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五千年中华文明成就辉煌,但在一定的条件下,也会成为中国向前发展的包袱。先民修筑了万里长城,抵御了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但也限制了自己的视野和对外交往。先民开凿了大运河,沟通了中国南北,但这对于封建统治者来说,主要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满足了专制者游玩的需要。运河往来最多的是官吏们的游船和运送皇粮的漕船。中国拥有“四大发明”,这固然是中华民族的奇迹和骄傲,但是罗盘针可以导航亦可看风水;火药可以制造喜庆的鞭炮亦可制造杀人的武器。更为关键的似乎是文化的取向,中国有远航,郑和下西洋早在哥伦布诞生之前,但主要的目的不在于开辟国际贸易,对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提高生产力没有显而易见的深远的促进作用。
[材料二] 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古圣贤的道德、教诲、祖宗的制度的成法,是古代辉煌的象征,同时也是进取的阻力。立论,言必称三代;著文,开篇子日诗云;行事,祖宗成法不可更改。因循守旧,不思变革,是我们伟大民族的另一种“色彩”。
——以上材料均摘自《中西对比500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华文明的特征,并再举—个例子加以说明(不能引材料中的史实)
(2)材料中所提到的火药与罗盘针的发明对欧洲社会的进步、世界文明的发展有何作用?
(3)根据材料二分析说明四大发明没有起到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原因。
(4)科学技术在西欧和中国的不同作用说明了什么?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第三次科技革命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史料研习、理论指导、社会调查和问题讨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试运用这些方法分析近代以来中
(1)史料研习
美国华盛顿纪念塔有一块来自中国的石碑。碑文取自《瀛环志略》:"华盛顿,异人也。"起事勇于胜、广,割据雄于曹、刘、既已提三尺剑,开辑万里①,乃不僭位号,不传予孙,而剑为②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腰腰乎三代之馈意③,其治国常让善俗,不尚武功,亦迥与诸国异④,……米利坚和重国以为国,幅员万里,不设无恶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袭之规,公器付之公论 ⑤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
材料中划线的5部分,有2部分直接描述了美国政治制度。请写出序号:结合1787年美法谈谈美国政治制度是怎样"创古今未有之局"的?
(2)理论指导
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外国有过的,中国不能有,因为中国是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唯一的路是经过共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西方列强的入侵打破了中国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秩序,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了新探索。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表。


理论来源
基本主张
实践过程
结果
孙中山

三民主义,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建立中华民国,但未改变半殖民地封建社会的性质
毛泽东
马列主义

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取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

(3)社会调查
调查历史见证人,了解北京市民对50年代新社会的感受。请参照示例,任选一个题目说明调查理由。
答题示例
调查题目:1950-1952年农村土地改革
调查理由:了解当时农村废除封建剥削关系、农民获得土地的感受。
调查题目①:1953-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
调查题目②: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
调查题目:(写出序号)
调查理由:
(4)问题讨论
日本、西欧国家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普遍经历了一个经济高速增长期。对这一时期这些国家经济繁荣的原因,有不同的认识角度。请你任选一个角度结合事实加以概括。
角度l:经济因素
角度2:政治因素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东亚一些国家经济出现高速增长,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
材料一 1965年独立之初,新加坡政府采取了走“工业化道路”的发展路线。并提出“出口主导”战略,其经济发展由劳动密集型工业,逐步过渡到资本、技术密集型工业和高科技产业,进而发展到目前的信息产业。国家走向富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
材料二从l962年开始在不到40年之中,韩国取得了被誉为“汉江奇迹”的经济成就。韩国政府提出“出口第一主义”、“先工业化后农业现代化”的策略。至2002年韩国的国民总收入由2 3亿美元增加到4,770亿美元,人均国民收入由87美元增加到1 0,013美元。
新加坡、韩国的经济发展道路被学者称为东亚发展模式。依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加坡和韩国政府在经济腾飞中发挥的共同作用。

在近代历史上,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严重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举出晚清时期不平等条约的三类条款,分别说明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

不平等条约
影响

战争赔款
加重人民负担,造成中国财政状况恶化和发展资金流失
1


2


3


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华夏文化为基础,融汇各民族文化,不断丰富发展,生生不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礼记·王制》记述,春秋时期“中国(中原华夏)、戎夷,五方之民,皆有其性也,不可推移(改变)。……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而至东汉初年,据《续汉书·祭祀志》记载光武帝称其时已然“车同轨、书同文、人同伦”。
材料二会宁(今黑龙江阿城)乃国家兴王之地,自……迁都永安(今北京),女直(即女真)浸忘旧风……宴饮音乐,皆习汉风。
——《金史·世宗纪》
材料三 北方(指北方少数民族)奄有(统治)中夏,必行汉法,可以长久,故后魏(北魏)、辽、金历年(统治时间)最多。
——(元)许衡《鲁斋遗书》
(1)根据材料一,概括从春秋时期到东汉初中国文化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
(2)根据所学知识,概括汉唐时期少数民族在哪些方面丰富发展了中华文化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辽、金“行汉法’’的原因,并概述其内容?
(4)简述从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中得到的启示。

不同文明的发展、交融,描绘出绚丽多彩的人类文明演进史。
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原文明不断和周边少数民族地区文明相互交往、吸收和融合,从而凝聚成中华文明。
(1)列举唐朝时期,西藏地区接受中原文明成果的史实,并分析唐、吐蕃文明交融成功的原因。
西方工业文明是伴随着“血与火”的殖民扩张和商业贸易走向世界的。

(2)结合所学,概括19世纪西方文明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方面对亚洲近代历史发展的影响。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西方文明强势而来,国人逐渐意识到自己落后,并开始了对西方文明由被动到主动吸收的过程。在政治制度方面,更是经历曲折。
材料一 19世纪就九十年代,郑观应认为“故欲藉公法以维大局,必先设议院以固民心”,“自有议院,则昏爆之君务所施其虐,跋扈之臣无所擅其权,大小官司无所卸其责,草野之民无所积其怨”“苟欲安内攘外,……其必自设议院矣。”
材料二 1908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主要规定有“一、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二、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三、钦定颁行法律及发交议案之权。凡法律经议院议决,而未奉诏命批准颁布者,不能见诸施行。四、召集、开闭、停展及解散议院之权……”。
(3)指出上述材料对议院与君主关系的认识有何异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其相同认识形成的原因。
“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邓小平同志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年)
 (4)在20世纪50年代和1978年后,我国曾两次借鉴国外发展经济的模式结合所学,完成下表。

学习对象
学习内容
主要实践
自我完善
苏联
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提出综合平衡、稳步前进的经济方针
西方

通过国家宏观调控、企业自主经营,实现经济特续增长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