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生活空间是指新城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各种行为活动所占据的场所和空间。如图示意2017年我国某大都市某新城生活空间现状和新城生活空间理想模式。调查显示,该新城的社区居民休息日与工作日的出行率、人均出行次数均相当。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该新城的社区居民非工作活动大部分在新城外或社区附近,主要是因为新城( )
A. |
交通方式较为单一 |
B. |
生活服务设施不足 |
C. |
生态环境质量较差 |
D. |
居民消费能力较弱 |
(2)为达到新城生活空间理想模式状态,该新城未来发展的首要任务是( )
A. |
扩大新城空间范围 |
B. |
增加休闲娱乐场所 |
C. |
促进就业本地化 |
D. |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
(3)达到新城生活空间理想模式状态后,该新城的社区居民日常( )
A. |
平均出行距离增加 |
B. |
工作出行次数减少 |
C. |
平均出行成本增加 |
D. |
出行方式更加多元 |
读图,回答问题。该图中甲、乙、丙、丁表示的四种气候类型依次为
A.温带大陆性气候、极地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
B.高山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 |
C.热带草原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高山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
D.温带大陆性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高山气候 |
与图中丁气候类型相同的城市是
A.长沙 | B.广州 | C.太原 | D.福州 |
该图为我国西北某局部地貌的等高线地形示意图,虚线表示不可见,据图回答问题。图中P等高线的数值为
A.711米 | B.712米 |
C.713米 | D.714米 |
图示地貌可能是
A.风力侵蚀地貌 | B.风力沉积地貌 |
C.冰川侵蚀地貌 | D.流水沉积地貌 |
从该区域向东南方向地貌变化为
A.风力侵蚀—风力堆积—流水侵蚀 |
B.冰川侵蚀—流水侵蚀—流水堆积 |
C.流水侵蚀—流水搬运—流水堆积 |
D.流水溶蚀—流水堆积—海水堆积 |
南美洲东北部地处热带,但从海岸到大陆内部各地气候不尽相同。左图与右图反映了本区不同季节的气压分布情况(单位:百帕),图中M城(海拔44米)和Q城(海拔199米)的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分别是:26.6℃、2 100 mm,27.2℃、765 mm。读图回答问题。(注:赤道无风带即赤道低气压带)
13.最能反映M城与Q城气候特征的一组图表是
A. ①③ B.③④ C. ①② D.②④通常得到上图中“气温”“降水量”数值的方法是
A.该月每天气温的平均值,该月最大一场降水量总值 |
B.该月每天最高气温的平均值,该月最大一场降水量总值 |
C.该月每天气温的平均值,该月每天降水量的累计值 |
D.该月每天最高气温的平均值,该月每天降水量的累计值 |
造成M城与Q城气候异同的主要原因是
A.赤道低气压的摆移,是决定两地年温差较小的主因 |
B.两地所在的纬度位置,是决定两地年温差均小的主因 |
C.两地距海的远近,是造成M城远较Q城湿润的主因 |
D.两地海拔的差异,是造成M城远较Q城湿润的主因 |
读所给区域图,完成问题能反映乙山脉形成的是下列哪幅图
有关甲处的气候类型及其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温带海洋性气候——沿岸暖流的影响 |
B.地中海气候——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
C.热带沙漠气候——沿岸寒流的影响 |
D.亚热带湿润气候——季风环流的作用 |
读“世界局部地区某气候类型分布示意图”,回答问题该气候区代表性农作物具有的特点是
A.喜高温多雨 | B.喜阴冷潮湿 | C.耐高温干旱 | D.耐低温干旱 |
与甲地区相比,造成乙地区该种气候类型分布较狭窄的最主要因素是
A.纬度位置 | B.洋流 | C.海陆轮廓 | D.地形 |
该气候类型在乙地分布区域南端的纬度较丙地高,最主要影响因素是
A.海陆分布 | B.山脉阻挡 | C.海拔高低 | D.大气环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