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听”课的结构
-
“听”重难点的突破
-
“听”板书及教学媒体运用
-
“听”课堂气氛
-
“听”教学细节
-
“听”闪光点
-
同伴“动不动”
-
同伴“爱不爱”
-
同伴“累不累”
-
不评人的好坏,不对上课者的专业水平及工作态度作评价
-
可以评课的好坏,但不以评课的好坏为目的
-
重在理解课堂行为的意义
-
教学诊断是教研性评课的主要方式
-
有限的视角
-
建构课堂质量模型
课堂质量模型图(陈大伟制作) 这个模型指出课堂质量有三个要素——教师、学生、教学,也提供了三个方面的“工具”——教学反思的对象是什么、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是什么,以及观察课的视角有哪些。
-
设计课堂观察框架
崔允漷教授团队的LICC课堂观察框架 崔允漷教授团队的LICC课堂观察框架从4个维度对课堂进行了观察,即: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课堂文化。每个维度各有5个视角,每个视角有相应观察点。王昌胜团队据此设计了一个“以学习为中心”进行观课的四个维度,并梳理出了听评课的流程步骤。 目标的达成:看学生对于知识能力有没有达成; 独立学习的过程: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考、批注、笔记、习惯等是不是良好; 合作学习过程:同桌、小组交流的情况中,角色分工是否准确,学习的深度有没有达成,学生的发言是否聚焦; 情感价值观: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以及我们可能存在的一个隐性社会关系,甚至于上课的氛围,个体的性格,还有班级的和谐以及班级的文化等。
听评课的流程步骤(王昌胜团队制作) 每个流程都用问题引导,通过课前研讨来确定观察点;课堂中针对观察点进行观察记录;课后通过议课分析、反馈,以学习过程中的证据促使教师真正反思,重构课堂。 确定好了每个维度的观察点后,怎样实现有效观察呢?研究路径是这样的: 确立观课表的研究方向:引导备课、观察学习、多维分析。引导备课,是根据校情教师队伍年轻化的需要;观察学习,是指向观察学生学习的过程及达成情况;多维分析,是通过开发的观课表多角度呈现学习的证据。 组建开发团队,也就是课堂观察项目组。团队前期由学科主任、备课组长、骨干教师组成。 解读分析。解读各学科课标,解读核心素养中学生要具备的关键能力及必备品格,再做现状分析,基于学情师情,进行有效设计。 研发核心,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原则,形成学科特色的观课表。 试行优化,先选择试点班级或者试点备课组试行优化,再扩大试点,再优化,最后,推向各个学科使用。使用过程中可以选用,进而再提炼优化。
-
提供课堂观察工具
观察工具(王昌胜团队制作) 其中,目标-学习活动一致性分析表主要诊断教师备课,关注目标的确定是否合适,目标的陈述是否准确,学习活动是否为目标服务,是否与目标匹配,作业设计是否精炼,板书设计是否合理。 目标达成观课表是在目标学习活动一致的基础上,观察课堂中学生学习结果的达成。 首先,它具有学科差异性,比如: 数学学科的观课表,主要是教学目标、目标的达成、课后习题。 英语学科的观课表,主要是课标、教材分析、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目标的达成。 音乐学科的观课表,主要是学科课标、教材分析,教学目标、目标的达成。 美术学科的观课表,主要是学科课标、学情分析、作品预设、教学目标、目标的达成。 其次,它具有观察集中性。课堂观察由观教师到观学生,需要时间精力。 第三,它具有评价多维性。对于上课教师,可以自行选择设计评价要点、评价标准、关键点或量规。对应的达成情况板块就根据需要进行量化记录,或质性地描述学习过程及程度。 如果上课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选择多个评价形式,给观课教师分工,从不同方面进行观察记录,必要时可以录视频。同时,板块可以是自我想法,可以是环节重构,可以是深度分析学生达成情况的原因,得出推论从而审视自己的课堂。 进步度观察表,主要是数学学科常用。前后测试题目围绕教学目标设计,覆盖所有教学目标;题目的认知水平的要求与目标一致;后测认知水平与前测相当,具有可对比性。 评价要点量规观察表中,观察点的量规设计是难点,用大数据分析课堂效果程度,便于因材施教。 学习点质性观察表,是针对学习方式的观察表。由上课教师定好观察方面,比如发言、倾听、小组合作、批注等,观课教师用白描、深描记录学生的状态,帮助上课老师充分了解学习的状态。很多时候也指向情感价值观——通过学习点或行为、方式的详细记录,微镜头放大,白描记录学生一举一动,剖析课堂的各类关系,推论各种表现的原因。 当我们转变观念,转变方式,听课就变得更加理性,就不会再沉迷于“浮华的表面”,而是真正抱着学习的态度,在每一节课中汲取营养。别人上课,自己成长。 来源 | 新校长传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