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左传》
材料二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延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徐天麟在《两汉会要》中说:”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封建”指的是什么时期实行的什么制度?
(2)材料二中王绾与李斯争论的焦点是什么?(2分)
(3)依据材料二,秦始皇采纳了谁的建议?从材料中找出最有说服力的依据。他为“求其宁息”采取的措施是什么?
(4)材料三中的汉祖取“周秦之制”指的是什么制度?此制度带来了什么问题?汉武帝是如何解决的?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材料二 “美德即知识”。
材料三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动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主人公哈姆雷特的一段独白
材料四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说。灵魂得救只须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烦琐仪式。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仰。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
——《路德选集》
材料五伏尔泰把上帝比作“两足禽兽”,把天主教会称作“民信的恶魔和狂信的九头蛇”,将罗马教皇说成是“魔鬼一样的骗子”,把天主教会专横的教士称为“恶棍”。
“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同行政合而为一,法官便将握有压迫者的力量。”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人生下来就是自由的,人可以说是自由的动物。那么,人民的自由虽可用法律加以保障,但它原是天所赐予的,为任何人所必不可少。如果有人不取这天所赐予的自由,那就是对天犯了大罪,对自己又是莫大的耻辱。
——卢梭《社会契约论》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分别是古希腊时期哪位先哲的思想?
(2)材料三中反映了当时欧洲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发生了哪一重大变革运动?
其核心是什么?材料三反映的内容与材料一、二有何关系?
(3)阅读材料四,如何理解马丁·路德“因信称义”学说的人文主义色彩?
(4)阅读材料五,说出三位法国启蒙思想家的主要思想并指出启蒙运动的核心?
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儒家学说里包含着朴素的民本思想,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等著名的观点,这两段话是哪两位思想家最早提出的?(2分)
(2)自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以来,直到西汉汉武帝统治时期才确立其正统地位,在儒学发展成为正统思想的过程中,作出贡献最大的儒学思想家是谁?(1分)汉武帝采纳了他提出的什么主张?(2分)
(3)宋明时期儒学有了怎样的新发展?(4分)
(4)明末清初出现了三个思想家,他们分别是谁?(3分)并指出他们在政治上的共同主张是什么?(2分)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政府的国内职能主要有社会服务和经济管理两方面,孰轻孰重有两种不同的理论观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英国“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认为:政府的全部管理艺术就在于给予人和物自由,政府应建立执法机构和维护无利可图的公共工程和公共事业,在其他方面则应无为而治,让“看不见的手”(市场调节)去发挥作用。主张完全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反对任何来自制度的经济垄断。
——摘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材料二: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认为,政府应当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其重要作用,成为“看得见的手”。当商品供大于求时,政府应当举办公共工程等办法扩大政府支出,增发纸币,降低利率,以刺激消费和投资;当需求大于供给时,就采取相反的措施,减少政府支出,减发纸币,提高利率,以限制投资和消费。
——摘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II)
(1)上述两种理论观点分别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哪个重要阶段?
(2)以美国为例,政府对内经济管理职能的指导思想由材料一转变到材料二的标志是什么?试用工业的有关事例加以说明。
(3)如何评价资本主义政府职能从材料一到材料二的变化?(10贫)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夫农者,国之本,本立然后可以议太平。若不由兹,而云太平者,谬矣。”
材料二:“贞观初,户不及三百万,绢一匹易米一斗。至四年,米斗四五钱,……马牛被野。”
材料三:下表据《通典》天宝八年(749年)统计河北道、河南道(唐玄宗时按山和地形,分全国为十五道)各仓储粮大致反映各地粮食产量。
正仓、义仓、常平仓储粮总数(单位:石) |
|
全国 |
109906064 |
河北道 |
21029924 |
河南道 |
22467641 |
(唐朝时,正仓储州县粮食,义仓备灾荒时的不足,常平仓均粮价的贵贱)
(1)材料一体现唐朝的什么思想?这一思想在唐朝前期的政策措施和制度中是如何体现的?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影响唐朝农业生产的技术因素。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史实?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以长安、洛阳为中心的经济区在唐朝前期居于什么地位?
(4)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业对唐朝盛世局面出现的作用。
选修试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并请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洋务运动的整个过程中,洋务派先后创办了30多所洋务学堂。这些学堂大致分为“方言”教育、“武备”教育和科技教育三大类。“方言(外国语)学堂”如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1863年创办的上海广方言馆等;“武备学堂”如福州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等;“科学技术学堂”如天津电报学堂、南京铁路学堂等。所有这些学堂虽门类各异,但均是为迅速培养洋务人才而设立,且以适应当时的外交和军事需要为己任。此外,为适应洋务需要,中国政府从1872年开始多次派遣留学生去外国学习军事、航海等知识。除创办以军事服务为目的的各类专科学校外,适应中国社会发展需求的大批初等学堂、中等学堂、高等学堂及师范学堂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建立起来。
材料二:穆罕默德·阿里执政以后,大力推行教育改革,在各地新建许多专科学校,如工程学校、炮兵学校、步兵学校、医学院、兽医学院和农学院等,用来培养专门人才。为了向这些学校输送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的学生,他还创办了世俗小学和中学。这些学校属陆军部管辖,实行免费教育,学生食宿在校,还能领取少量津贴和衣服。穆罕默德·阿里还聘请外国专家来埃及讲学和帮助管理学校,同时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阿里还开办了一所语言学校,培养埃及本国的翻译人员,把大批军事和科技书籍翻译成阿拉伯文和土耳其文。
请回答:
(1)依据材料概括两国教育改革的相同之处?
(2)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上述相同状况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