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49~1950年,中央发文,确定每年的10月1日为国庆节,在首都及各大行政区中心城市举行阅兵式和群众游行,其他重要城市举行群众游行,并对国庆纪念活动的内容、庆祝方式进行了具体安排。
1950年,第一次国庆典礼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党和国家领导人与各界群众一道观看了盛大的阅兵式和群众游行。各大城市也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此后,阅兵、群众游行成为国庆活动的主要内容。
1951年,来自苏联、东欧国家及部分西方国家的三百余名外宾出席了国庆庆典。文化部确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歌唱祖国》等为国庆节主要演唱歌曲。
1953年,中央决定,国庆期间地方不再举行阅兵式,只进行群众游行。
1959年,中央发文,明确了当年的国庆口号和宣传重点。相关部门出版了一大批介绍新中国成立10年来主要成就的中外文图书、纪念画册。
1960年,中央对国庆纪念活动进一步规范,取消阅兵式,群众游行与之前保持相近规模。此后,基本形成“五年一小庆,十年一大庆,逢大庆举行阅兵”的惯例。
1965年,来自八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两千余名外宾出席了国庆庆典,苏联政府没有派代表团参加。
——改编自张泽宇、岳思琪《1944~1965年国庆纪念活动述论》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49~1965年国庆纪念活动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49~1965年国庆纪念活动的意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为加强边防,唐在沿边重镇设立节度使。节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来总揽军、政、财、监之权,权重势雄,独霸一方。安史之乱后,藩镇“相望于内地”,“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喜则连衡(横)而叛上,怒则以力相并”。
宋太祖即位后,革除前朝之弊,“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并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宋太宗时,节度使掌控的支郡也被收回,从此“无复领支郡者”。
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行省官员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凡行政号令和公文申禀,“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唐、宋、元时期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治理措施及影响。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从唐朝至元朝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的发展趋势。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个村支书的工作笔记
(苏寺村是中国北方的一个山区村落,以下内容节选自该村原村党支部书记的工作笔记。 )
81.12.12号1天
召开两委扩大会议
会议开始由祁凤元汇报了县委召开农业责任制代表会议和真理问题补课会的精神。赵桂枝传达了公社党委当前工作安排……
82年3月23日1天
讨论记录:
……(4)当前几项工作时间如何安排?……2.抓致富:两委队长如何本人富,在(再)代(带)那(哪)一户的规划搞出来。3.责任制与端正党风……
83年3月3日1天
召开两委扩大会议
……会议首先由公社武书记讲关于"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的文明礼貌月"活动的意见和公社安排。大队如何制定措施。致富户和文明户怎么确定和召开座谈会。
84年4月12日半天
召开两委扩大会议
会议由老冯同志传达了"乡党委、乡政府就建村(村民委员会)实施方案"……
讨论记录:(1)建村领导小组怎么成立?组长:张明德;副组长:冯青山;成员:姜合、崔玉海、张玉林。
﹣﹣摘自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当代史研究中心《一个村支书的工作笔记》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20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农村改革有哪些史料价值。
1900年,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说,"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行走的少年
|
人物 |
简介 |
|
詹天佑 (1861﹣1919 ) |
1872年,作为首批赴美留学幼童之一出国学习。1878年,考入耶鲁大学,主修铁路工程,成绩优异。1881年回国。1905﹣1909年,主持修建中国自主设计并建造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震惊中外。 |
|
邹容 (1885﹣1905 ) |
1902年,自费赴日留学,开始撰写《革命军》。1903年5月《革命军》印行,署名"革命军中马前卒邹容",明确宣布革命独立之大义在于"永脱满洲之羁绊,尽复所失之权利,而介于地球强国之间""全我天赋平等自由之位置,不得不革命而保我独立之权"。 |
|
周恩来 (1898﹣1976) |
1898年出生于江苏淮安,少年时先后在东北、天津等地求学,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1917年留学日本。1919年回国后在天津参加了五四运动,组织成立觉悟社。1920﹣1924年在法国等国勤工俭学,期间积极在中国留学生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回国后,全身心投入党领导的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斗争中,建立了赫赫功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 |
根据材料,谈谈你对梁启超认识的理解。
(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图1、图2、图3是中国古代三个历史时期(春秋战国、唐、北宋)的文化状况变迁情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摘编自王会昌《中国文化地理》
分别提取图1、图2、图3中文化状况的地理分布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
材料
张九龄(678~740),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七岁能文,进士及第后步入仕途,开元年间官至宰相,成为秦至唐在统一王朝任官级别最高的岭南人。张九龄为政注重民生疾苦,轻刑罚,薄赋敛,扶持农桑。其为人忠诚耿介,敢于进谏,亦终因此罢相,后有人认为这是唐朝由治到乱的分水岭。张九龄有《曲江集》传世,其诗清新自然,其文高雅严整。岭南多被时人视为蛮荒之地,而在张九龄的笔下,却是山明水秀、风光无限。他曾主持开大庾岭新路,便利了岭南与中原的交通,至今用之,张九龄"耿直温雅,风仪甚整",人们以其家乡之名称之为"曲江风度"。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王夫之称赞他:"当年唐室无双士,自古南天第一人。"
﹣﹣据《新唐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九龄成为盛唐名相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张九龄的历史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