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我国邮电部发行纪念十月革命的邮票,名称为"伟大的苏联十月革命35周年纪念",全套4枚。其中第一枚图案为毛泽东访苏期间和斯大林在一起;第二枚图案为列宁在第二次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上讲话。此套邮票成为我国第一套错体票,其错误在于 ( )
| A. | 邮票的名称 | B. | 周年纪念的时间 |
| C. | 第一枚的图案 | D. | 第二枚的图案 |
下表是《新青年》在不同时段相关文章中“革命”一词出现的频度。其中1923—1926年的频度高于前两段时期,其原因是
| 起止时间 |
1915—1918 |
1919—1922 |
1923—1926 |
| 文章篇数 |
770 |
631 |
128 |
| “革命” |
0.78% |
2.45% |
25.14% |
A.毛泽东思想的广泛传播 B.十月革命的影响
C.国共合作出师北伐的推动 D.土地革命的开展
作为临时国会的参议院,自1912年1月28日在南京成立,中间经一次改选,至1913年4月8日在北京自行解散,在14个月的时间里,先后开会220次,议决230余案。这一系列会议
| A.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 B.是对议会政治的实践 |
| C.推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 D.核心议题是制定《临时约法》 |
南宋时徽州人均耕地15亩,元代降至4亩,明万历时2.2亩,清康熙时1.5亩。然而当地很多村落却在人均耕地面积大量减少的明清时期走向了鼎盛。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耕作方式改进,土地利用率提高 | B.商品经济发展,地域性商帮兴盛 |
| 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城镇经济繁荣 | D.经济重心南移,徽州村落得到开发 |
“天下之士群趋而奔向之。上意所向,风俗随之,人才高下、士风之醇漓,率由是出。”材料描述的制度是
| A.察举制 | B.九品中正制 | C.三省六部制 | D.科举制 |
下图为《战国采桑宴乐射猎攻战纹铜壶》的纹饰。从上至下,第一层是采桑和习射的场面,第二层是猎射和宴飨的场景,第三层是水战和攻城战的场面。这反映了当时
| A.战争频繁社会动荡 | B.青铜制造处于鼎盛时期 |
| C.人们开始养蚕缫丝织绸 | D.人们普遍过着采集渔猎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