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秋季新学期,2022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在全国中小学正式启用。
据了解,新版课程标准的育人目标更加明确,课程设置、学段衔接、课程内容结构等进一步优化。聚焦核心素养、落实跨学科主题学习,将成为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大方向,也将决定未来10年义务教育的发展方向。
近日,为帮助教育工作者准确理解新课标的新目标、新精神、新变化、新视野,剖析课程标准落地实践的关键问题,探寻课程标准落地实践的创新路径。在「第八届“互联网+教育”创新周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践探索研讨会」上,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框架研制组组长、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郭华教授对如何正确全面地理解新课标落实新课程进行了全面详尽的阐释。
![](https://m.youtike.com/upload/tiny/202209/07/20220907101117933550.png)
同时,郭华也强调,新课标在落地实施的过程中应避免两种倾向:一种是另起炉灶,重搞一套;另一种是拒绝变化,不求进步。 最后,郭华建议教育工作者要抱着积极的心态去落实新课标,把新课标作为今后工作的新起点,做出新的探索。 (以下内容根据郭华教授现场发言整理,有删改)
![](https://m.youtike.com/upload/tiny/202209/07/20220907101125135265.png)
坚持国家课程主体地位
建设学校课程体系
1、《新课标》的设计原则 课程方案提出的培养目标是培育“三有”少年,“三有”少年就是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如何能够培养“三有”少年呢,这就需要学校在课程设置上以培育“三有”少年为目标。 《新课标》遵循五条设计原则: 一是坚持全面发展,育人为本。 二是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 三是聚焦核心素养,面向未来。 四是加强课程综合,注重关联。 五是变革育人方式,突出实践。 新课程修订中,变化主要集中在聚焦核心素养、加强课程综合、变革育人方式上。 在聚焦核心素养方面。这是贯穿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一条红线,是新课标的灵魂。 在加强课程综合方面。一是设置了多个综合课程。比如科学、艺术、体育与健康、劳动、综合实践活动、道德与法治都是综合课程;二是设置了跨学科主题学习。原则上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强调了课程之间的综合和关联;三是课程内容结构化。每个学科的课程标准都有一个概览性的示意图或文字描述,对课程内容、内容关联、学生如何学、课程结束后形成什么样的观念等,都进行概括性的描述。 在变革育人方式方面。实践类课程更加受到重视,像劳动单独设了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提早到一年级、各科目要求跨学科主题学习等让育人方式更加强调实践。 与此同时,强调综合性和实践性一定是在关注课程基础性的前提下。 2、坚持国家课程主体地位 近年来,很多学校搞课程整合,开设大量的校本课程,甚至取消语文、数学、道德与法治等科目,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必然不可行。我们鼓励因地制宜,但发展校本课程的前提一定是要落实好国家课程。从本次义务教育的总课时比例上可以看出,国家课程至少占了82%以上,坚持国家课程主体地位的原则不能动摇。 >>>领会新课标的新变化、新精神
1、《新课标》的新变化 一是强化了课程的育人导向。 二是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 三是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 四是增强了指导性。 五是加强了学段衔接。 2、课程目标与素养表述 总目标是对义务教育阶段结束时学生学习本课程应达到的学业成就的预设或期待,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课程中的转化与落实。也就是说,我们在研制课程的时候,已经描绘了一幅学生的形象,学生在学完这门课程后,应该是什么样子,成为什么样子,课程目标表述非常清楚。 另外,课程目标与核心素养培养的维度也是保持一致的。比如说历史课程要培养五个方面的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历史课程目标则相应表述为:初步学会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看待历史;学会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考察历史;初步学会依靠可信史料来了解和认识历史;初步学会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看法;形成对国家和中华民族的认同,具有国际视野,有理想、有担当。 从历史课程的目标可以看出,学生了解和认识历史的渠道不是听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也不是听八卦野史,而是有独立思考能力,能够依据可信的史料去了解和认识历史。 3、正确理解“核心素养” 很多老师都会有这样一个疑问:高中阶段曾经用的是学科核心素养,现在新课标没有用学科核心素养,也没有用课程核心素养,直接用的是核心素养这一表述,为什么? 其原因就是通过多年研究发现,不是哪个学科有素养,也不是哪个课程有素养,而是要通过科目、学科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转变这一观念很重要。 核心素养是学习这门课程后沉淀下来的,表现为学生结果态的东西,是品德、能力和价值观。以语言学习为例,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这些技能的学习只是一个过程,结果是让学生具备文化自信、语言应用能力、独立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 4、课程内容结构化的意义 打开课程标准课程内容部分,首先映入眼帘的一定是起到概览性作用的课程内容示意图,或者一段文字。主要目的是传达这门学科将学习什么内容,内容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学生应如何学,学完之后将形成什么样的观念…… 比如说,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可以看到有两部分内容——认识全球和认识区域。如何认识呢?学生需要运用地理工具从事地理实践活动,然后清晰地认识到地球是人类的家园。![](https://m.youtike.com/upload/tiny/202209/07/20220907101200484121.png)
来源 | 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