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8-1511年,拉斐尔在梵蒂冈宫签字厅的墙壁上为罗马教皇创作了《雅典学院》,画作描绘的是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中心的人物群像。对面墙上是拉斐尔的另一幅壁画《圣礼论辩》,描绘了各个时代的著名神学家论辩圣礼的场景。这反映了( )
| A. |
不同文化之间的借鉴与互补 |
B. |
历史发展的渐进与复杂 |
| C. |
各种艺术形式的融合与共生 |
D. |
新旧思想的冲突与斗争 |
黄宗羲在《原法》中说:“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二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下列制度中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有()
①中外朝制度 ②文臣任知州,并设通判 ③二府三司制 ④元朝的行省制
| A.①②④ | B.①③ | C.①②③ | D.②③ |
宋淳熙二年(1175年)六月,“鹅湖讲道,诚当今盛事。伯恭盖虑朱、陆议论犹有异同,欲会归于一,而定所适从。……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陆九渊集》卷三六《年谱》)所谓“教人”之法,也就是认识论。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鹅湖之会”争论的核心问题是()
| A.客观唯心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决定性地位 |
| B.达到“理”的本源和实现的途径之争 |
| C.明清官方哲学的主导地位之争 |
| D.“格物致知”和“发明本心”的联系 |
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东汉时期谏官成为定官,谏官制度(专职监察皇帝的制度)得到发展;唐朝时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完善。这反映出汉唐时期()
| A.中央集权制度有一定的民主性 |
| B.开始限制君主的权力 |
| C.意图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
| D.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地完善 |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思想多元化;秦代“定法家于一尊”;西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而思想界形成了大一统局面。这一变化过程反映了()
| A.中国社会的大变革 | B.文化专制统治日益加强 |
| C.中国从分裂走向统一 | D.儒家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 |
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政治体制显著不同,但在政治理念方面却有相同之处。其相同之处体现在()
| A.“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 | B.“天下一家”“大一统” |
| C.“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 D.“天人合一”“敬德保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