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贺进士王参元失火
柳宗元
得杨八书,知足下遇火灾,家无余储。仆始闻而骇,中而疑,终乃大喜,盖将吊而更以贺也。道远言略,犹未能究知其状,果若荡焉泯焉而悉无有,乃吾所以尤贺者也。
足下勤奉养,乐朝夕,惟恬安无事是望也。今乃有焚炀赫烈之虞,以震骇左右,而脂膏滫瀡之具,或以不给,吾是以始而骇也
凡人之言皆曰:盈虚倚伏,去来之不可常。或将大有为也,乃始厄困震悸,于是有水火之孽,有群小之愠。劳苦变动,而后能光明,古之人皆然。斯道辽阔诞漫,虽圣人不能以是必信,是故中而疑也。
以足下读古人书,为文章,善小学,其为多能若是,而进不能出群士之上以取显贵者,盖无他焉。京城人多言足下家有积货,士之好廉名者,皆畏忌,不敢道足下之善,独自得之,心蓄之,衔忍而不出诸口,以公道之难明,而世之多嫌也。一出口,则嗤嗤者以为得重赂。
仆自贞元十五年见足下之文章,蓄之者盖六七年未尝言。是仆私一身而负公道久矣,非特负足下也。及为御史.尚书郎,自以幸为天子近臣,得奋其舌,思以发明足下之郁塞,然时称道于行列,犹有顾视而窃笑者。仆良恨修己之不亮,素誉之不立,而为世嫌之所加,常与孟几道言而痛之。乃今幸为天火之所涤荡,凡众之疑虑,举为灰埃。黔其庐,赭其垣,以示其无有,而足下之才能乃可显白而不污。其实出矣,是祝融.回禄之相吾子也。则仆与几道十年之相知,不若兹火一夕之为足下誉也。宥而彰之,使夫蓄于心者,咸得开其喙,发策决科者,授子而不栗,虽欲如向之蓄缩受侮,其可得乎?于兹吾有望于子!是以终乃大喜也。
古者列国有灾,同位皆相吊。许不吊灾,君子恶之。今吾之所陈若是,有以异乎古,故将吊而更以贺也。
注:滫瀡(xiūsuǐ)这里指淀粉一类烹调用的东西。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今乃有焚炀赫烈之虞虞:忧虑 |
B.于是有水火之孽孽:罪恶 |
C.虽圣人不能以是必信虽:即使 |
D.自以幸为天子近臣以:认为 |
下列属于作者祝贺王参元家失火的主要意图的一项是( )(3分)
A.阐述“盈虚倚伏,去来之不可常”的道理。 |
B.肯定王参元“读古人书,为文章,善小学”的才华。 |
C.改变王参元“进而不能出群士之上”的现状。 |
D.表达“仆私一身而负公道久矣”的愧疚。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文章第一段中“骇”“疑”“喜”三个字,表现了作者的心理变化,后文叙议的内容就是围绕着这三个字展开的。 |
B.作者认为王参元很有才华,但家中积有钱财,为官是否廉洁令人生疑,这是王参元遭到世人猜疑的主要原因。 |
C.作者在贞元十五年就读到王参元的文章,在读后的六七年中一直没有对王参元的文章作出应有的评价。 |
D.文章用书信的形式,借王参元家失火这件事表达了作者的想法,同时也针砭了当时诋毁人才的恶劣的社会风气。 |
把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仆始闻而骇,中而疑,终乃大喜,盖将吊而更以贺也。
译文:
(2)然时称道于行列,犹有顾视而窃笑者。
译文:
(3)黔其庐,赭其垣,以示其无有,而足下之才能乃可以显白而不污。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杨延昭本名延朗,父杨业。幼沉默寡言,为儿时,多戏为军阵,业尝曰:“此儿类我。”每征行,必以从。太平兴国中,补供奉官居。业攻应、朔,延照为其军先锋,战朔州城下,流矢贯臂,斗益急。以崇仪副使出知景州。时江、淮凶歉,命为江、淮南都巡检使。
咸平二年冬,契丹扰边,延昭时在遂城。城小无备,契丹攻之甚急,长围数日。契丹每督督工,众心危惧,延昭悉集城中丁壮登陴,赋器甲护守。会大寒,汲水灌城上,旦悉为冰,坚滑不可上,契丹遂溃去,获其铠仗甚众。时真宗驻大名,傅潜握重兵顿中山。延昭与杨嗣、石普屡请益兵以战,潜不许。及潜抵罪,召延昭赴行在,屡得对,访以边要。帝甚悦,指示诸王曰:“延昭父业为前朝名将,延昭治兵护塞,有父风,深可嘉也。”
是冬,契丹南侵,延昭伏锐兵于羊山西,自北掩击,且战且退。及西山,伏发,契丹众大败,获其将,函首以献。进本州团练使,与保州杨嗣并命。帝谓宰相曰:“嗣及延昭,并出疏外,以忠勇自效。朝中忌嫉者众,朕力为保庇,以及于此。”
五年,契丹侵保州,延昭与嗣提兵授之,未成到,为契丹所袭,军士多丧失。命李继宣、王汀代还,将治其罪。六年夏,契丹复侵望都,继宣逗遛不进,坐削秩,复用延昭为都巡检使。
景德五年,诏益延昭兵满万人,如契丹入寇,则屯静安军之东。延昭上言:“契丹顿澶渊,骈北境千里,人马俱乏,虽众易败,凡有剽掠,率在马上。感饬诸军,扼其要路,众可歼焉。”秦入不报,乃率兵抵辽境,破古城,俘馘①甚众。
延昭智勇善战,所得奉赐悉犒军,未尝问家事。出入骑从如小校,号令严明,与士卒同甘苦,遇敌必身先,行阵克捷,推功于下,故人乐为用。在边防二十余年,契丹惮之,目为杨六郎。及卒,帝嗟悼之,遣中使护榇②以归,河朔之人多望柩而泣。
[注]①馘(guó):古代割掉敌人的耳朵以计数献功。②榇(chèn):棺材。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屡得对,访以边要访:询问 |
B.及西山,伏发发:发现 |
C.继宣逗遛不进,坐削秩坐:因犯……罪 |
D.愿饬诸军,扼其要路饬:督促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杨延昭“智勇善战”的一组是
①战朔州城下,流矢贯臂,斗益急 ②汲水灌城上,旦悉为冰③召延昭赴行在,屡得对,访以边要④复用延昭为都巡检使⑤延昭伏锐兵于羊山西,自北掩击 ⑥乃率兵抵辽境,破古城,俘馘甚众
A.①③④ | B.②③⑤ | C.①⑤⑥ | D.②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延昭幼时沉默寡言,但喜欢玩行军打战的游戏。其父杨业是前朝名将,对他影响很大,他颇有父亲治军打战的风范。 |
B.杨延昭智勇双全,功劳很大,皇帝对他另眼相看,颇为倚重。即使朝中很多人嫉妒他,皇帝也极力保护他,对他言听计从。 |
C.杨延昭与士卒同甘共苦,自己的俸禄都用来犒劳士兵,遭遇敌人身先士卒,打仗胜利了就把功劳让给部下,所以人人都愿意为他效力。 |
D.杨延昭戍边二十多年,不但得到了朝廷的重视、士兵的爱戴、百姓的拥护,而且敌人对他也敬畏有加,称他为杨六郎。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延昭悉集城中丁壮登陴,赋器甲护守。
译文:
(2)契丹众大败,获其将,函首以献。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亢,字公寿,少豪迈有奇节。为应天府推官,治白沙、石梁二渠,民无水患。通判镇戎军,上言:“元昊喜诛杀,势必难制,宜亟防边。”因论西北攻守之计,仁宗欲用之,会丁母忧。元昊反,为泾原路兵马钤辖,累迁知廓州。初,亢请乘驿入对,诏令手疏上之,后多施用。会元昊益炽,以兵围河外,纵游骑钞麟、府间,二州闭壁不出。民乏饮,黄金一两易水一杯。徙亢管勾麟、府军马事。单骑叩城,出所授敕示城上,门启。既入,即纵民出采薪刍汲涧谷。然夏人犹时出钞掠,亢为筑堡置兵守之。其时禁兵皆败北,无斗志,乃募役兵敢战者,夜伏隘道,邀击夏人游骑。比明,有持首级来献者,亢以锦袍赐之,禁兵始惭奋日:“我顾不若彼乎?”咸愿一战。亢知可用,始谋击琉璃堡,夜引兵袭击,大破之。战于兔毛川,亢自抗以大阵,而使骁将伏短兵强弩数千于山后。亢以万胜军皆京师新募市井无赖子弟,罢软不能战,敌目曰“东军”,素易之,而怯虎翼军勇悍。亢阴易其旗以误敌,敌果趣“东军”,而值虎翼卒。搏战良久,伏发,敌大溃,斩首二千级。范仲淹宣抚河东,复奏亢前所增广堡砦,宜使就总其事。诏既下,明镐以为不可,屡牒止之。亢日:“受诏置堡砦,岂可得经略牒而止耶?坐违节度,死所甘心,堡砦必为也。”每得牒,置案上,督役愈急。及堡成,乃发封自劾,朝廷置不问。蕃汉归者数千户,岁减戍兵万人,河外遂为并、汾屏蔽。亢好施轻财,凡燕犒馈遗,类皆过厚,至遣人贸易助其费,犹不足。以此人乐为之用。驭军严明,所至有风迹,民图像祠之。(节选自《宋史·张亢传》)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徙亢管勾麟、府军马事徙:调任。 |
B.夜伏隘道,邀击夏人游骑邀:堵截。 |
C.敌目日“东军”,素易之易:轻率。 |
D.及堡成,乃发封自劾发:打开。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张亢有智谋的一组是
①治白沙、石梁二渠,民无水患②势必难制,宜亟防边
③有持首级来献者,亢以锦袍赐之④夜引兵袭击,大破之
⑤使骁将伏短兵强弩数千于山后⑥凡燕犒馈遗,类皆过厚
A.①②⑤ | B.①③⑥ | C.②④⑥ | D.③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亢有政治远见。他预见到元昊反叛,及时提出西北攻守策略;元昊反叛后,他手写奏章,建议大多被仁宗采纳。 |
B.张亢胆魄过人。他单骑入城,解除州民忧患;后来为增建堡砦,搁置停修公文,朝廷问罪也不惧怕。 |
C.张亢善于用兵。琉璃堡之战,他先赏赐勇士,激起禁兵斗志后夜袭破敌;兔毛川之战,他巧诱敌军,最终取得了胜利。 |
D.张亢政绩突出。在他守边期间,蕃汉回归的人很多,戍边士兵人数大为减少,人人都愿意为他效劳,百姓非常爱戴他。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元昊益炽,以兵围河外,纵游骑钞麟、府间,二州闭壁不出。
(2)亢阴易其旗以误敌,敌果趣“东军”,而值虎翼卒。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关木匠传
【明】袁中道
关木匠,名廷福,少与诸匠伍,无所知名。
予族有佣,病死。佣亦豪族也,啖佣儿为证,以诉于官。廷福方持斧凿为人架屋回,闻之,夜入城。至旦,私呼佣儿饮,携出城可四五里,复与饮。佣儿醉,夜乃卧之破庙中。是日晡,县官讯两家狱,佣家仓促失其儿。县官曰:“若状言有子可证者,今安在?”佣家无以应。县官以为欺己,反得罪。明日佣儿还,事已定,无所用之。知为关廷福所为,予族大德乏。里中乃始知有关廷福也。
里中柞林潭边,有麦田数百亩,初为予家有,有周姓者云是己产,连年构讼。予家厌讼,乃贱其直以与一霍姓者。于是两家大争,麦熟时,周乃觅勇士数十人往刈,周人刀梃备至,颠踣满野。正困苦时,廷福为人伐木回,过见之不平。大怒,持手中斧向之。周人皆走,立杀其魁一人。霍氏惧,知周越诉于官,度廷福且走,己当独罪,乃急呼与饮。既至,霍楔其门,廷福笑曰:“我为公抱不平,杀人至死,罪自我当之,若走,非男子也。”
周果诉霍于官,不及廷福。县官讯两家狱,廷福从旁出曰:“杀人者关廷福也,周强霍弱,廷福一时见不平,提斧杀之。大丈夫自杀自当,岂以祸及平人,霍氏无罪。”县官壮而怜之.授以意,令以主谋归霍氏。廷福不易辞。县官不得已,定如律。每年讯,上官皆疑之,几经历十余讯,竞不易辞,卒死狱中。
廷福不识一字,亦不知何者为义侠,然其抱不平,至死不挠,大有男子气。今世士大夫,遇小小利害,即推诿他人,以宽己责,况生死之际乎!彼所谓读天下之书者也!乡人曰:“囚耳,乌足道?”予日:“士大夫慷慨就义,即呼之曰忠臣,曰义士。惟日‘囚耳,囚耳’。此所谓真意气也!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为关廷福所为,予族大德之德:感激 |
B.乃贱其直以与一霍姓者直:价值 |
C.度廷福且走,己当独罪度:估计 |
D.竞不易辞,卒死狱中竞:竟然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里中乃始知有关廷福也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B.知周必诉于官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C.我为公抱不平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
D.岂以祸及平人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记叙一个普通木匠路见不平挺身相助,以及自作自当、至死不挠的大丈大行为。 |
B.关廷福持斧相救以解霍氏之困,而霍氏为求自保,欲借饮酒之名不让霍氏离开霍家。 |
C.关廷福锄强扶弱的义举感动了县官,他本想借关廷福报复私愤,但关廷祸不改供词。 |
D.文末批评了当世士大夫见义不为和乡人不明大义,称赞了普通百姓真正的慷慨意气。 |
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状言有子可证者,今安在?
译文:
(2)县官壮而怜之,授以意,令以主谋归霍氏。
译文:
(3)乡人曰:“囚耳,乌足道?”
译文: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吴范字文则,会稽上虞人也。以治历数,知风气,闻于郡中。举有道,诣京都,世乱不行。会孙权起于东南,范委身服事,每有灾祥,辄推数言状。其术多效,遂以显名。
初,权在吴,欲讨黄祖。范曰:“今兹少利,不如明年。明年戊子,荆州刘表亦身死国亡。”权遂征祖,卒不能克。明年,军出,行及寻阳,范见风气,因诣船贺,催兵急行,至即破祖,祖得夜亡,权恐失之,范曰:“未远,必生禽祖。”至五更中,果得之,刘表竟死,荆州分割。
及壬辰岁,范又白言:“岁在甲午,刘备当得益州。”后吕岱从蜀还,遇之白帝,说备部众离落,死亡且半,事必不克。权以难范,范曰:“臣所言者天道也,而岱所见者人事耳。”备卒得蜀。
初,权为将军时,范尝白言“江南有王气,亥子之间有大福庆。”权曰:“若终如言,以君为候。”及立为吴王,范时侍宴。曰:“昔在吴中,尝言此事,大王识之邪?”权曰:“有之。”因呼左右,以侯绶带范。范知权欲以厌当前言,辄手推不受。及后论功行封,以范为都亭侯,诏临当出,权恚其爱道于己也,削除其名。
范为人刚直,颇好自称,然与亲故交接有终始。素与魏滕同邑相善。滕尝有罪,权责怒甚严,敢有谏者死,范谓滕曰:“与汝偕死。”滕曰:“死而无益,何用死为?”范曰:“安能虑此,坐观汝邪?”乃髡头自缚诣门下,使铃下以闻。铃下不敢,曰:“必死,不敢白。”范曰:“汝有子邪?”曰:“有”。曰:“使汝为吴范死,子以属我。”铃下曰:“诺。”乃排阁入。言未卒,权大怒,欲便投以戟。逡巡走出,范因突入,叩头流血,言与涕并。良久,权意释,乃免滕。滕见范谢曰:“父母能生长我,不能免我于死。丈夫相知,如汝足矣,何用多为!”
黄武五年,范病卒,长子先死,少于尚幼。于是业绝,权追思之,募三州有能举知术数如吴范、赵达者,封千户侯,卒无所得。
《三国志·吴范传》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其术多效,遂以显名 应验 |
B.未远,必生禽祖 通“擒”,捉 |
C.权以难范,范曰:“……” 责难 |
D.尝言此事,大王识之邪? 知道 |
下列句子分成四组全部能表现吴范“神机妙算”的一项是( )
①举有道,诣京都,世乱不行 ②每有灾祥,辄推数言状
③至五更中,果得之 ④刘表竟死,荆州分割
⑤昔在吴中,尝言此事 ⑥使汝为吴范死,子以属我
A.①③⑤ | B.②④⑥ | C.①⑤⑥ | D.②③④ |
下列关于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当初,孙权在吴郡,想要讨伐黄祖,吴范认为当时不吉利,不如下一年再出兵,并预料到那时刘表会身死国灭。但孙权没有采纳他的建议,结果真的没有成功。 |
B.孙权即位做了吴王后,在论功行赏时,本已封吴范为都亭侯,但诏令发出后,孙权变卦,取消了对吴范的封赏,原因是孙权觉得吴范对自己吝惜法术。 |
C.在搭救魏滕一事上,吴范表现出了重情重义、勇敢无畏的一面,这一点也触动了铃下,是使锻铃下同意进去为他通报的重要原因。 |
D.黄武五年,吴范病逝,孙权追念他,想再招募像吴范一样懂得术数的人,却一无所获。这件事从侧面展现出吴范法术的高超。 |
将文言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范知权欲以厌当前言,辄手推不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父母能生长我,不能免我于死。太夫相知,知汝足矣,何用多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选自苏洵《六国论》)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秦击赵者再再:两次 | B.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与:帮助 |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决定 | D.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爱惜 |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指代对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其:秦战胜而得到的土地) |
B.子孙视之不甚惜(之:土地) |
C.奉之弥繁,侵之愈急(之:赂秦各国) |
D.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其:赵国) |
下列句子划线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思厥先祖父 | B.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
C.暴霜露,斩荆棘 | D.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开宗明义,提出全文论点,并从“不赂者”和“赂者”两方面进行分析,巩固论点。 |
B.第二段从“赂者”入手,运用对比、比喻等论证方法,说明以地事秦必然招致灭亡的结局。 |
C.第三段从“不赂者”入手,以齐、燕、赵三国灭亡的进程,具体论证“赂秦力亏,破灭之道”的道理。 |
D.本文剖析透彻,逻辑性很强。文中还使用形象描写的手法,使得论证鲜明晓畅,生动感人。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