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两个文言文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郦道元《三峡》节选)

【乙】二翁登泰山

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甚友善。甲翁之妻子去乡,唯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冀、雍,然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叟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注释】①第:房屋、宅子、家。②冀、雍:古代两个州名,在今约山西、陕西、甘肃一带。③曩:以往、过去。

(1)请用“/”为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是 山 余 亦 未 登 然 老 矣 恐 力 不 胜。


(2)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点的实词。

虽乘御风,不以疾也 __________________

峻茂__________________

甲翁之妻子去乡__________________

差矣,之言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与用法相同的一项( )

A.

春冬时 公将鼓

B.

三峡七百里中 孤常读书,以为大有所益

C.

同邑居 笑止之曰

D.

虽乘奔御风,不疾也。 扶苏数谏故


(4)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


(5)【甲】文写游三峡,【乙】文写登泰山。两文在表达方式和表现的主题上有什么不同?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文言文阅读
【甲】小石潭记(节选)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淑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乙】
从山门右折,得石径,数步,闻疾雷声,心悸。山僧曰:“此瀑声也。”疾趋,度石
罅②,瀑见。 ……
瀑行青壁间,撼山掉③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如虹,忽卷掣折而后注,水态愈伟,
山行之极观也。游人坐欹岩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
【[注]①第五泄:第五级瀑布。②罅(xià):裂缝。③掉:摇动。】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1)心之()(2)山行之极观也 ()
用现代汉语翻泽下列句子。(2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翻译:
(2)瀑行青壁间,撼山掉谷。
翻译:
【甲】文中有两个错别字找出来,并改正。
改为改为
根据理解填空。
两文中的划线句具有共同的特点,即在开头交代了景物的______和游览者正式游赏前的______;不同的是,【甲】文第一句侧重______从角度写景,【乙】文第一句侧重从______角度写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岳阳楼记
范仲淹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③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⑤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1)前人之述矣()(2)连月不()
(3)暮冥冥()(4)至若春和明()
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文章以“情”贯穿全文,既写了迁客骚人的情,又写了古仁人的情。请问:迁客
骚人和古仁人的情各是什么?作者写这两种情的目的是什么?
迁客骚人的情:
古仁人的情:
写这两种情的目的是:
文中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作为现代人的你能否做到?为什么?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甲】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采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掊足,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走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藓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战百尺,清深多俢鱼。又北曲行圩-,睨若无穷,然卒入干渴,其侧皆诡石怪杰,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4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堇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谭,水光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辍,参差披拂。
【注释】。渴(he)地名,指袁家渴.。箭小竹。3麻(xiu),竹荫.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含义。(4分)
(1)民其上() (2)石而往有石泓()
(3)北小谭()(4)石底以出()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有泉幽幽胡不已乎
B侧皆诡石怪木安陵君许寡人
C然卒入渴兴复汉室,还旧都
D渴西南行不能百步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其长可十许步。
(2)风摇其巅,韵动崖谷。
甲乙两段文字所描写的水,各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似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为庭实焉。
【注释】①本:根。②建:树立。③倚:偏颇。④体道:包含仁德。⑤虚受:虚心接受。⑥砥砺:磨练。⑦名行:名节操行。
解释文中划线词语的含义。
(1)竹本固:
(2)夫如是如是:
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故君子人多树为庭实焉。
文中“竹似贤”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阅读《小石潭记》的节选文字,完成1~3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

下面句中的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水尤清 冽:凉
B. 石底以出 卷:弯曲
C. 潭中鱼 百许头 可:可以
D. 乃记之而 。 去:离开
2.

下面句中的划线词语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布石上
B.西南而望
C. 行,明灭可见
D. 其岸势 犬牙差互
3.

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写隔竹林,闻水声,"伐竹取道"才见小潭的经过,给文章增加了探奇的情趣。
B. 作者描写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二者相互映衬,具有画面感。
C. 小潭"不可久居"是因为"其境过清",面对悄怆之景,作者心境不免凄寒悲凉。
D. 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山水的描绘之中,直抒胸臆,表达了被贬流放的忧伤怨愤。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