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词汇集中教学
二、语法集中教学
三、对话、课文整合教学
四、拓展英语原版阅读教学
五、写作教学 (在每一课时的教学中,注意反复循环重现单词和语法点,加深理解和记忆。) 在仁爱版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二话题的整体教学中,我们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课时:词汇集中教学 1、归纳总结单词读音,完成72页3a、3b部分,76页4a、4b 部分 2、识读,跟读,正音 3、掌握词汇的构词法,快速记忆 4、选用关键词造句,加深对词汇的理解和应用 5、检测本课词汇(首字母,音标,英汉互译) 学生在扫清单词障碍后,对接下来的对话和课文整体教学十分有利,不用再读一个单词记一个单词,能够加快阅读理解的速度。 第二课时:语法集中教学 词汇的整体教学必要性毋庸置疑。语法的整体教学也是必要的,不然当老师在讲解每个对话和课文时,都要强调语法项目,语法的学习对于中国学生来说本身就是一个难点。当你把难点集中起来,引导他们各个击破,就会化难为易,学生学得通透,便于他们接下来的课内精读以及泛读,我们就能把英语原版阅读加进去。这和如今即将面临的中考英语改革不谋而合。 本话题的语法项目为一般过去时,这是本册书的重点和难点。如果分散到每一个section里,老师就要每节课强调一遍,费时长,收效低。如果集中起来,就能在一节课中,了解一般过去时定义、特点、用法,能知道实义动词过去式规则变化,同时把不规则变化再进一步整理,又能记住30个左右的不规则动词过去式。学生学习最重要的是系统性,并能学会自己总结和归纳。通过这样系统的学习,学生有明确的思维脉络,形成清晰的认知,腾出时间做原版阅读,不知不觉间达到了我们的教学目标,知识真正转化成了能力。 语法教学要注意的事项是:精讲之后,马上进行练习。在本课语法教学中,练习分成3步走:第一步:单词的过去式变化;第二步,理解句子意义,用适当形式填空,比较过去式与一般现在时和现在进行时的不同;第三步:做中考真题。 第三课时:对话教学 不仅在词汇和语法方面,我们进行了整体教学,在对话和课文的教学中,整体教学思想也在处处体现。本话题的SectionA 和Section B 部分都是对话一个是生日聚会的准备,一个是生日聚会的进行,在词汇和语法集中教之后,完全可以用一课时来练习这两个对话,但这需要老师根据两个对话内容自行编对应习题,用来检测学生熟练程度。我们一直倡导,在课堂上老师要少说多做,既:做好课前准备工作,练习精挑细选,同时课堂一定要避免老师一言堂,剥夺学生的口语和笔头练习时间。我们每堂课都配有当堂检测题目,让学生知道,学完了一课是要进行检测的,这样他们的学习过程才能紧张高效。Section A 中的2部分和Section B 中的2a、2b部分都是听力练习,因为背会了动词的过去式,所以做起来会很容易。 第四课时:课文教学 这是一篇用过去式写成的生日聚会,主要让学生熟练掌握过去式用法,并学会正确交际朋友之间友好往来。想想咱们是如何学好中文的?是不是靠着大量的阅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如果英语教学偏离这个规律,一味地分散抓重点,就会事倍功半。在词汇和语法集中教学之后,学生根本的阅读障碍已经扫清,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大量阅读了。当然阅读的篇目最好是原版英语刊物,这就首先要求老师们博览群书,做出合适的选择,挑选出适合学生的阅读篇目。阅读课外读物的好处是:可以拓宽学生视野,不拘泥于英语一门学科,增加他们兴趣,培养他们自学能力。我们每一届学生,都会正确使用各种英文词典,查找速度也很快,这就由原来的“让我学”变成“我要学”,提高他们学习的自觉性。 本课时引入课外阅读两篇(通过导学案发给学生),在老师教完阅读技巧之后,让学生自行阅读并解答文章后练习。整体教学的优势正在于此。这是符合语言学习规律的,让语言不是分散的只言片语,而是承载着一个整体的思想,和流畅的表达。 第五课时:写作 大家都知道,要想作文写得好,必须大量读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否则写作就是无水之源、无根之木。在通过之前一系列的学习之后,学生记住了单词,理解了语法,又阅读了相关话题读物,自己对于这个话题的写作必然了然于胸。本话题作文是用过去式写一篇生日聚会的文章。老师先讲解写作流程,审题,拟稿,修稿,成文。重点强调审题三要素。接下来让学生自行写作,之后,利用小组分工合作,各个组员互评,老师再挑出几篇当堂点评,如有共性问题,一起改正。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宝贵时间,各种学习任务,万不可一味留给家庭作业。第一是给学生和家长增加负担,第二,初中学生没有那么强的自制力,很多都是糊弄了事,达不到好的学习效果。因此我们英语作文都是当堂完成,学生自评、互评、老师点评,学生写的认真,评的仔细,避免中下等学生望文兴叹无从下笔,教学目标能够较为顺利达成。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实施单元整体教学势在必行,它符合学习规律,能够改善目前英语教学中出现的很多问题。但是任何方法都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适的调整,有的话题也许4个课时就能完成,有的话题需要6课时。教无定法,但教有良法。就像魏书生领着学生画语文知识树一样,在整体上有清晰的感知,才能在这个不倒的框架下加深、加细,不管从哪个分支出来,都能回本溯源,找到问题的本质。这才真正实现了素质教育,同时在中考这面大旗的指挥下也能立于不败之地。教育改革需要你我每个一线教师不断地思考和反思,也并非一日之功,让我们一起携手同行。 来源 | 校长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