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认为,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的现象,因此中国必须“未雨绸缪,赶紧设法,免得再蹈覆辙”。孙中山旨在( )
| A. |
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
B. |
宣传“均贫富”的政治理想 |
| C. |
为联合苏俄提供政策依据 |
D. |
主张社会革命解决民生问题 |
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写道:“土地分配的标准,以乡为分配土地的单位。┅┅所有乡村中男女老幼,一律平分。现依中央办法,改以劳动力为标准,能劳动的比不能劳动的多分一倍。”这一变化的主要目的在于:()
| A.完成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 B.实现“平均地权”的理想 |
| C.发展生产以巩固根据地 | D.争取农民参加革命战争 |
有人曾说“辛亥革命是一朵不结果的花”,这句话里强调的“果”应该是:()
| A.政治制度的变革 | B.社会生活的变化 |
| C.民族、民主的实现 | D.统治集团的变化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1839—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这三次战争的共同危害不包括:()
| A.中国领土主权遭到破坏 | B.巨额赔款加重人民负担 |
| C.中国逐渐沦为列强的经济附庸 | D.列强加紧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 |
邓小平说:中国是带着首都被敌人攻占的耻辱进入到20世纪的。“首都被敌人攻占”是在:
| A.鸦片战争中 | B.第二次鸦片战争中 |
| C.甲午中日战争中 |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 |
中国近代史学者刘彦认为:“大开海禁,启欧西列强竞争之机,辟数千年国是之局者,实以鸦片战争为始。”学者在这里强调的是鸦片战争:()
| A.使满清政府开始与西方国家进行贸易 |
| B.使中国开始遭受欧美列强的侵略 |
| C.是传统中国与西方近代文明的碰撞、交汇点 |
| D.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