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五千年中华文明成就辉煌,但在一定的条件下,也会成为中国向前发展的包袱。先民修筑了万里长城,抵御了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但也限制了自己的视野和对外交往。先民开凿了大运河,沟通了中国南北,但这对于封建统治者来说,主要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满足了专制者游玩的需要。运河往来最多的是官吏们的游船和运送皇粮的漕船。中国拥有“四大发明”,这固然是中华民族的奇迹和骄傲,但是罗盘针可以导航亦可看风水;火药可以制造喜庆的鞭炮亦可制造杀人的武器。更为关键的似乎是文化的取向,中国有远航,郑和下西洋早在哥伦布诞生之前,但主要的目的不在于开辟国际贸易,对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提高生产力没有显而易见的深远的促进作用。
[材料二] 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古圣贤的道德、教诲、祖宗的制度的成法,是古代辉煌的象征,同时也是进取的阻力。立论,言必称三代;著文,开篇子日诗云;行事,祖宗成法不可更改。因循守旧,不思变革,是我们伟大民族的另一种“色彩”。
——以上材料均摘自《中西对比500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华文明的特征,并再举—个例子加以说明(不能引材料中的史实)
(2)材料中所提到的火药与罗盘针的发明对欧洲社会的进步、世界文明的发展有何作用?
(3)根据材料二分析说明四大发明没有起到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原因。
(4)科学技术在西欧和中国的不同作用说明了什么?
下列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
实验操作 |
实验目的 |
A |
室温下,测定等浓度的CH3COOH溶液和盐酸的pH |
比较两种酸的酸性强弱 |
B |
CH3CH2Br中加入NaOH溶液加热充分反应,取上层水溶液加入AgNO3溶液 |
检验CH3CH2Br中的溴原子 |
C |
向25ml沸水中滴加4—5滴饱和FeCl3溶液,加热至有红褐色沉淀产生 |
制备Fe(OH)3胶体 |
D |
在某溶液中先加入HNO3溶液,再加入Ba(NO3)2溶液 |
检验溶液中是否存在SO42- |
常温下,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A.0.1 mol·L-1 NaHSO4溶液:K+、Fe2+、NO3-、Cl- |
B.0.1 mol·L-1NaAlO2的溶液:K+、Na+、SO42-、CO32- |
C.无色溶液:Ba 2+、Na+、MnO4-、NO3- |
D.由水电离出的c(OH-)=1.0×10-12 mol·L-1的溶液:NH4+、HCO3-、Na+、Cl- |
四种短周期元素W、R、P、Q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W的一种核素没有中子,R、Q同主族,R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内层电子数的3倍,P元素与R元素形成的常见化合物中既含离子键又含非极性共价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沸点:W2R>W2Q | B.P与R形成化合物中,阴、阳离子个数比一定为1:2 |
C.原子半径:W<R<Q<P | D.Q元素形成的酸一定是强酸 |
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标准状况下,33.6LCO2中含有氧原子数为3NA |
B.1 mol OH-和1 mol -OH(羟基)所含质子数均为9NA |
C.常温下,100mL 0.1 mol·L-1醋酸钠溶液中含醋酸根的数目小于0.01NA |
D.50mL18.4 mol·L-1浓硫酸与足量铜加热反应,生成SO2分子数为0.46NA |
某有机物的结构简式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该物质的性质描述正确的是
A.不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
B.能发生缩聚反应 |
C.既能发生消去反应,也能发生取代反应 |
D.1 mol该物质最多可与5mol NaOH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