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则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让绿色成为美丽中国底色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今后5年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时期”,要“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我们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倡导绿色生活方式,保护生态环境,构筑“绿色长城”,让绿色成为生态文明的“底色”,舒展美丽中国新画卷。
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让“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每个人的一小步,汇聚迈向美丽中国的一大步,更多人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让山川更绿、让家园更美,共同建设美丽中国。地处腾格里沙漠南缘的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八步沙林场,过去寸草不生,狂沙肆虐。上世纪80年代初,当地6位老汉主动挺进沙海,40多年来三代人扎根沙漠、治沙造林,昔日漫漫黄沙如今林草郁郁葱葱,创造了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绿色奇迹。
生态文明建设要注重综合治理、系统保护。湖南省岳阳县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系统治理,成立工程指挥部,多个职能部门密切配合、协同发力,形成了生态修复和治理合力。高质量发展要秉承生态优先的理念,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通过精心呵护生态环境,让“生态绿”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亮“底色”,逐步走出一条绿色发展之路。
生态文明建设要保障有机统一、统筹兼顾。甘肃、宁夏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依托风能、光能谋划新能源产业,在绿色经济发展中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推进绿色能源项目建设,打造绿色能源基地;依托自然资源优势,创建旅游示范区,打响特色旅游品牌,发展旅游产业带动群众稳定就业……生态保护带来显著生态效益的同时,不断提高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含绿量”,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我们要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推动者,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汇聚出强大的“绿色合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格局,让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让万里河山更加多姿多彩,让美丽中国“美”无止境!
(作者:李非燃;摘编自人民论坛网)
(1)下列不属于本文观点的一项是( )
A. |
我们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让绿色成为生态文明的“底色”。 |
B. |
八步沙林场六老汉挺进沙海,用白发换绿洲,立下“一代一代干下去”的誓言。 |
C. |
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让更多人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 |
D. |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协同发力、持之以恒,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格局。 |
(2)下列不能作为本文论据的一项是( )
A. |
重庆市沙坪坝区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提高社区精细化治理、精准化服务水平。 |
B. |
几十年来,宁夏依托“三北”防护林等生态工程持之以恒地推进防沙治沙工作。 |
C. |
青岛市强化陆海统筹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 |
D. |
黑龙江重点国有林区筑牢绿色屏障,依托绿水青山,旅游等生态产业遍地开花。 |
(3)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我们推进美丽中国建设,需统筹产业结构发展与综合治理,坚持生态优先原则。 |
B. |
岳阳县的生态文明建设,做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形成了保护与治理合力。 |
C. |
甘肃、宁夏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谋划新能源产业,推进经济发展绿色转型。 |
D. |
只有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机统一和统筹兼顾,才能产生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
阅读四则材料,回答问题。
汉语遇上外来词
【百科辞典】
外来词,也称为借词或外来语,是一种语言从别的语言借来的词汇。汉语外来词通常指源自外语的音译词,其构成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纯音译的,如咖啡(coffee);一种是音译与意译结合的,如啤酒(beer)。直接从日语借用书写形式的日借词通常也被视为汉语外来词,如写真、物语。改革开放以来,又产生了大量借形兼借音的外来词,如WTO(世界贸易组织),这种外来字母词已经成为汉语外来词的新成员,并且发展迅猛。
【网络热评】
参考消息网2014年4月30日报道美国《纽约时报》网站2014年4月29日报道称,尽管吸收外来词往往被视为一个社会见多识广的积极标志,但是中国的反应绝不是积极的,至少从国家媒体上看是这样。
《人民日报》此前发表评论,抨击外来词大量涌入,指责它们“伤害了”汉语的“纯洁和健康”。外来词既破坏了汉语言文字的严整与和谐,影响了汉语表意功能的发挥,使语境支离破碎,从深层次来说,也消解了中国文化精深而丰富的内涵。
报道称,尽管《人民日报》的这篇文章没有呼吁彻底消灭外来词,但要注意谨慎运用,强调理性、规范地吸纳外来词和尽可能使用其中文译名的必要性。
14.《人民日报》对于吸收外来词有哪些意见?请概括回答。
阅读丁立梅的《花盆里的花仙子》一文,完成后面的题。
①他一直不是个好学生,惹事生非,自由散漫,不学无术。老师们看到他就摇头,同学们也不待见他。为了让他少惹事,老师们对他说:“张星,这次考试,你可以不参加。”“张星,星期天补课,你可以不来。”那么,好吧,他乐得逍遥,整日里游东逛西,打发光阴。偶尔坐在教室里,也是伏在桌上睡觉。
②新来的女老师,有双美丽的大眼睛。女老师特别喜欢花草,自己掏钱包,买来很多的花草装点教室。这个窗台上搁一盆九月菊,那个窗台上放一盆吊兰,教室被她装点得像个小花园。
③那天,上课铃声响过后,他才拖拖沓沓进教室,却遇见女老师一双微笑的眼。女老师手上托一个小花盆,对他说:“张星,这盆花放在你旁边的窗台上,交给你管理,可以吗?”
④他有些意外,一时竟愣住了。定睛看去,花盆里只一坨泥,哪里有半点花的影子。女老师看出他的疑惑,笑吟吟说:“泥里面埋着花的根呢,只要你好好待它,它会很快长出叶来,开出花来。”
⑤他接下花盆,心慢慢湿润了,第一次有种被人信任的感觉。虽然表面上,他还是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
⑥他极少再东游西荡,呆在教室里的时间,越来越长。他不再伏在桌上睡觉,他给那盆花松土,浇水。他的眼光,常不由自主地望向那只小花盆,心里开始充满期待。
⑦春寒料峭的日子,那盆土里,竟冒出了嫩黄的芽。芽最初只有指甲大小,像羞怯的小虫子,探头探脑地探出泥土来。他忍不住一声惊叫:“啊,出芽了!”心里的欣喜,排山倒海。同学们簇拥过来,围在他的座位旁,和他一起观看花长芽。弱小的生命,在他们的守望中,渐渐蓬勃起来。三月的时候,葱绿的枝叶间,开出了桃红的花,一朵,再一朵。居然是一盆漂亮的风信子。
⑧他激动地拉来女老师。女老师低头嗅花,突然微笑地问他:“张星,你知道风信子的花语是什么吗?”他茫然地摇摇头。女老师说:“风信子的花语是,只要点燃生命之火,便可同享丰盛人生。”他没有吱声,若有所思地打量着那盆花。桃红的花朵,像燃烧着的小灯笼,把他黯淡的人生,照得色彩明艳。
⑨他开始摊开课本,认真学习。本不是个笨孩子,成绩很快上去了。老师们都有些惊讶,说:“张星啊,没看出你这小子还有两下子呀。”他羞涩地笑。坚硬的心,像窗台上的那盆风信子,慢慢地盛开了。有些疼痛,有些欢喜。做人的感觉,原来是这么的好。
⑩后来,他毕业了。由于基础太差,他没能考上大学。但他却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支点,租了一块地,专门种花草。经年之后,他成了远近闻名的花匠,培育出许多品质优良的花卉,其中,有各种各样的风信子。请从“张星”的角度,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联系具体语境,回答下面两小题。
(1)第⑦段中,“芽最初只有指甲大小,像羞怯的小虫子,探头探脑地探出泥土来。“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这个句子。
(2)第⑨段中,“有些疼痛,有些欢喜。做人的感觉,原来是这么的好。”请体会“有些疼痛“和有些欢喜”的原因。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中女教师的人物形象(不少于两点)。
阅读杨子的《两代人的矛盾》一文,完成后面的题。(8分)
①“父与子”时常被看作是对立的两方,意味着思想的冲突,观念的差异,新与旧的不同,进步与保守的矛盾。下一代往往在下意识中受到这流行观念的影响,好像一开始便必然处在与上一代对立的地位。
②其实,在这“两代人的矛盾”中,许多做父母的“错”,都依然是出自于爱——纵使是自以为是的爱。年青人也许听过、读过父母干涉儿女婚姻一类的故事,譬如反对爱女嫁给穷小子等等,无论怎样指责这一类的行为,都依然不能抹煞它根本的动机——关怀子女的幸福。
③在“两代人的矛盾”中,可能有一部分是源于父母的愚昧和落伍,但也有一部分是出自下一代对父母经验的无条件否定,出自年轻人的盲目反抗与追求“成熟”、“独立”的急躁。不过,一切悲剧的造成,都由于父母与子女间有时不能像朋友般地把问题摊出来谈谈,未能尽可能地过一种较随便的、不拘束的、较多接触的共同生活。
④美国作家劳伦斯著有一本叫做《我的父亲》的书,在他的描写里,他父亲一样犯有许多惹儿女烦厌的“严父”怪癖。但是,就因为他们父子彼此多了点“友情”和理解,两代间的关系充满了和谐的快乐。因此,父母固然有与子女沟通的必要,而作为子女,也不可犯盲目反抗的错误,总是要等到了解“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深情时,才后悔莫及!
⑤父母可能有许多错误,孩子也可能有许多错误。但是,一个孩子在踏进“反抗”的年龄时,要能够避免流行的“父与子”观念的感染,避免摭拾一些概念、术语,轻率地对父母下评断。而父母,在孩子踏进“反抗”的年龄时,也应当能够对“下一代”有更深的了解与同情,在思想上不至于老旧得追不上属于孩子的时代。
⑥只要年青的一代把父母看作可以谈心的知己,而父母则顺应时代潮流,把下一代看成自己的朋友,双方共享喜乐,分担烦恼,就没有化解不了的两代人的矛盾。概括选文的论述思路。(3分)
文中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2分)
针对一部分父母的愚昧和落伍,文中提出了哪些解决的措施? 生活中如果你与父母发生矛盾,你打算怎样化解矛盾?(3分)
⑴海尔曼博士是位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的大夫。他开的诊所已远近闻名,在波兰的布拉沙市里没有人不知道海尔曼和他的诊所的。
⑵一天夜里,他的诊所被一个小偷给撬开,一点现金和几样珍贵的药物,都被小偷放在提兜里准备带走。不巧,慌忙中撞倒了吊瓶支架,又被氧气罐绊倒。小偷摔折了大腿,要跑也爬不起来了。这时,海尔曼和助手从楼上下来。
⑶助手说:“打电话让警察把他带走吧!”
⑷“不,在我诊所的病人不能这样出去。”海尔曼把小偷抬上手术台,连夜给他做了连肢的手术,并打上了石膏绷带。一直在诊所里把他彻底治好,才把他交给警察。
⑸助手说:“他偷了您的财物,您怎么还如此给他治疗呢?”
⑹“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
⑺又一天,他的前妻护送一位车祸受重伤的人来到诊所。她泪流满面地说:“海尔曼,亲爱的海尔曼,你还恨我吗……为了拯救他的生命,我不得不来求你,你是全市唯一能给他做手术的人。”
⑻受重伤的人正是夺走海尔曼爱妻的列夫斯特。
⑼列夫斯特一直处于昏迷状态,待进了手术室才清醒过来。见拿着手术刀的是海尔曼,不由得大吃一惊,连忙挣扎着要起来。
⑽“老实躺好,这是上帝的安排,你是我必须抢救的患者。医生在手术室里忘记的是个人的恩怨,记住的只是他的天职。”
⑾这年,德国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占领了布拉沙。一个盖世太保头目,被波兰地下战士一枪打中了胸部。随军医生没人能给他做这样的大手术,便把他化装达到海尔曼诊所。海尔曼一眼就认出这是那个最凶残的德国刑警队警官,在这个城市里不知有多少波兰人死在这个人的枪口下。
⑿海尔曼支走了所有助手和医护人员,他洗手、刮脸,换上了教堂才穿的那套西装,罩上了一件最新的白外套。然后拿起他那把最大的手术刀,一下子剖开了那个盖世太保的胸膛。他没有去找子弹,而是把手术刀插在这个人的心脏上……
⒀在受审时,德国人说:“你玷污了你的手术刀。”
⒁“没有,它用得适得其所。”
⒂“你忘记了医生的天职。”“没有,”他一字一顿地说,“曾经有人这样说过,‘在生活的舞台上,我们先是冷静思考片刻,然后就扮演起自己的角色’。此时此刻,反法西斯就是最高的天职!”字字千钧,全市人都听到了。
⒃海尔曼牺牲了。可城里到处张贴着“天职”两个大字,不用再加其他文字,它就成了一条具有巨大号召力量的反法西斯标语。通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依次概括有关海尔曼医生做的事情。
①连夜为小偷做连肢手术②③海尔曼医生面对小偷、情敌和法西斯分子,对“天职”有怎样的理解?
认真阅读第(12)节,完成下面两个小题。
①海尔曼医生给法西斯分子“治病”时,为什么要换上去教堂才穿的西装和最新的白外套?②“然后拿起他那把最大的手术刀,一下子剖开了那个盖世太保的胸膛。”加点的“一下子”去掉好不好?为什么?请你用精炼的语言给本文加个标题。
①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②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③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④我强笑着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⑤他只说:“我不吃。”
⑥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⑦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⑧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⑨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像他是怎么回家的。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以上选段的主要内容。
揣摩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①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②我强笑着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第③段中写到鸡蛋时,作者说:“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的记忆里多得数不完。”老王送的鸡蛋真的“多得数不完”吗?作者这样说有什么含义?
俗语说“轻贱者往往品重,位卑者往往德高”,小人物是可敬的。请结合链接材料及选文中的人物来印证这句俗语。
【链接】父亲的准备是十分漫长的。他今天从地里捡回一块砖,明天又可能捡回一块瓦,再就是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虽然这些都微不足道,但他做得很认真……父亲就是这样准备了大半辈子。塞角票的瓦罐满了几次,门口空地上鹅卵石堆得小山般高。他终于觉得可以造屋了,便选定一个日子,破土动工。(李森祥《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