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教学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但现在的教研未免有浮躁之气:选题假大空,立项大呼隆,过程被忽略,结题扔橱中。低效甚至无效的教研,浪费教师的时间与精力,扰乱学校的资源配置,还会助长华而不实的工作作风和投机取巧的学术气息,益处不大,危害不小。
要实现科研兴校、科研强校的目标,大面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大范围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大力度提升学校社会声誉,就应该注重提升教研的效度,将每一个课题都做成有效的真实研究,让每一个研究都能有效解决教育教学中遇到的真实问题。
校本研究
校本研究,是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和基于学校,其主要特征,是以实践为中心的问题解决研究,以教师为主体的自觉行动研究,重在经验提升的自主发展研究,教师广泛参与的非专业性研究。
校本教研是学校课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心在教师,关键在课堂。 无论有没有立项的课题,教师都可以从研究自己课堂上遇到的问题出发,不断反思,不断探索,不断尝试,分析问题发生的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尝试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从这个意义上说,校本研究并无大小之分,只有有效与无效、高效与低效之别,并且成果呈现不拘泥于形式,记好一篇案例,写好一篇反思,找到一条线索,总结一个方法,通过这种接地气的方式,开阔了视野,提高了认识,增强了能力,提升了素养,都是教研,都是有效甚至是高效的教研。
问题导向
找不出问题,就无所谓研究,也就只能局限于当前,根本不可能实现突破和超越。
高效教研必须重视问题导向,要以真实问题作为研究的基础。要坚持问题即课题、行动即研究、文字即成果的问题解决型课程实施策略,采取主题性、项目化、任务驱动式的教研方式,采取小组合作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等方式,扎扎实实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
在某种程度上,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更有意义。 发现问题是研究、探讨的前提,如果没有发现问题的眼光,就难有解决问题的思维智慧和实施策略。 对一线教师来说,培养问题意识和发现能力,善于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显得弥足珍贵。
问题的来源: 1. “挖”出问题 教书育人是系统工程,开放性、关联性、衔接性很强,表面看似独立的人物和事件,与系统内各要素之间,与整体中各部分之间,一定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 善于发现规律性的东西,善于找到问题的症结,是身处其中的每一名教师都应该具备的意识和能力,也是教师实现自我提升的必要途径。 写完一份教案,上完一节课,改完一摞作业,一个段落的工作结束了,但思想不应该停下来,静下心来想一想、找一找、挖一挖,很多问题就能浮出水面。 2. “读”出问题 读书不仅增长知识、开阔视野,还能打开思维、触发灵感,借此对工作有客观公正的评价,对问题有深入实质的剖析。 读书要有选择性,突出针对性。有针对性地阅读,就是在跟某一方面的专家、行家、先行者进行心灵对话,能够以更冷静的心态反思教育理念,以更敏锐的思维审视教育措施,以更专业的眼光找到差距和切口,发现并提出真实问题。 3. “挑”出问题 当事者迷,旁观者清。工作干得怎么样,不能单凭自我感觉,应该多听听同行的评议,多吸收同事的意见。 同事之间,在为人处世上可以讲究和睦、和谐,但在工作上却不应该含糊,尤其是在原则性问题上,更不应该过于迁就。 教师要学会请人挑毛病,特别是在不顺利的时候,更应该如此。要善于相互“挑刺”,通过别人的视角,看看是措施失当,是方法失误,是观念失常,还是过程失策……挑出一个问题,客观对待,冷静分析,研究就有了宽阔的思路。 4. “聊”出问题 闲聊的时候,没有思想负担,思维最放松,看似无意,但在不经意间,却很容易“灵光一闪”,发现某些平时不容易觉察的问题线索,稍加整理,可能就是一个很好的研究课题。 有心人闲聊并不是真“闲”,而是带有一定的心理期待,敏锐聚焦话题中闪现的思维火花与教育智慧,从中抽出需要研究的问题。
同伴互助
众人拾柴火焰高。
一个人的力量有限,思维也很容易有局限,困惑有时百思不得其解,有可能在走了过多弯路后丧失攻关兴趣。
如果结成学习共同体,形成抱团发展的团体结构,就能打开视野,打通思维,打破颓势,找到新思路,寻到新方法,增添新动力,在相互支持、相互辅助中,推动教研尽快出成效,促进教研走上新台阶。
团队协作
教研组不仅仅是人事组织结构形式,更是文化建设结构单元,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培育校园文化,必须重视和强化教研组建设;开展高效教研,同样需要建设风气纯正、氛围浓厚的教研组。
教研组建设需要选好领头人、搭好交际桥、开好科研路,其中核心在教研组长,只要教研组长一身正气,真正俯下身子搞教学、搞研究,教研组内就一定充满正能量。
校内教研团队开展的教学研究方式,主要有集体备课、观课磨课、课题研究 1. 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不要流于形式,要制度化、规范化。 主备人要按照计划提前做好精心准备,集体研讨时思路要清晰,依据要合理,分析要透彻,听取意见时要有诚心和耐心;参备人要充分发扬民主,认真发现问题线索,积极发表意见建议,不搪塞、不敷衍。 在良好研究氛围中形成的教案,才会有适用性和借鉴性,团队成员才可以在交流中开阔思路、增长见识。 2. 观课磨课 同一个教研组内,相互观课、一起磨课,要成为自觉的意识和自觉的行动。 观课跟听课不一样,要求参与者要有对话意识、欣赏意识、交流意识、分享意识、援助意识,进入课堂后,要具备当事者(授课者)角色、参与者(学习者)角色、旁观者(观课者)角色。 观课后心平气和地进行对话交流,经过细致的研究、讨论,“重构”或“重建”出更好的教学设计,在教学流程上反复推敲,或者将课堂“复盘重演”,融汇集体智慧,打磨出更加圆润流畅的优质课。 3. 课题研究 教学、管理中的小问题,凭借个人的力量完全可以解决,如果碰到较大的难题,需要借助集体的智慧才能破解。 课题研究要分工协作,各司其职,不能只是课题召集人的事。高效教研态势下的课题研究,一定要避免“虚无主义”的“只抓两头不顾中间”,不能只顾“立项”和“结题”,忽视中间最重要、最关键的“研究”环节。 每一个团队成员,都要沉下心来,对自己负责的项目,进行实实在在的研究,这既是对课题负责,也是对团队负责。 来源 | 名家论教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