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效率:养成在规定时间内学习的习惯
孩子上学前几年,最令父母无奈的事情,莫过于孩子的拖延:放学写作业需要反复催促;好不容易拿出作业本,又以各种借口磨洋工和拖延;到了晚上睡觉,又要催促千百遍......我们习惯把这些表现归结为孩子自律性太差,其实背后主要根源之一是孩子不懂得正确规划时间。 要想成功克服拖延,我们需要帮孩子养成在规定时间内学习的习惯。 所谓的“规定时间”有两个方面: 第一,什么时候开始学习。 有关调查表明:学习好的孩子,一般会在严格规定的时间内准备功课。 孩子在学校里的学习是有严格时间规定的,在家里也应该有固定的学习时间。 例如,放学后应先写作业而后玩,或者在晚饭后稍稍休息一下,立即就做功课。 这样做能使孩子形成—种时间定向,—到那个时候就自然而然地产生学习的愿望和情绪。 这种时间定向能在很大程度上使开始投入学习的准备时间减少到最低限度,使孩子很快能专心学习。 第二,学习任务要有明确时间限制。 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位老人家要给侄女寄明信片,她用了一个小时找明信片,一个小时选明信片,一个多小时写祝词,找侄女的地址又用了半小时...... 将明信片寄出之后,老人家倍感疲惫。 然而,同样的事,如果工作特别忙的人去做,可能只需要5分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想要孩子做事更加利落,你要有意识地给孩子一个截止时间。 因为很多孩子很难认识到,完成一件事情需要有一定的紧迫性,给他的时间越充裕,他反而开始放慢节奏,任务只能在最后一刻才完成。 所以,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学着规定完成任务的时间,这是比唠叨更有效的督促。 比如说:“玩十分钟就去写作业”“5分钟后要出门了,你自己换好衣服”“今天老师布置的作业, 你要在半小时内完成。” 这种提醒可以平静地告诉孩子,接下来某段时间需要做些什么,孩子也知道如何执行,有效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
02 综合学科的学习能力:培养阅读习惯
很多父母都有一种误解,认为阅读对孩子学习的帮助,仅仅在于语文,甚至只在于写作文。 其实不然,几乎所有的学科学习都离不开对语言的理解,阅读能力有限的孩子,在其他学科上也容易栽跟头,这并不是在危言耸听。 尤其是到了高年级,学习的广度、难度、深度都在加大,内容也渐渐抽象,阅读理解能力跟不上,“滑坡”现象很有可能就出现了。 拿数学来说,听上去这门学科与阅读完全不搭边,事实上,数学课本、试卷中有很多阅读材料,缺少阅读基础,孩子在理科学习上会经常出现“题没看清”“概念混淆”“抓不住关键”等情况。 有位妈妈曾经发现,孩子数学总是考不到高分,每次试卷发下来,最后一两道应用题总是留白。 她本以为是孩子时间来不及,一问之下才知道:孩子根本读不懂题目。 阅读,不仅关系到语文学科的本身,也影响到其他学科的学习,而且随着孩子的年级越高,对阅读理解的能力要求也越高。 长期的阅读可以锻炼孩子三种能力:阅读理解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以及信息提炼总结能力,整体提升孩子的学科学习能力。 如果早期孩子能把阅读当成兴趣和习惯,并且能在阅读中思考,孩子今后学习中的文本处理能力才不会拖后腿。 有位家长曾经对我说:“女儿6岁前,我做得最正确的事情就是亲子阅读。” 在孩子1岁多的时候,她就开始买一些翻翻书、童谣集,2、3岁的时候开始给孩子讲绘本故事,孩子房间有半面墙,都是孩子读过的童书。 她的女儿现在上三年级,阅读已经成为孩子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事情,在见识和独立思考上,表现得比同龄人孩子更突出,更惊喜的是,学习中的知识积累、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表达能力都得到了提升。 这都是从小阅读的成果。 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孩子在手机、Pad、游戏、电视中消磨掉了大量的时光,这是很令人痛心的事情。 三年级前是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黄金时期,错过了,将是孩子学习之路很难弥补的缺憾。03 学习的独立性: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孩子上了三年级之后,家长会发现辅导难度大幅度提升,一些难题面前,家长难免力不从心。 家长对孩子的帮助变得有限,而孩子在早期的辅导之下,不仅养成了依赖的习惯,而且渐渐地失去了学习动力。 有的孩子到了三年级,还是要父母狠盯着才会学习,父母不催,他就不动笔; 有的孩子作业没得优,责怪妈妈没有给他检查出来错误,平时的作业看上去毫无漏洞,实际上都是经过父母优化的结果。 还有的孩子,遇到难题第一反应不是思考,而是求问大人或者自己使用搜题软件搜索答案。 这样的孩子,都是在父母的过度帮助之下,大脑变“懒”了起来。 所以三年级以前,我们可以花很多时间陪伴孩子学习,但要时常提醒自己:我们陪伴的终极目标是让孩子自主学习。 当孩子遇到不会做的问题,你最先要考虑的不是答案是什么,而是一步一步教孩子思考,明白解题思路,学会举一反三。 只有学会独立思考的孩子,才能在学习上保持良好的势头。 当孩子不想学习的时候,你需要及时提醒他后果,并让他自己去承担责任。 家长要学会渐渐从孩子的课业中撤离。 当孩子教半天也教不会的时候,也要试着接受孩子的“不开窍”。 我们的态度,会影响孩子对学习的感受和认知,真气到不行的时候,宁愿逃,也不要留在原地和孩子僵持。 毕竟,学习兴趣和积极感受才是孩子自主学习的关键。 《自驱型成长》一书中,作者讲过这样一段话:“(关于作业)孩子肯定无法在第一次尝试时,就做得很完美,也无法做得比你这个有好几十年人生经验的人更好。 请记住,他需要建立属于自己的胜任感。在能够达到“有意识地胜任”这一水准之前,他还是需要亲自去学习那些不知道的事情。” 孩子达到真正的自主学习需要一定的时间,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守护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适当监督,也要及时放手,并给予鼓励和引导。04 专注力:早睡、运动是关键
培养小学阶段孩子的专注力,一直是家长们尤为关心的话题。很多孩子到了高年级,成绩下滑的主要原因就是在课上很难集中注意力听讲。 培养孩子的专注力,父母最容易忽视的两大关键:一是早睡的习惯,二是运动的习惯。 先说早睡。 牛津大学的一项研究,从2岁就开始早睡的孩子,到8岁时,出现注意力问题的几率比同龄晚睡的孩子低62%。 但生活中,提起早睡,很多父母都认为:“孩子的学习任务太重,睡太早是不可能的!” 似乎,孩子每天早睡,就意味要以学习为代价。 作业量对孩子的睡眠时间有一定的影响,但这不是唯一的原因。 有的家长诉苦:孩子作业太多,经常做到晚上11点。 但同龄的其他孩子却能及时完成作业,玩一会之后,准时上床睡觉。 产生这种差别的原因,一是孩子真的在学习能力上存在客观差距,二是有的孩子学习效率太低,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磨蹭”。 习惯没养好,才是导致孩子晚睡的关键。 换句话说,只要家长和孩子能重视早睡这件事,培养孩子先做功课再去玩的习惯,做好时间的规划,作业一般不会成为孩子晚睡的罪魁祸首。 科学的作息是专心学习的基础,让孩子睡够真的至关重要。 再来说运动的习惯: 运动换来的是孩子的专注。 美国一组小儿科医生、认知科学家组成的团队对学生健康做出一个评估,发现只要一周运动3到5次,每次30到45分钟,就能大大提升孩子记忆、注意力和教室行为的正向效果。 《运动改造大脑》一书中也有这样一句话:更好的体能等于更好的注意力。 书中用大量的案例证明了:运动给孩子的身体提供了独一无二的刺激,而这种刺激为大脑创造了一种环境,使大脑能够更好的去运作、学习。 比如孩子花半小时时间去运动和锻炼,他就会有好心情安静地坐在课桌前,全神贯注地学习,孩子的大脑也更有能力记住书中的内容。 重点是,运动也让孩子避免了在家久坐看电视、玩手机等等。 孩子出门多动动,记忆力、专注力才会越来越强。 来源 | 人教教材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