵在家修养自己的品行和德义,影响到家乡的父老们,后来在整个蜀郡也颇有声名。 |
B. |
苏洵的两位兄长都凭借才学中举,而他年少时不喜欢读书,直到二十七岁才发奋努力。 |
C. |
苏洵参加科考,屡试不中,感叹自己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学习,有五六年时间不写文章。 |
D. |
苏洵为人温和,大器晚成,写文章有真知灼见,京师的学子们都尊崇他,效法其文。 |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悉取所为文数百篇焚之。
②以其父子俱知名,故号“老苏”以别之。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节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乙】扬州郭猫儿,善口技。庚中(清康熙十九年),余在扬州,一友挟猫儿同至寓。比(及至)晚酒酣,郭起请奏薄技,于席右设围屏,不置灯烛,郭坐屏后,主客静听。
久之,无声。少之,群鸡乱鸣,其声之种种各别。俄闻父呼其子曰:“天将明,可以宰猪矣。”其子起至猪圈中饲猪,则闻群猪争食声,吃食声,其父烧汤声,进火倾水声。其子遂缚一猪,猪被缚声,磨刀声,杀猪声,猪被杀声,出血声,爝(xún)剥声,历历不爽也。父又谓子:“天已明,可卖矣。”闻肉上案声,即闻有卖肉数钱声,有买猪首者,有买腹脏者,有买肉者。正在纷纷争闻不已,砉(huā)然一声,四座俱寂。
(节选自《虞初新志·郭猫儿》)解释下列加线的字。
①虽人有百手()②几欲先走()
③一友挟猫儿同至寓( )④俄闻父呼其子曰()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句。
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②群鸡乱鸣,其声之种种各别。【甲】文节选语段中口技表演者模拟了的场面,【乙】文郭猫儿表演的口技的主要内容是。
【甲】【乙】两选段都采用了的手法,以此来表现(主旨)。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题。
(一)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巨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政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选自《出师表》
(二)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於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厚相结纳。
——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解释下面加点同语在句中的意思
(1)躬耕于南阳躬:(2)先帝不以节卑鄙卑鄙:。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联系《出师表》上下文,你认为诸葛亮自述刘备三顾茅庐的目的是什么?
根据文段(一)(二)的内容,分析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成功的原因,分别从刘备和诸葛亮的角度回答
附加题
卫人束氏,举世之物,咸无所好,唯好畜狸狌。狸狌,捕鼠兽也。畜至百余,家东西之鼠捕且尽。狸狌无所食,饥而嗥。束氏日市肉啖①之。狸狌生子若②孙,以啖肉故,竟不知世之有鼠;但饥辄嗥,嗥则得肉食。食已,与与如也,熙熙如也。
南郭有士病鼠,鼠群行有堕瓮者,急从束氏假狸狌以去。
狸狌见鼠双耳耸,眼突露如漆,赤鬃又磔磔然,以为异物也,沿鼠行不敢下。士怒,推入之。狸狌怖甚,对之大嗥。久之,鼠度其无他技,啮其足,狸狌奋掷而出③。
【注释】①啖:吃。②若:及,至于。③奋掷而出:用力纵身逃出。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咸无所好________ (2)束氏日市肉啖之________(3)鼠度其无他技________解释下列句子。
南郭有士病鼠,鼠群行有堕瓮者,急从束氏假狸狌以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狸狌失去捕鼠本领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读了这则寓言,你得到什么启示?(写出一条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不可久居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 B.潭中鱼可百许头/ 不可知其源。 |
C.水尤清冽/ 林壑尤美 | D.皆若空游无所依/若夫阴雨霏霏,连月不开 |
本文先乐后悲,一开始,因听见口口口口的水声而愉悦,接着因看到口口口口口口口的游鱼而欣喜,但口口口口的小潭环境触发了作者心中的悲伤。(根据原文填空)(3分)
翻译句子。(3分)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下面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开头寻找小石潭的过程,为下文写小石潭幽寂的环境、清澈的潭水等内容埋下伏笔。 |
B.作者的情绪先是快乐后是黯然伤神,表面是由于环境过于凄清,实际上是因为自己仕途失意,遭遇不公正待遇。 |
C.文中采用了正面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表现潭水的清澈:“水尤清冽是直接描写;还通过听水声的美妙感受、全石的水底和游鱼的动静情形侧面表现。 |
D.本文观察入微,善于抓住景物特点设喻,如“犬牙差互”传神地描写了溪流形状。 |
附加题
黄帝将见大隗①于具茨②之山,适遇牧马童子,问涂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若知大隗之所存乎?”曰:“然。”黄帝曰:“异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请问为天下。”小童辞。黄帝又问。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③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选自《庄子·徐无鬼》)
【注释】①大隗:传说中的神名。②具茨:山名。③奚:何,什么。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问涂焉 涂:____________ (2)黄帝再拜稽首 再:____________文中画线句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异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请问为天下。翻译下面的句子
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总结小童指导黄帝治理天下的这件事的启示?(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