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围绕是否以暴力手段推翻清朝统治等问题,改良派与革命派展开激烈论战。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后,改良派称“旬月之间,薄海内外,欢呼庆祝之声动天地”,梁启超认为“从此政治革命问题,可告一段落”。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
| A. |
新政暂时缓和国内政治矛盾 |
B. |
新政的政治目标已经实现 |
| C. |
改良派阻止了革命发展进程 |
D. |
革命派获得民众广泛支持 |
法里德扎卡里亚的《后美国时代》认为:“上个世纪的全球经济、科技、文化和理念,大半时间由美国主导;我们目前正在经历的则是……可称为‘群雄竞起’的时代。”这里的“群雄竞起”()
| A.冲击着美苏两极格局 |
| B.推动了资本在世界范围内新一轮扩张 |
| C.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
| D.促进了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 |
美国新闻记者约翰·里德在其采访录《震撼世界的十天》一书中真实记录了“亲眼所见的一段剧变的历史”。其中有“反对政府”、“反对战争”、“要和平”、“要面包”、“要土地”、“分娩之前的阵痛,正在生育出一个新的世界”等内容。此书反映的是()
| A.巴黎公社 |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 C.俄国十月革命 | D.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
据新华社对1972年1—9月外交情况的统计,中国接待外国官员和政府代表团三十多起,访问中国的有来自世界五大洲的政府代表团和各界人士。到1972年底,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达88个,和1969年底相比,三年内翻了一番。材料表明( )
| A.美国遏制中国的外交僵局被打破 |
| B.中国开始独立自主地步入国际舞台 |
| C.中国切实推进新型区域外交合作 |
| D.中国重点建立与亚非的外交关系 |
“这个宪法以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基础,又是共同纲领的发展。”这部宪法的发展主要体现在()
| A.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 B.明确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 |
| C.以工农联盟为基础 | D.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
1947年底,中共中央在杨家沟开会,毛泽东说:“20年来未解决的革命力量在斗争中的优势问题,今天解决了。局面开展,胜利可期。”中共为解决“优势问题”而采取的关键举措是()
| A.解放军对国民党展开战略反攻 |
| B.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军全面进攻 |
| C.参加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 |
| D.发动三大战役并取得彻底胜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