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层设“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1个基础型学习任务群;
- 第二层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3个发展型学习任务群;
- 第三层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2个拓展型学习任务群。
当我们明白了课标与教材的依存关系,接下来,才可以来谈怎样着手备课的问题。 第一步,研读课文 无论是已经教过很多遍的课文,还是刚入选教材的新课文,老师们都要以“第一次读”的心态去仔细研读文本,从而获得新鲜的感受。这是备课的基础。 有了自己的研读感受和心得后,再参考相关的资料,并设想自己的学生可能的兴趣点或难点,把几方面结合起来进行教案设计。 这样的语文课,才有个性,有温度,有创造,也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步,起点和落点 1.教学起点(即学情) 一堂课首先要确定教学起点,即确定学生阅读这篇课文之前,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经验,准确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因为学生的起点都不相同,所以我们要把握学生的共性。 2.教学落点(即效果) 一堂课结束后,学生的语文能力、观念,还有品格等方面,可能有哪些变化,老师怎样才能实现这种提升?这就是教学落点。 第三步,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逻辑起点和实践基础。教师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教学才会朝着正确的方向进行。 面对一篇篇的课文,我们要知晓课程标准要求我们从哪些方面教课文?也就是课文的通用型目标要求有哪些? 下面,以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 依据课标对核心素养的要求,可以将本单元的目标大致确定为: 至于后面几个单元的“单元导语”所明确指出的通用目标分别是:
- 第二单元要求“继续重视朗读。在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 第三单元要求“学习默读。在阅读中把握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
- 第四单元要求“继续学习默读。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学会通过划分段落层次、抓关键语句等方法,理清作者思路。”
- 第五单元要求“继续学习默读。在把握段落大意、理清思路的基础上,学会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 第六单元要求“学习快速阅读。发挥联想和想象,把握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
当备课走到这一步,应该说已经是相对比较完整了。但课标中还有两个要点,在这里须补充说明一下。 1.关于整本书阅读的实施 在新版课标中,“整本书阅读”作为第三层面的学习任务群之一,属于拓展型学习任务。 按照新课标的阐述——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根据阅读目的和兴趣选择合适的图书,制订阅读计划,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阅读整本书;借助多种方式分享阅读心得,交流研讨阅读中的问题,积累整本书阅读经验,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提高整体认知能力,丰富精神世界。 可以看出,“整本书阅读”的功夫在课外,应以课外阅读为主。课堂上既可以安排一些交流分享活动,老师也可以给一些阅读方法的建议,主要是读“某一类书”的方法引导。 至于“整本书阅读”到底怎样做才有好的效果?还需要在实践中积累总结经验。统编初中语文的“名著导读”,每册指定必读2本书,三年一共12本。 但出于应试的目的,往往会把本该在九年级阅读的两本必读名著“分散”到七八年级上下学期中去。对于这样的做法,只能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虽然有些公办学校在这方面开展的比较好,也展示过一些优秀的课例;但在我看来,仍属于“零敲碎打”的阶段,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 当然,也有可能涉及到真正的“核心技术”,人家并没有曝光出来让大家学习。这就另当别论了。 因此,在备课的过程中,老师们要尽可能根据现有条件分步去考虑实施,能做一点是一点。 2.关于跨学科学习的实践 在新版课标中,“跨学科学习”和“整本书阅读”都是作为第三层面的学习任务群之一,都属于拓展型学习任务。 按照新课标的阐述——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围绕学科学习、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开展阅读、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动,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由于这一部分是课标新增加的内容,我的理解:“跨学科学习”应该是指向“符合条件”的篇目和“综合性学习”以及“活动·探究”板块。 总之,跨学科的学习实际上就是利用学科知识进行现实生活的观察和问题解决。跨学科学习最终的切入点和目的就是要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 对于教学来说,老师们要围绕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精选和设计课程内容,设置“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强化学科间的相互关联,增强了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综上所述,虽然备课可长可短、可繁可简,但备课是教师对整个教学活动的一项预设,是高效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身为教师,应该明白教学有两种境界:一是把学生引入知识的海洋里,二是把知识带入学生的生命里。 来源 |池人说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