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
1987年8月在广东省阳江海域发现的一艘古代沉船,被我国考古人员命名为“南海一号”。
“南海一号’’位于海面下20米深处,被2米厚的淤泥所覆盖,船头朝向西南240度,船体保存依旧完好,整艘沉船没有翻、侧,而是端坐海底,船体的木质仍坚硬如新,敲起来铛铛作响。据初步推算,“南海一号”是尖头船,长度为26米以上,宽度10余米,船身(不算桅杆)高8米,排水量估计可达600吨,载重可能近800吨。按照这条船的载货量计算,文物总数将达到六万件到八万件。
目前,从“南海一号”打捞出水的文物,大多数是瓷器,有瓶、碗、盘、碟……分别产自浙江龙泉、福建德化、江西景德镇等,品种超过30种。起获的文物还有:船上用麻石制的长方形条板的“锚’’;一些古船身上的碎木块,其材质大部分是马尾松木;一条近2米长的鎏金腰带;一只硕大的金戒指;一只鎏金龙纹手镯:两具眼镜蛇遗骨:在“南海I号“沉船点发现的铜钱已达上万枚,其中年代最古老的是汉代的五铢钱,最近的是南宋初年的建炎元宝;还发现了铜镜、朱砂、胭脂盒等。
依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南海一号”考古面临的—个问题是“它是否是中国制造的船只”。在上述那些已出水文物中,可以直接用来考证这一问题的是什么?
(2)假如“南海一号”是我国宋元时期的沉船。请结合所学知识推测一下,我们将会从它那现已密封的船舱中,找到哪些种类的瓷器? 
(3)假如“南海一号”是我国宋元时期的远洋货船。为了那一次远航,“南海一号”在沉没之前可能到过当时中国的哪几个港口?它又将驶向哪些地方?请结合所学知识和上述材料进行推测并说明理由。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商业发展的基本要素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居正及揽大政,登首辅,慨然有任天下之志。十年来海内肃清。用李成梁、戚继光,委以北边,壤地千里,荒外警南。蛮累世负固者,次第遣将削平之。力筹富国,太仓粟可支十年,冏寺(兵部下设机构)积金,至四百余万。成君德,抑近幸,严考成,核名实,清邮传,核地亩,一时治绩炳然。惜其褊衷多忌,刚愎自用,威权震主。身死未几,遂遭削夺,并籍其家,子孙皆不保云。
——摘编自《明史纪事本末》
材料二海瑞评说:“居正工于谋国,拙于谋身。”《明神宗实录》也说“识者谓,居正功在社稷,过在身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张居正的主要政绩。
(2)张居正的人生结局在中国古代历史中颇具代表性,简要分析其结局的原因。

【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朝鲜停战协定》的主要内容:确定以三八线附近的实际控制线为军事分界线,双方各自由此线后退两公里,以建立一非军事区;自协定签订后12小时起,双方停止一切敌对行动,停止自朝鲜境外进入增援的军队和武器;……双方军事司令官向有关各国政府建议,在停战协定生效后3个月内,召开双方高一级的政治会议,协商从朝鲜撤退一切外国军队以及和平解决朝鲜问题。
材料二《日内瓦协议》的主要内容:与会国保证尊重印度支那三国的主权、独立、统一和领土完整;结束在三国的敌对行动;……以17度线、9号公路稍北为军事分界线,越军在线北集结,法军在线南集结;……法军在协议规定期限内从印度支那三国领土上撤走;老挝和柬埔寨在1955年内举行全国自由选举,越南在1956年7月内举行全国自由选举,以实现该国在民主基础上的统一。
材料三《关于在越南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协定》的主要内容:美国和其他国家尊重1954年日内瓦协议所承认的越南的独立、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完全停止敌对行动,按规定时间撤出美国和其他外国军队、军事顾问、军事人员;……越南的统一将在没有外来干涉的情况下,通过和平的方法逐步实现。
上述三个协定(协议)的主要内容有何相似之处?执行的结果如何?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一切人生来就是平等的,他们被造物主赋予他们固有的、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有生命、自由以及追求幸福的权利。
——美国《独立宣言》(1776年)
材料二各州选举人应具该州众议员之选举人所需资格。……(众议院议员人数及直接税额应按合众国所辖各州人口之多寡,分配于各州,此项人口数目包括所有公民及五分之三非公民。并包括服役数年之人,但未被课税之印第安人不算。)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1787年)
材料三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不得因种族、肤色或以前是奴隶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
州加以拒绝或限制。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十五条修正案(1870年)
材料四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不得因性别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加以拒绝或限制。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十九条修正案(1920年)
材料五(此前年满二十一岁的公民才拥有选举权,现规定)年满十八岁和十八岁以上的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不得因年龄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加以限制或拒绝。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二十六条修正案(1971年)
(1)根据材料一,分析美国《独立宣言》被马克思称为“第一个《人权宣言》”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美国当时对公民权的限制有哪些?材料三、四、五又发生了哪些变化,从中你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北周武帝曰)“佛经广叹崇建图塔,壮丽修造致福极多。此实无情何能恩惠,愚人相信倾竭珍财徒为引费”;“父母恩重沙门不敬,悖逆之甚国法不容”;“求兵于僧众之间,取地于塔庙之下”。自废(佛)已来民役稍希(稀),租调年增兵师日盛。东平齐国,西定妖戎,国安民乐,岂非有益?
——摘编自道宣《广弘明集》
材料二唐代后期,由于佛教寺院土地不输课税,僧侣免除赋役,佛教寺院经济过分扩张,损害了国库收入,与普通地主也存在着矛盾。唐武宗于会昌五年 (845)四月,下令清查天下寺院及僧侣人数。八月令天下诸寺限期拆毁,没收寺产良田数千万顷,奴婢十五万人,僧尼迫令还俗者共二十六万零五百人。政府从废佛运动中得到大量财物、土地和纳税户。这是一次寺院地主和世俗地主矛盾的总爆发,佛教遭到的打击是严重的,佛教徒称之为“会昌法难”。
——摘编自百度百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周武帝唐武宗灭佛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周武帝唐武宗灭佛的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从19世纪20年代开始,在印度输往中国的货物中,棉花退居次要位置,鸦片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重要的东西。鸦片在中国有很好的销路,保证了英国有足够的白银购买中国茶叶,而中国由茶叶所得外汇又全部流进了印度以购买鸦片。正好这一时期英国棉纺织业的发展需要大量进口棉花,印度棉花于是大量运至英国。英国—印度—中国三角贸易最清晰简洁的路线图是:英国将印度的鸦片出口到中国,英国从中国进口差压到本国,英国棉纺织品出口到印度。这个路线图的要点是,每个环节都由英国人控制。
英国—印度—中国之间的三角贸易在近代国际贸易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在这个三角贸易中,英国居于主导地位,因为三角贸易的形成完全是英国人操纵的结果,是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中国应该是居于中心地位,因为其中两种关键商品茶叶和鸦片皆与中国有关;印度则只不过是英国人手中利用的工具而已。
——摘编自仲伟民《茶叶和鸦片在早期经济全球化中的作用——观察19世纪中国危机的一个视角》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英国—印度—中国三角贸易。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