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熟悉的歌声会让人不由自主地哼唱。听歌和唱歌都涉及到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回答下列问题。

1)听歌跟唱时,声波传入内耳使听觉感受细胞产生______,经听神经传入神经中枢,再通过中枢对信息的分析和综合后,由______支配发声器官唱出歌声,该过程属于神经调节的______(填“条件”或“非条件”)反射活动。

2)唱歌时,呼吸是影响发声的重要因素,需要有意识地控制“呼”与“吸”。换气的随意控制由______和低级中枢对呼吸肌的分级调节实现。体液中 CO2 浓度变化会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和外周化学感受器,从而通过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进行调节。切断动物外周化学感受器的传入神经前后,让动物短时吸入 CO2 5%CO2 95%O2 ),检测肺通气量的变化,结果如图1。据图分析,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3)失歌症者先天唱歌跑调却不自知,为检测其对音乐的感知和学习能力,对正常组和失歌症组进行“前测一训练一后测”的实验研究,结果如图2。从不同角度分析可知,与正常组相比,失歌症组______(答出2点);仅分析失歌症组后测和前测音乐感知准确率的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因此,应该鼓励失歌症者积极学习音乐和训练歌唱。

科目 生物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白粉菌和条锈菌能分别导致小麦感白粉病和条锈病,引起减产,采用适宜播种方式可控制感病程度。下表是株高和株型相近的小麦 AB 两品种在不同播种方式下的实验结果

实验
编号
接种方式
植株密度(x106株/公顷)
白粉病
感染程度
条锈病
感染程度
单位面积
产量
A品种
B品种
I
单播
4
0
-
+ + +
+
II
单播
2
0
-
+ +
+
III
混播
2
2
+
+
+ + +
IV
单播
0
4
+ + +
-
+
V
单播
0
2
+ +
-
+ +

注:"+"的数目表示感染程度或产量高低;"-"表示未感染。
据表回答:
(1) 抗白粉病的小麦品种是,判断依据是(2) 设计Ⅳ、Ⅴ两组实验,可探究(3) Ⅰ、Ⅲ、Ⅳ三组相比,第Ⅲ组产量最高,原因是(4) 小麦抗条锈病性状由基因 T/t 控制,抗白粉病性状由基因 R/r 控制,两对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以 AB 品种的植株为亲本,取其 F 2 中的甲、乙、丙单植自交,收获籽粒并分别播种于不同处理的实验小区中,统计各区 F 3 中的无病植株比例,结果如下表。

据表推测,甲的基因型是,乙的基因型是,双菌感染后丙的子代中无病植株的比例为.

纤维素分子不能进入酵母细胞,为了使酵母菌能够利用环境中的纤维素为原料生产酒精,构建了含3种不同基因片段的重组质粒,下面是酵母菌转化及纤维素酶在工程菌内合成与运输的示意图。

据图回答:
(1)本研究构建重组质粒时看选用四种限制酶,其识别序列如下图,为防止酶切片段的自身环接,可选用的限制酶组合是或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image.png

(2)设置菌株Ⅰ为对照,是为了验证不携带纤维素酶基因。
(3)纤维素酶基因的表达包括和过程,与菌株Ⅱ相比,在菌株Ⅲ、Ⅳ中参与纤维素酶合成和分泌的细胞器还有。
(4)在以纤维素为唯一 C 源的培养基上分别培养菌株Ⅱ、Ⅲ、Ⅳ,菌株不能存活,原因是。
(5)酵母菌生产酒精的细胞部位是,产生酒精时细胞的呼吸方式是,在利用纤维素生产酒精时,菌株Ⅳ更具有优势,因为导入的中重组质粒含有。使分泌的纤维素酶固定于细胞壁,减少因培养液更新二造成的酶的流失,提高酶的利用率。

D H A 对脑神经发育至关重要。以 A B 两种单细胞真核藻为亲本,利用细胞融合技术选育高产 D H A 融合藻。两种藻特性如下表。

亲本藻
优势代谢类型
生长速率(g/L.天)
固体培养基上菌落直径
DHA含量(‰)
A藻
自养
0.06

0.7
B藻
异养
0.14


据表回答:
(1)选育的融合藻应具有 A 藻与 B 藻的优点。
(2)诱导融合前需用纤维素酶处理两种藻,其目的是获得。
(3)通过以下三步筛选融合藻,步骤可淘汰 B 藻,步骤可淘汰生长速成率较慢的藻落,再通过步骤获取生产所需的融合藻。
步骤 a :观察藻落的大小
步骤 b :用不含有机碳源(碳源--生物生长的碳素来源)的培养基进行光照培养
步骤 c :测定 D H A 含量
(4)以获得的融合藻为材料进行甲、乙、丙三组试验,结果如下图。
image.png

①甲组条件下,融合藻产生[ H ]的细胞器是;丙组条件下产生 A T P 的细胞器是。
②与甲、丙两组相比,乙组融合藻生长速率较快,原因是在该培养条件下。甲、乙两组 D H A 产量均较高,但实际生产中往往采用甲组的培养条件,其原因是。

果蝇的黑身、灰身由一对等位基因( Bb )控制。
(1)实验一:黑身雌蝇甲与灰身雄蝇乙杂交, F 1 全为灰身, F 1 随机交配, F 2 雌雄果蝇表型比均为灰身:黑身=3:1。
①果蝇体色性状中,为显性。 F 1 的后代重新出现黑身的现象叫做 F 2 的灰身果蝇中,杂合子占
②若一大群果蝇随机交配,后代有9900只灰身果蝇和100只黑身果蝇,则后代中 Bb 的基因型频率为。若该群体置于天然黑色环境中,灰身果蝇的比例会,这是的结果。
(2)另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 Rr )会影响黑身果蝇的体色深度。
实验二:黑身雌蝇丙(基因型同甲)与灰身雄蝇丁杂交, F 1 全为灰身, F 1 随机交配, F 2 表型比为:雌蝇中灰身:黑身=3:1;雄蝇中灰身:黑身:深黑身=6:1:1。
Rr 基因位于染色体上,雄蝇丁的基因型为 F 2 中灰身雄蝇共有种基因型。
②现有一只黑身雌蝇(基因型同丙),其细胞( 2n =8)中Ⅰ、Ⅱ号染色体发生如图所示变异。

变异细胞在减数分裂时,所有染色体同源区段须联会且均相互分离,才能形成可育配子。
用该果蝇重复实验二,则 F 1 雌蝇的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中有条染色体, F 2 的雄蝇中深黑身个体占

植物侧芽的生长受生长素( IAA )及其他物质的共同影响。有人以豌豆完整植株为对照进行了以下实验:
实验一:分组进行去除顶芽、去顶并在切口涂抹 IAA 处理后,定时测定侧芽长度,见下左图;
实验二:用 14C O 2 饲喂叶片,测定去顶 8h 时侧芽附近 14C 放射性强度和 IAA 含量,见下右图。

(1) IAA 是植物细胞之间传递的分子,顶芽合成的 IAA 通过方式向下运输。
(2)实验一中,去顶32 h 时Ⅲ组侧芽长度明显小于Ⅱ组,其原因是
(3)实验二中, 14C O 2 进入叶绿体后,首先能检测到含 14C 的有机物是,该物质被还原成糖类需要光反应提供 ab 两组侧芽附近 14C 信号强度差异明显,说明去顶后往侧芽分配的光合产物
(4)综合两个实验的数据推测,去顶 8h 时Ⅰ组和Ⅲ组侧芽附近的 IAA 浓度关系为:Ⅰ组(大于/小于/等于)Ⅲ组;去顶 8h 时Ⅱ组侧芽长度明显大于Ⅰ组,请对些结果提出合理的假设: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