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面对日本侵略,蒋介石提出和取消“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均源于
A.“一二九运动”促进民族觉醒 |
B.日本发动和扩大对华侵略 |
C.“八一宣言”要求合作抗日 |
D.中共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 |
“对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工业社会表示怀疑,不屑于表面的客观真实,致力于探索离奇别致的形式技巧。”具有这一创作精神的作者是
A.雪莱 | B.毕加索 | C.贝多芬 | D.巴尔扎克 |
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如果让你来设计这场考试的场景,可能出现的是
A.背景音乐:反映粉碎“四人帮”的歌曲 |
B.外景:考场门口悬挂着“改革开放送春风”的横幅 |
C.内景:考场中张贴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标语 |
D.特写: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称:“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均不著于录;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这反映了
A.元代文学不为后世所重视 | B.厚古薄今的观念影响深刻 |
C.士大夫对市民文化的排斥 | D.八股取士抑制文学形式 |
1923年《晨报》公布了一次社会调查,其中两个问项的统计数据如下:“你欢迎资本主义吗?”欢迎者占27%,不欢迎者占73%;“你赞成社会主义么?”赞成者占76%,不赞成者占24%,这一数据反映出被调查人群的多数
A.欢迎国民革命军北伐 | B.主张选择资产阶级民主道路 |
C.渴望公正公平的社会制度 | D.赞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 |
迄今所知,在中国出版的书刊中,最早介绍马克思的是1899年上海广学会编译的《大同学》,其中称:“其以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由此可见
①新兴的中国工人阶级找到了自己的领袖②当时介绍到中国的马克思身份是“工人领袖”
③19世纪末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④当时的介绍者连马克思是哪国人都没搞清楚
A.①③ | B.②④ | C.①②③ | D.②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