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武帝本纪》记载:元封元年春,武帝登临嵩山,随从的吏卒们都听到了山中隐隐传来了三声高呼万岁的声音。所以“山呼”万岁后来就成为臣子朝见皇帝的定仪。“山呼”万岁实质是宣扬
A.皇权至上 | B.君权神授 |
C.天赋人权 | D.天人合一 |
东汉开国皇帝刘秀曾下诏:“自今以后,……务尽实核,选择英俊贤行廉洁平端于县邑,务授试以职,有非其人,临计过署,不变习官事,书疏不端正,不如诏书,有司奏罪名,并正举者。”此诏书意在
A.规范官员选拔考核制度 |
B.向地方征召有才德之人 |
C.通过考试选拔被推荐人 |
D.鼓励检举揭发买官卖官 |
刘邦因宠爱戚夫人而打算废太子,大臣叔孙通说:“秦以不早定扶苏,胡亥诈立,自使灭祀,此陛下亲见也。……陛下必欲废嫡而立少,臣愿先伏诛,以颈血污地。”这表明
A.皇帝权威遭到臣下严重挑战 |
B.秦朝灭亡在于不遵循宗法制 |
C.嫡长子继承制利于统治稳定 |
D.各派围绕太子展开利益争夺 |
史学家许倬云根据对春秋时期在政治上活动的516人和战国时期在政治上活动的713人所做的统计研究,发现后一个时期出身微贱的人的百分比两倍于前一个时期:春秋时期为26%,战国时期为55%。比例增加说明
A.更多儒家思想家得到重用 |
B.宗法分封制逐渐走向解体 |
C.世卿世禄制度被彻底打破 |
D.战国时普遍推行军功爵制 |
钱穆先生在其《中国文化导论》中说:“封建社会是各有封疆的,各各关闭在各自的格子里面……诸侯们各自涨破了他们的各自格子,……郡县的新国家,便逐渐形成,其姿态与性质,与旧的封建国家决然不同。到战国时,七国乃至九个大强国,几乎全是郡县的新国家了。”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分封的诸侯国是小国寡民 |
B.战国产生了中央集权国家 |
C.各国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 |
D.郡县出现适应了争霸需要 |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北山》)。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诸侯绝对服从周王 |
B.周王实际控制全国土地 |
C.周王权力高度集中 |
D.体现周王天下共主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