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关于智者学派的说法正确的是
A.开始以 “自然界”为研究中心 | B.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 |
C.苏格拉底也是智者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 D.认为无知是罪恶的根源 |
明清时期,长江流域和南方各省的移民趋向,主要是从人口稠密的大河下游三角洲地区向大河中游和上游山地逐渐推进。促进移民具有这一趋向的主要原因是
A.外来农作物的传入和推广 |
B.人口的地区分布严重不均衡 |
C.政府对开发西南的有效推进 |
D.初步出现区域经济分工 |
《墨子·鲁问篇》记载:“鲁之南鄙人有吴虑者,冬陶夏耕,自比于舜。”这一史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确立 |
B.自耕农经济在当时已经出现 |
C.“礼崩乐坏”的现象向社会下层转移 |
D.生产关系的变革是自下而上的 |
有学者借用数据库方法,统计了两汉时期反映社会观念的一些关键词在汉代代表性文献中出现的次数,取前七位,按从多到少顺序排列:西汉是“道”“义”“礼”“平”“利”“法”“孝”,东汉是“道”“平”“礼”“法”“义”“孝” “信”。这一现象说明两汉社会()
A.礼法并用教化为重 |
B.道家思想成为社会主流信仰 |
C.以孝选官保证了政府的人才需求 |
D.公平观念导致功利思想消亡 |
《明史》记载,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成祖简翰林官直(值)文渊阁,参预机务”,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由此可见明朝内阁
A.在明太祖时期已正式设立 |
B.参与国是,地位逐步提高 |
C.凌驾于六部之上,正式统率六部 |
D.掌有决策权,日益威胁皇权 |
“贞观年间,在三省六部制中,政权中心是政府而不是皇帝个人,皇帝实际上成为政府的最高负责人。”对此评论理解正确的是
A.皇权专制得到加强 | B.政府拥有了最终政务决策权 |
C.皇权受到政府制约 | D.政府独立于皇权之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