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保护之盾 坚定法治自信】
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制建设历程 |
法律链接 |
|
第十七条 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刑法(节选) |
第二十八条 本法所称不良行为,是指未成年人实施的不利于其健康成长的下列行为: 吸烟、饮酒;多次旷课、逃学;无故夜不归宿、离家出走……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节选) |
有同学认为:国家为我们密织的法律保护网,意味着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是家庭、学校、社会等的责任,与未成年人无关。
(1)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对上述观点进行评析。
文物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文物。
(2)结合材料,请从厉行法治的角度,为有效保护文物建言献策。
在初中学习中,学科多,作业多,内容没完没了,根本没有快乐可言。
判断:()
理由:
有不良情绪就应该随时随地、无拘无束地尽情宣泄。
判断:()
理由:
以下是几位同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表现和存在的问题,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他们的表现,帮助他们解决存在的问题。(每小题2分,共6分)
(1)小宁同学想做一名受欢迎的同学,但他总是只看到别人的缺点。
(2)小容和同桌小刚经常一起研究问题,其他同学却说他们两个早恋了。
(3)英语老师批评了小涛同学,他就在英语课堂上经常顶撞老师。
中共十八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1)材料说明我们必须实施什么战略?(2分)为什么要实施这一战略?
(2)你认为怎样做才能建设好“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4分,从国家和青少年两个角度回答)
在2012年7月21日的北京暴雨中,150多名普普通通的农民工靠血肉之躯,拧成一根“大绳”,跨过六车道宽的京港澳高速公路,在空中搭起生命救援线,成功救出被困的上百名群众。在听到致谢、看到酬金时,他们却轻轻摇头:“这是我们的本分与良心!”他们的言行彰显了暴雨中挺起的“中国脊梁”。
(1)暴雨中挺起的“中国脊梁”是什么精神的集中体现?
(2)结合实际谈谈我们青少年如何弘扬和培育这一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