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进入近代以来,各国的孤立状态逐渐被打破,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来往不断扩大、日益频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公元)1500年以前,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在亚欧大陆上从一个地区运货到另一个地区,而货物主要是奢侈品、香料、丝绸、宝石及香水。但是到18世纪后期新世界的种植场生产的大量砂糖、咖啡及棉花等大部分运往欧洲出售;西班牙人也向新世界引进欧洲各种水果,如橄榄以及葡萄。美洲的特产也被流向世界各地,如玉米、马铃薯、西红柿、番薯、花生、各种豆类及南瓜、可可等。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说明18世纪后期世界发生了哪些变化?简析其原因。
材料二 英国诺丁汉大学教授郑永年指出:所谓的一个国家外部的崛起,实际上是它内部力量的一个外延,在一个国家内部,自己的国家制度还没有健全的情况下,就很难成为一个大国,即使成为一个大国,也是不可能持续的。 …… 环顾当时的世界,法国正处于君主专制的鼎盛时期;……大清王朝268年的江山才刚刚坐了44 年。但是英国,这个地处边缘的小国,却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了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即将一步步稳健地走向世界的中心。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
-一《 大国崛起 》之《走向现代(英国)》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18世纪的英国是如何“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了先机”的?
材料三 火车、轮船、电报等新式交通工具和电讯器材的出现,把世界各地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紧紧联结在一起。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使欧洲到印度的航路缩短了4000英里。1914年竣工的巴拿马运河则使旧金山到利物浦的航程近了5666英里。轮船的不断更新使航速大大提高,欧美航程从42天缩短为5天,从伦敦到加尔各答也由3个月减为18天。此外跨洲铁路的修建,加强了洲际联系。有线电报、电话和无线电报的普及,使世界通讯网络得以形成。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3)根据材料三,简要概括科技进步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主要表现。
材料四 关于英文称呼中国国名为“CHINA”一词的来历,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来源于瓷器,因为在英语中,中国和瓷器都是“CHINA”。另外,也有人认为,“CHINA”一词的产生与秦朝有关,因为英文中“秦”的翻译是“CHIN”。还有一种观点则把“CHINA”与丝绸挂上了钩。在法文中,“丝”的拼写则为“CHINE",与英文“CHINA”的发音与拼写已经非常接近,最后再从法文正式“过渡”到了现在的“CHINA”一词。而古代日本在提到笼统的中国概念时,则称中国为“汉土”或“唐土”
(4)根据材料四分析英文“CHINA”一词这三种说法和日本古代称中国为“汉土”或“唐土”的历史文化原因。
材料五
根据材料五的三图,分析近代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华东师范大学人才学教授叶忠海认为,由于地理环境、经济及民风的不同,往往呈现出不同的人才景观。
主题一 “江浙现象”
从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到两院院士,在中国的顶尖级人才中,江浙籍人士均占有最高的比例。江浙地区学风浓厚,自南宋以来就是有名的“才子乏乡”。据统计,明清时期该地区共产生了202名状元。
(1)江浙地区被誉为“才子之乡”为何是“自南宋以来”?
主题二 “岭南英杰”
至鸦片战争,这个古老的国度不情愿地敞开了大门,中国地域人才分布,也有了新的坐标系。国学大师胡朴安评价说,“粤人好大喜新……有能以新学说、新主义相号召者,倡者一而和者千,数日之内,全省为之相应。”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学大师胡朴安所说的这种历史现象出现的原因,并用两个以上史实论证他所说的历史现象。
主题三 “硅谷——人才高地”
硅谷地处美国加州北部旧金山湾以南,早期以硅芯片的设计与制造著称,因而得名。后来其他高群技产业蓬勃发展,硅谷的名称现泛指所有高技术产业。目前有大大小小电子工业公司一万家以上,是美国高科技人才的集中地,也是信息产业人才的集中地,目前在这里集结着美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国的人才达百万以上,科学院院士在硅谷任职的就有近千人,获得过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就达30多人。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硅谷所在的美国西部地区得以发展的历史因素。
人才分布总是在历史与地理两个维度上交错,时至今日,人们对人才的评价标准也更为多元化。人才的范畴不再拘泥于学术及研究领域,各行的佼佼者,只要有一技之长,皆可称为“人才”,“天生我材必有用”。
(4)请以深圳为例谈谈人才聚集的条件。综上所述,你是如何理解“天生我材必有用”?
人类社会发展中有战争的存在,更有对和平的追求。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十六条(一)联盟会员国如有不顾本约……所规定而从事战争者,则据此事实,应该视为对于联盟所有其他会员国有战争行为。其他会员国应即与之断绝各种商业上或财政上之关系,禁止其人民与破坏盟约国人民各种往来,并阻止其他任何……联盟会员国之人民与该国人民之财政上、商业上或个人之往来。──《国际联盟盟约》
材料二亲爱的温斯顿:哈里和乔治·马歇尔所要告诉你的一切,均是我由衷之言。你我两国人民要求开辟一个战场,以便卸下俄国人肩上的压力。两国人民很有智慧,完全能够看到俄国人今天所杀死的德国人和所摧毁的装备比你我两国加起来的总和还要多。即使还没得到全盘的成功,这毕竟是一个巨大的收获。必须实现这个计划!只有这样,叙利亚和埃及才能较为安全。纵使德国人发现了我们的计划,也毫不足惧。祝你百事顺利。叫哈里早点休息,并且让他听从美国海军医官富尔顿的指示,我派遣他作为享有全权的特级护理。
永远忠于你的F.D.罗斯福
── 摘自1942年4月罗斯福致丘吉尔的信
材料三我们不屈不挠的宗旨,就是要消灭德国的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要确保德国决不能够再扰乱世界的和平……以防止侵略并消除政治上、经济上、社会上的战争原因,都是必要的。
──雅尔塔会议公报
材料四《魂断蓝桥》电影简介:
(1)根据材料一,分析国际联盟提出了哪些有利于维护和平的原则?简要评价国际联盟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的主张和战略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时美国态度转变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雅尔塔会议的主要精神。
(4)概括材料四所反映的主题思想。
一战和二战,人类历史上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造成极大的伤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4年8月4日,巴黎)法国士兵迈着整齐步伐穿过街道,引吭高歌首:“这是阿尔萨斯,这是洛林,这是我们的阿尔萨斯,啊,啊,啊,啊!”唱到最后一个“啊”字,歌声化成一片胜利的欢呼。
——(美)巴巴拉·W·塔奇曼《八月炮火》
材料二法国士兵路易·迈雷(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学生)在1916年曾经写下一段内心独白:“他们知道他们为什么战斗吗?……1916年的士兵不是为了阿尔萨斯而战,也不是为了毁灭德国,更不是为了祖国。”
——(法)雅克·梅耶《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士兵的日常生活》
材料三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自交战以来,……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真未可逆料。……此朕所以饬令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日本天皇停战诏书》
材料四 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的物理学理论为核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爱因斯坦得知美国向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平民伤亡惨重时,感到非常痛心。他说,致信罗斯福提议研制核武器,是自己一生最大的错误和遗憾。他甚至懊悔当初从事科研,“早知如此,我宁可当个修表匠”。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二,士兵们的战争信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一变化产生的原因。
(2)概括材料三的主要观点,并简要分析这些观点?
(3)结合材料四,爱因斯坦整个一生都忠实地为没有战争的世界而奋斗,请举两例。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想回到西周,维护奴隶制,政治上是保守主义者,有他的落后一面,但他是伟大的史学家、教育家和人道主义的倡导者,他在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整理和传播上有卓越的贡献。
——据《论孔子思想》
材料二孔子在历史文化领域有杰出成就,他的“爱人”、“仁民”观念以及他的教育思想,表现出新兴地主阶级的进步性,他想回到西周,只是因为不敢公开反对当时还比较强大的奴隶制,表现出他怯懦的方面。
——据《略论孔子思想的阶级性》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两则材料都涉及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孔子在教育方面有何贡献?
(2)材料一、二评价孔子时,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结论有何不同?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孙中山、甘地都被本国人民尊为“国父”,都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进行了不懈努力。
材料一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族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民报——发刊词》
材料二“中国革命已经十三年,现在得到的结果,徒有民国之年号,没有民国之事实…… 所以革命事业,就是救国救民。我一生革命,便是担负这种责任。”
——1924孙中山在黄埔军校的演讲
材料三第五十五届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最出风头的影片是获奖八项的《甘地传》,而最出风头的人物是作古多年的印度国父——甘地。因本片而得奖的多位领奖人,上台后强调的一句话就是:真正应该获奖的是甘地本人。
材料四人类的公正不是建立在暴力的基础上,真正的公正是建立在自我牺牲、道义和无私奉献的基础上的。……我相信非暴力这种武器属于最强者。我相信,一个最坚强的战士才敢于手无寸铁,赤裸着胸膛面对敌人而死。这就是不合作的非暴力的关键所在。我们要坚持非暴力的不合作义,……
——甘地《论不合作》(1919年11月)
材料五 1894年,孙中山上书直隶总督李鸿章,提出革新政治的主张,但遭到冷遇。孙中山由此感悟到“和平方法无可复施”。
材料六 1893年以后到22年中,甘地将印度教派的仁爱、不杀生主张同《圣经》《古兰经》中的仁爱思想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了“甘地主义”的思想。
——以上两则材料均引自人民版《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中国面临的困境?材料所说的“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是怎样实现的?
(2)根据材料二,中国革命13年来,为何“只有民国之年号,没有民国之事实”?孙中山在此期间进行了哪些重大斗争?其目的是什么?
(3)如何理解材料三中所说“真正应该获奖的是甘地本人?”
(4)根据材料四、五、六,孙中山和甘地在领导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的道路(指导思想)上有何不同?比较分析影响两者走不同道路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