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要想了解18世纪的英国政治状况,可以从当时英国国会议员艾格蒙特勋爵的日记中去寻找。阅读下列材料:
1730年3月25日,星期三。——今天我听说议员讨论汤玛斯·爱斯顿爵士的当选问题直到夜晚十一点钟,当布列列顿的朋友们看到情势发展于他不利时,便提议把辩论退迟,但汤玛斯爵士的朋友们则让辩论继续进行下去,一二零票对九九票。事情过后,对方一哄而散,但是汤玛斯爵士正式当选这一主要问题却在无人反对之下通过。罗伯特·渥波尔爵士一直等到表决完毕才走,其目的是想影响议院来帮助布列列顿,但他发现在某些场合,他无法达到目的;正是由于他的卑劣(一位首相在援助和热心支持声名狼藉的人,尽管他们的理由是如此不合理,而仍然替他们辩护时所表现的那种卑鄙,竟去反对体面的、出生富贵的、与富有的人们,并反对存在于人身上的这种品质),让他招致了这么多的反感;以前,当首相过问任何事情时,他都是郑重其事,而且好像总是要顾到王座的光荣与利益似的,但是现在渥波尔爵士,正如古代的供人避难的祭坛一样,成了一些渺小不足道的坏蛋们的避难所,这些坏蛋们干着肮脏的勾当,趋附着他,并且首先获得他的保护,然后得到他的宠信,由于他的首相地位,继之也必得到朝廷的赞许;同时,外间虽然知道这些家伙毫无价值(如果不必说成更坏的话),都在忿怒地看着他们所受到的重视和宠信超过那些有品格的与富有的人们,并且伪饰地赢得王座的好感,这事使占全国大多数的缺少经验的人们对王座本身产生了不好的观感;而实际上王座除了从首相那儿,很少可能得知某些个别人的优点与品格,但是这位首相,照我们看来,对任何人都没有表现过对这些专事阿谀奉承的小人那样大的关怀,为了他们,他甚至拿他的人格和他的高尚的地位,在反对王国中的老资格的上等人士中;与在那些有着是与非的分界的事件中,在他的国人面前——就是在国会中……来作押注。
——《英国史文献》,第10卷,伦敦,1957年,第127-128页。
请回答:                    
(1)材料反映了18世纪英国已确立起什么政治制度?状况怎样?
(2)艾格蒙特勋爵在他的日记中,怎样指责当时首相渥波尔的?他们之间斗争的实质是什么?
(3)在两派议员的斗争中,英王持何种态度?导致英王采取这一态度的法律基础是什么?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英国内战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国和西方国家科技发明世界地位变化统计表:

年代
科技发明
中国
西方国家

%

%
公元1—400年
45
28
62%
17
38%
公元401—1000年
45
32
71%
13
29%
公元1001—1500年
67
38
57%
29
43%
公元1501—1840年
472
19
4%
453
96%

以1500年为分界,提取图表中的变化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领先者取得优势地位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后代的人们,从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赞扬其(孔子)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以服务于当时阶级时代的需要。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材料二明末李贽在《焚书》中说“虽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耕稼陶渔之人即无不可取,则千圣万贤之善,独不可取乎?又何必专门学孔子而后为正脉也”。18世纪法国的伏尔泰写诗赞颂孔子:“他只用健全的理性在解说,他不炫惑世界而是开启心灵,他的讲话只是一个圣人,从不是一个先知,然而人们相信他,就像他自己的国土一样。”
材料三康有为称颂孔子是“万世教主”,他创立的儒家学说“教义最完善、制度最完备,门徒最众多”,“民权、议院、选举、民主、平等均为孔子所创。” 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则对孔子进行了猛烈的批判,称“孔教与帝制,有不可离散之因缘”,“孔子为历代君主雕塑之偶像的权威”,树起了“打倒孔家店”的大旗。
(1) 材料一中“董仲舒的孔子”和“朱熹的孔子”在强化君主专制统治的途径方面有何不同?并从它们创立的思想来源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
(2)材料二中李贽的基本观点是什么?伏尔泰认为孔子是圣人的理由是什么?其动机何在?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思想的特点及形成这一特点的因素。分析陈独秀等人批判“孔教”的直接原因及所产生的影响。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徐光启(1562-1633),字子先,松江府上海县人,明代著名政治家、科学家。他从青年时代起,就“以天下为己任”。鉴于历年水旱灾害严重影响群众生活,他从21岁起就开始留意“水法”,对农田水利不断“周咨博访”。在科学上他虽有多方面成就,如在北京向传教士利玛窦学习西方的天文学、地理学和水利工程等方面的知识,尤注意于数学,1606年与利玛窦合作翻译<几何原本》,但他主要是以农业科学来贯穿一切,以此达到使天下“丰衣食,绝饥寒”的目的。他曾在天津做了多次试验,开辟水田,设想实行军屯,以应付长城东段后金的侵扰,并希望将之推行,藉以“兴西北水利,为国家立根本之计,岁省东南挽漕百万之费”。明末农民起义威胁着明朝的生存,徐竞启认为灾荒是引起农民起义的重要原因。因此,为了巩固明朝的统治,稳定人民生活,他所撰写的《农政全书》特别重视“荒政”。
一一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徐光启的科技贡献并说明其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徐光启重视“荒政”的原因。

(原创)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从1958年直到“文革”时期,我国实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对从农村迁往城市、集镇的严加限制,对从集镇迁往城市的也严加限制。
“文革”结束后的几年,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国家先后出台了一些“农转非”(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政策。比如,允许城市职工在农村的年迈父母。病残或家庭有困难的下乡知识青年等“衣转非”。
1984年之后,越来越多的农民转向集镇务工、经商,他们迫切要求解决集镇落户问题。1984年10月,国务院出台政策规定:凡申请到集镇务工、经商的农民和家属,公安部门应准予在集镇落户。
到2 0世纪90年代末,全国各类流动人口已迭1.1亿。1 998年7月,国务院对户口管理作了“四项改革”:对要求随父母在城市落户的未成年人、对已在投靠的配偶所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公民、需到城市投靠子女的公民、在城市投资及购买商品房的公民及其直系亲属符合当地政府有关规定的,均可准予在城市落户。
一一摘编自李平《新中国户籍管理制度的变迁》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户籍管理政策的变化趋势及其体制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时期我国户籍管理制度调整的积极意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02—1904年我国译书统计简表

(注:社会科学通常指研究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是一个以社会客体为对象,包括法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语言学、教育学、新闻学等学科的庞大知识体系。)
图表反映了清末外文书籍翻译的某些特点。指出其中一个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其形成原因。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