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末以后出现的新藩镇,其军队主要靠强迫征发而来,难以结成牢固的军人集团。到后周时,中央禁军成为最强大的力量。这些变化( )
| A. |
有利于中央集权体制的重建 |
B. |
从源头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 |
| C. |
促进了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 |
D. |
使重文轻武观念逐渐被接受 |
朱熹曾讽刺北宋理学家张载的元气(物质)不灭的思想为佛教的“大轮回”;后来的王夫之指出,恰好是朱熹自己的学说和佛教的唯心主义相一致。这主要反映出
| A.宋明对外来文化的抵制 | B.理学各学派间相互攻讦 |
| C.明清之际儒学的新发展 | D.理学对佛教思想的吸收 |
有研究表明,汉唐主流意识形态带有明显的“荀子思想色彩”。但在北宋熙宁七年,宋神宗却封孟轲为邹国公,令国子监及天下学庙皆塑其像;荀况仅被封为兰陵伯。自此,孔孟之道成为主流意识的核心内容和代名词。这反映了
| A.荀子思想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 B.伦理道德开始为统治者重视 |
| C.封建主流思想发生重大变化 | D.孟子在儒家的地位日渐提高 |
秦朝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但在秦代的历史中却未出现官员出任太尉的记载。对此较为合理的解释是
| A.“焚书坑儒”致使秦代史书遭到严重损毁 |
| B.秦始皇为巩固个人军权并未实授这一职务 |
| C.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一事为后世臆想猜测 |
| D.秦朝统治的短促使得秦始皇未能任命太尉 |
史学家顾颉刚指出:“在《诗》《书》中,禹的地位是独立的,事迹是神话的;禹是禹,夏是夏,两者毫无交涉。一直到战国以后的文籍里,我们才发现禹是夏代的第一世君主。”对此,郭沫若评价说:“在现在新的史料尚未充足之前,他的论辩自然并未成为定论,不过在旧史料中凡作伪之点大概是被他道破了。”下列对材料解读,合理的是( )
| A.顾颉刚主要基于文献考辨,确认夏朝存在 |
| B.在郭沫若看来,顾颉刚的考证有其合理性 |
| C.《诗》《书》是经孔子编订的,所以较为可信 |
| D.未获考古支持前,商朝存在与否无法确认 |
学者王加丰在《反现代化与反全球化思潮》一文中提到“这种思潮在批判现代化弊病的过程中,经常出现回到过去的念头”。其基本特征是“渴望”,“渴望不能达到的、已经失去的、无可挽回的、正在消失的、幻想和梦境中的事物。”这种思潮应该是( )
| A.抽象主义 | B.魔幻现实主义 |
| C.现代主义 | D.浪漫主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