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成长的过程中对于动物的审美,往往仅及皮毛。对蜘蛛的厌恶和对鱼的喜欢,实际都无多少道理——我相信对形体构造的美学标准,人类自有先入为主的理念深埋于心。
每个人都会自然过渡到不用童话或寓言的眼光去看待其他生物的时代。问题是即使已然长大,而我们对身边生灵的认识却并未增加多少。我们有足够理由相信自己就是地球的主人,因此可以毫无愧怍地自命为“灵长”而无须怀疑。
现在,大多数人或多或少地都知道了生物学是怎么一回事,但实际上很少人了解生物学已经获得了怎样的进展,当代生物学家正在着力于哪些问题。尤其在中国,更多的人还只是在电视上为镜头中的“动物世界”而孩子般的啧啧称奇,而并未更多地留心与我们自身息息相关的关于生物和生命本质的一些问题。如果只是问穿山甲与乌龟是谁的味道更鲜美,也许能够回答的人还比前者稍多。
说到这里,我才想起我们真正讨论的那个话题——纳塔莉·安吉儿的这本《野兽之美》。这是一本关于生物学的普及读本。(这样界定实际是幼稚可笑的。)因为事实上作者讲述的是分子生物学这个当代最前卫的科学话题。有趣的是,这样一个高深的主题完全隐蔽在作者最生动最文学的叙述中。我们读到的只是各种生物的趣味生活,它们怎样像人类一样求爱、竞争、打醋架和生儿育女,怎样自私小气或牺牲贡献。我们从前传说中恩爱贞节的一些飞禽,在实际生活中可能反而是一个性开放主义者。我们一直偏执相信其贪婪凶残的走兽,却很可能是一个勇于造福于后代的慈母良父。文学编织了太多谎言,只好由科学揭示真理。当然,如果仅限于澄清一些动物的事实,这并不足以使本书获得如此多的赞叹。作者实际上是在介绍当代最伟大的一些生物学发现和成果,这些发现和成果又是怎样在影响人类对自身生命进化的思考。也就是说,本书早已超越了生物学的范畴,它更多地还是在关注人类,在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细胞是怎样决定了人及一切动物的爱恨悲欢和生老病死。
诚如作者所言,“大自然讲述的每个故事都是令人心悸、美丽无比的。她是人类最有创意的魔术师,袖子里总能抖出另一个令人惊讶的东西来……”作者在娓娓述说中感到了创生之美,感到了“生命在基因和形态学尺度上的延续”“地球上所有生灵之间皆有着非常重要的兄弟亲情。”是的,我们——人,活在一个集体之中,这个集体彼此不能进入对方的思想,却不约而同地受制于相似的基因遗传,殊途同归地世代繁衍和走向死亡。在同一方蓝天下,鸟飞过、鱼游过、虫爬过、兽跑过、人走过,踪迹遍地,交叉纵横,却没有任何一个物种真正解开了自身行为和全部生命的密码。在这样的不朽竞赛中,人,开始显示出了他的高明,开始磨拭不同的钥匙以图打开那扇永恒的门锁。
这是一本完全有理由视作纯文学来拜读的作品,它讲述动物的奇异故事,也讲述人的故事。谈生物学、DNA,也谈哲学、人生。其叙述语言的优美精彩,文字透出的机智幽默,足以让太多的文学从业者汗颜。最为重要的是,生物学这样一种严肃尖端的学科,在其笔下成为触处生情的感伤回顾,使每一个读罢此书的人,都不能不重新审视自身的一切——我们存在的依据,流动在血液中的固有定式。
8.下列对《野兽之美》这本书的解说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这不是一本围绕生命现象讲述的科普作品。
B.这是一本既寓含科学知识又不失文学情趣的书。
C.这是一本可以帮助人类了解自然行为和解读生命密码的书。
D.这是一本旨在用大自然美丽无比的故事来揭露文学谎言的书。
9.对文中划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命的延续本质上是基因的延续和形态学尺度上的延续。
B.生活在大自然集体中的人类,虽然彼此不能进入对方的思想但均受到基因的制约。
C.地球上所有生灵之间都有着相似的兄弟亲情,人和动物是生而平等的。
D.大自然的一切生命均受制于DNA,均有着兴衰的悲欢和灭绝的宿命。
10.以下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从生物学的角度看,细胞是人及一切动物的爱恨悲欢和生老病死的决定因素。
B. 人之所以自命为灵长而毫无愧怍,可以对“动物世界”啧啧称奇,原因在于人们生物学知识及对生命本质认识的肤浅。
C. 《野兽之美》对当代最伟大的一些生物学发现和成果的介绍影响着人类对自身生命进化的思考。
D. 《野兽之美》对其他生灵的生活、性爱、繁殖乃至死亡的描述,将可能唤醒人类敬畏生命、平等相处的意识。
11.《野兽之美》曾获得了普利策奖。请根据文章说明获奖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文后各题
最单纯的生活必需品
毕淑敏
迪斯尼版的《森林王子》,描写一个人类婴孩巴克利,偶入大森林,被野狼阿力一家收养,在大熊巴鲁、黑豹巴希拉等动物的呵护与培养下,成为友善、勇敢、智慧、快乐的少年。故事描绘了一幅人与动物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和谐相处的图画。
大熊巴鲁教导人类的孩子巴克利如何在大自然中生活。这只载歌载舞的憨厚大熊,反复吟唱着一句话——“让我们,得到,最单纯的生活必需品……”
真是令人拍案叫绝的真理——最单纯的生活必需品——由一只熊告诉我们。
人想活着,就必然得有一些必不可少的物件陪伴左右。几年前,我见到一个乡下孩子和
一个城里孩子在做游戏。一张卡片,正面写着问题,背面写着答案。双方看着问题回答,对与不对,以卡片背面的答案为准。那题目是——生命存活的三大基本要素是什么?
城里孩子说,这还不简单吗?就是脂肪、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呗!
乡下孩子说,啥叫脂肪?不就是猪大油吗?人没有猪油那些荤腥吃,能活。蛋白质是啥?不就是鸡蛋吗?人吃不上鸡蛋也可以活的。碳水化合物是啥东西,俺不知道。俺只知道人要活着,最要紧的是要有水、火柴和粮食!
那张硬硬的精美卡片后面的答案,判定城里孩子的回答正确。但说心里话,我更认为乡下孩子的答案率真和智慧。
纵观人类的历史,我们的生活必需品的名录是越来越长了。一千年前,假如我们外出,真如那个乡下孩子所讲,只需带上水和干粮,再携一把火镰。现在呢,要带的恐怕就不仅仅是旅游鞋休闲装、驱蚊油防晒霜……
这应该算是进步吧?只是大自然不堪重负了。养育一个现代人的物资,足够当初养活一百个一千个原始人。
大熊的箴言里,还有一个含义——单纯。单纯是一种很真实很透明的东西,我们已经在进化中将它玷污。比如水吧,人体的细胞所需要的,是纯净的自然之水,而绝不是啤酒、可口可乐和掺了色素的某种浑浊液体。人们先是把水弄脏,然后再把脏水过滤。当人们饮着这种再生的清水时,沾沾自喜,以为是文明和进步,其实比古代人的饮水质量,还差着档次。
再如空气,人的肺所需要的,是凛冽的清新的山谷森林之风,而绝不是被汽车吞吐了千百次的工业废气。人们聚集在城市里,在空气中混淆进数不清的杂质,然后摇摇头说,这样的地方,太不利于健康了。于是就开着汽车,满世界找青山绿水的地方,心安理得地住下来,把新的污染带给那里。
人们本来应该简洁明确地表白自己的内心,这样会避免多少误会,增进多少了解,节约多少人生啊!但是,不。有的人就习惯于虚伪客套声东击西云山雾沼,并称这些技术技巧为礼仪和外交,让世界变得遮遮盖盖诡谲莫测。于是无数人在这面难以超越的黑斗篷前终生猜谜,并因此形成窥探的癖好。
也许我们可以对自己精神和物质生活中所需要的庞大分子分母,来一个约分。本着单纯和必需的原则,把太繁多的精简,把太复杂的摒弃。必需的东西越少,我们的脚步就越轻捷。佛家有一句话,叫“无挂碍物者无恐怖”,不妨借用来,少需要物者少烦恼。因为必需少,所以受限轻,人就获得了更快的行走,更高的飞翔。
单纯这件事,说起来简单,做起来不容易。因为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杂质,无时无刻不在腐蚀单纯。人们往往以为单纯只是在于童贞,如果你在晚年还保有单纯,如果不是太傻,就是天赐的一种好运气,保佑你未曾遭遇污浊侵袭,所以依旧清澈。其实,最有力量的单纯,是历练过复杂之后的九九归一,以不变应万变,自身有过滤化解和中和澄清的功能。任你血雨腥风,我自静若处子。心永远清清的,呼吸永远是轻轻的......文章在开头介绍了《森林王子》,这样写有哪些作用?
“真是令人拍案叫绝的真理———最单纯的生活必需品———由一只熊告诉我们”一句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文章是如何围绕题目说开去的?请简要分析。
作者认为最单纯的生活必需品是什么?你认为怎样才能获得?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文后各题
岁月河流上的码头
彭程
一年的日子,是一条长长的河流,缓缓地.静静地淌。季节,便是河流上不同的河段。自春到夏,经秋涉冬,次第流淌。水上风光,四时各异。春天活泼骀荡,夏天喧嚣匆遽,秋天静谧澄澈,冬天白山黑水。
对于这一片古老的华夏土地,岁月借助一系列独特的民俗节日,呈现出自己的风貌。这样的日子,镶嵌在一年三百六十多天里,使得原本混沌迷离难以辨识的一片,显现出区域和轮廓,产生了节奏和韵律。日子不再是物理意义上单调.枯燥的数字,而变得生动.温暖,充满了情感和韵致。中国人三大节日:春节.端午和中秋,我们已经耳熟能详。其他节日,一样有丰厚的内涵。
正月的背影刚刚遁去,煮元宵的香甜糯软尚在回味之中,便走近了又一个节日:二月二。“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这个时节,阳气萌发,气温升高,降雨增多,土地变得润泽松软,适宜播种。对于一个有着悠久农耕文明传统的国度,这个日子无疑是重要的。“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许多地方都把这一天当作龙的生日加以祭祀,期盼雨水丰沛。
蒲苇繁茂.草木飘香时,我们知道,已接近了被称为七夕节.又名乞巧节或女儿节的日子。牛郎织女的传说,将农历七月七这天,装扮得温柔旖旎。这个晚上,未嫁的女儿家,要向织女乞求赐以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以及美满的姻缘。依稀记得童年的夏夜,在姑姑家院子的丝瓜架下,表姐和邻居的姐妹们指点着,高远晴朗的天穹上,横亘南北的白茫茫的银河两岸,哪是牵牛星,哪是织女星,一串轻轻的笑声。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吟诵着王维的诗句,菊花的清香在幻觉中徐徐飘拂过来,九九重阳节来临了。遥想故土山水佳胜之地,定是亲朋团聚,言笑晏晏,唯独自己天涯羁旅,孑然一身,能不黯然?亲情惘惘,系念依依。
继续泛舟漂流,渐渐木叶脱尽,霜雪时作,江天寥廓。然而尽管风景萧索,空气里却悄悄酝酿着一种欢欣,传递出一种暖意。腊八节,古代庆祝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驱逐瘟疫的祭祀仪式,在农历十二月初八这一天,欢快登场。腊八粥用多种粮食和果实熬制而成,鲜明生动地寓意了丰收。
清明节.中元节.冬至节……古老的民俗节日,它们的起源,都和土地.和农耕时代的生活.和先民朴素的梦想有关。在形成和流传的过程中,又渐次衍生出更为丰富的内容,仿佛村口一棵百年的榕树,向四周伸展出众多气根和分枝,独木成材,遮蔽了周遭街巷。这燕有节日,内涵丰富,意味深长,在计量时间的功能之外,还负载了灵魂的喜悦和哀伤,蒙披了一层温润柔和的光辉,仿佛月光笼罩下的一切。四季递嬗,岁月轮回,它们在时间的缓缓流动中闪现,使大地上飘荡着渺远的诗意。
这样的日子的反复叠加,参与了一个种族.一种文化的构建。当它们千百年来,被这块土地上的一代代子民们,经由文字的或口头的方式代代传递,逐渐累积成为一种公共记忆时,便也是在铸造某种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的基因,使人产生集体的身份认同和共同的历史归属感。这是一种不露声色的渗透,润物无声,在我们懵懂无知的童年,已经潜移默化地进入血脉,左右了我们的思维行动的方式和路径。真希望在习俗.风尚都日趋统一化和标准化的今天,每一片土地,每一个族群,都能够保持自己的某种特性,某种区别性的特征。
罗密欧手持玫瑰,在朱丽叶的窗下,用歌声呼唤心上人,固然深情款款;而张生.崔莺莺的绣帕题诗,暗诉倾慕,不也有着一份入骨的缠绵?正是这样独特的地方,让我们确立了自身存在的真实感。即使远离家国,置身于不同肤色.语言的人群中,在某个特定的日子,对于赛龙舟.包粽子.饮雄黄酒的共同记忆和理解,都会让我们相视一笑,莫逆于心。
上元节.寒食节.灶神节……泛舟在时光的河流上,每走过一段距离,船都要停靠一个景色别致的码头,加入一次风格独特的庆典。让旅人暂时憩息,心中贮满诗意的沉醉,对于天空和大地.山河和岁月.生活和命运,生发出种种感悟。船在水面上轻轻摇荡,人因此而感到从容.安适,感到一种和这条河流.这片土地的牢固的维系……
(选自《散文选刊》2007年第2期,有删节)根据文意,说说华夏民俗节日承载了怎样“丰厚的内涵”。
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1)日子不再是物理意义上单调.枯燥的数字,而变得生动.温暖,充满了情感和韵致。
(2)牛郎织女的传说,将农历七月七这天,装扮得温柔旖旎。
(3)这样的日子的反复叠加,参与了一个种族.一种文化的构建。本文对岁月河流的描绘纵贯于全文,请先简要分析这样描绘的好处,然后再谈谈你对标题中“码头”一词的理解。
文章末尾借用罗密欧朱丽叶和张生崔莺莺的故事,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文后各题
泥土的声音
樵夫
(1)我又听到了泥土的声音。
(2)匍匐在绿草茸茸的田埂上,我喃喃着,我甚至用手紧紧地攥起一把水涔涔的黝亮黝亮的泥土,我凝视着,几乎是贪婪般地嗅着那久违了的气息,我分明听到了泥土细腻而真实的呢喃声。我合掌,侧耳良久,然后我张开掌,泥土又顺着手心落下,那一捧泥土又漫开去。一阵令人心悸般的惬意透过手心浸入心脾。人,似乎无端地就舒坦起来。
(3)我抬头仰望着碧蓝的天空,此时,天空一尘不染。而遥远处山峦逶逶迤迤,像一幅写意画,线条像被水墨泼着,渗浸无痕。眼前是一眼望不见尽头的橙绿,近处的稻穗已是摇摇曳曳。满眼的青和橙绿,这是多年已没有过的哦,我的心兀然就颤栗起来。然后,头又俯下去,我几乎是贴在茸茸的草地上,我被无边无垠的橙绿湮没了。我又听到泥土细细的声音,那声音轻轻的,那么幽悠,那样静穆,那般叫人无法言说,只有用心匍匐在土地上才能听到。
(4)稻穗抽出来了,趋于成熟。我坐起来,我看着西天边那轮爽朗的落日。我抚摸着已有些蕊花的稻穗和叶子,我摇了一下,便搅动了一团幽香,青青的,泛泛的。我狂躁不安的心此时完全安顿下来,久居都市被尘嚣侵扰的心灵,陡地就回归到宁静中,虚空的心被眼前的景象充盈着。
(5)在一轮落日的霞光里两个大叔扛着锄头走过来,他们在不远处停下。我听到他们的对话,他们说,要晒田了,稻要熟了。他们用锄头就给田埂开了一个缺口。我听见他们用脚还在泥土上跺了跺。他们的裤管高高卷起来,然后拄着锄头在絮说着,他们的对话简洁,交谈中有爽朗的和憨厚的笑,我虽然没有听见他们说什么,但我明白他们的交谈绝对与名利、权力无关,我晓得他们多半说着他们眼前的庄稼。
(6)这是我儿时曾有的记忆。这幅景象越发让我感动,我眼里几乎噙着泪水,这记忆使我于艰难苦涩时嚼之如饴。我似乎看到泥土被犁头一浪一浪翻开,跳跃着令人心颤的黑亮黑亮的光泽。牛,是弓着背的;犁也是弓着的;庄稼人也是弓着的。我明白,庄稼人只有当他们的脚踩在泥土上时才会弯下他们的腰。他们不仅仅是对土地接触,而是在亲近生命。父亲就对我说,种庄稼的,只有双脚踩在泥土里,心才会踏实。我想,他们才是伟大的哲学家。苦么?苦;累么?累。但父亲即使在两腿粘满泥土时,只要枕着田埂,他就能心安地睡起来。父亲说是泥土给了他生命。
(7)太阳快西沉了,大叔又用脚在泥土上跺了跺,然后扛着锄头走了。此时,夕阳的余辉与天与地合起来。我再次匍匐在土地上,我又听到泥土细腻中夹杂着的哔剥声,那是泥土在发酵,那是庄稼在抽节,那声音让人心颤,它让人虚空的心充盈起来。
(8)人,狂躁不安时抑或怨忧难解时,你去亲近土地,聆听泥土的声音吧。那声音像天籁之音,它使人宁静使你的心空一尘不染。我又一次趴在田埂上,双手捧着一掬泥土,然后,张开掌,泥土顺手心落下,又浸洇开去。我又听到泥土的呢喃声。文章标题为“泥土的声音”,而开头、结尾和文中义多次出现“泥土的声音”。请简要概括“泥土的声音”在文中的作用。
作者为什么说“他们才是伟大的哲学家”?
根据文章内容,请解释“虚空的心”和“充盈”在文中的含义。
作者在第l、3、7段中都写了“匍匐”在土地上这样一个姿态,结合上下文,请分别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写有用意。作者借“泥土的声音”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文后各题
花的九重塔
唐敏
十年前,我曾经在公路测量队里干活,到过深深的群山之中。
然而,我却不喜欢公路。每到一地所感受到的山川原始的美,带有神秘不可探测的深度。一旦修了公路,整座山被割得支离破碎,所谓茫茫林海也不能“莽莽无边”了。本来有深度的景观,都变得浅薄零乱,宛如破镜,这是因为测量时所接触的山岭,就是山民也不会去的。在深深贴近荒野的山中,心情与别人完全不同。
测量的时候,无法步入山中。雇民工在前面劈开满山苦竹、杂木和草藤,身体完全沉浸在深草中。被刀砍过的地方,草木流着汁液,发出强烈的辛涩味,混合着生土的腥气。
中午就在这样的山坡上吃干粮。太阳逼出满山又潮又热的气体。谁也不说话,蹲在深深的草丛里,如同野兽一样,谁也看不见谁。与其说是在享受深山的静寂,不如说是陷入了迷迷茫茫的梦游状态。山的形状以一种流水般悄然的滑动,展现出凄凉的无边的波浪。
有一天,向导带我们走进一个终年狂风不息的峡口。从高处望下去,峡谷像大地的巨嘴,万丈瀑布落下去,发出空洞的呼号。接着,踏上了几乎荒废的栈道。这是在峡谷半腰的陡壁上凿出来的栈道。天气阴沉。快要过清明节了,可还像冬天那么寒冷。背着仪器和背包,越发觉得栈道狭窄。身子尽量贴着长着青苔和滴水的石壁。有时,树根像瀑布一样泻下来,落到栈道下的草皮里。从阴暗的树根下穿过去,活生生的根湿漉漉的。栈道上盖满腐烂的落叶,泡在多日的雨水里,踏上去叽咕叽咕地响。屏气吞声地一步接一步,仿佛走在鲸鱼的唇沿,那大嘴里喷出雾气要一把人吸下去。有时还要从几根树枝搭成的“桥”上,摇摇晃晃、两面悬空地走过去。
阴雾综绕的峡谷,一口气伸延了十几里长。
正走得沉闷不堪时,姑娘和小伙子们大声叫起来:“看,这是什么花啊!”
哦,这真是奇异的巨大的植物啊!
在直上直下的悬崖半腰,长着几株向外翻的小树。它们的根上积了一片泥土,形成一个厚厚的小土坎。乌黑的泥土上没有杂草,七片巨大的叶子贴在泥地上,形成圆圈,圆心中抽出胳膊般茁壮的、两丈高的绿茎。每隔一段,就有七片叶子围绕,一层层围绕着,上面的叶子很小,顶上开着一盘耀眼夺目的红花。
向导说,这和采药人往常采到的仅一尺多高的相比,真是巨塔一般。数了数,它已有八重叶子,第九重的七片叶子正在鲜红的花盘下伸展出来。
“把它挖出来,值好多钱呢!”
大家商量着要放下绳索,挖出根茎换了钱买酒喝。
向导温和地说。“这样的宝物,长在我们山里,是大家的福气。我们要换钱过日子,山里有木材、药材。这好比是山的眼睛,怎么能去乱碰呢?要是不明道理胡来,这栈道谁还敢走?”
于是,大家静默下来,望着九重塔般的七叶一枝花,心中恐惧而敬畏。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独茎的花枝都奇异地高伸着。它在风中微微摇晃,使我着魔般地迷恋它。为了看到它,我领了一份苦差事。每天在峡谷两端的分队之间来回交换图纸和数据。我不走石板铺的“官道”,而在连山民们也极少知道的这条栈道上来回钻。从来路和去路上看七叶一枝花,每天每次的心情和感觉都不会一样……
几天后,经历了一场奇特的大暴雨。
那是午饭后不久,天色由阴转黑,黑得象夜幕降临。从门口望去,满天的乌云挟着大风压下来。那是真正的乌云啊!雷声贴着屋顶滚动,巨大的电火球发出暗红的亮光,在乌云和泥地的一点空隙中放肆地滚动、爆炸。
那是悲哀的苍天整个坍在大地上。我第一次如此之近地看着苍天躺在地上,迸出忍无可忍的嚎叫,弹丸大的丽珠铺天盖地砸下来。瓦片发出牙齿碎裂的痛苦声,满屋子尘埃飞扬。大地卷起寒冷的厉风,捶打着绝望的天。乌云渐渐变成土黄色。雨像夹云带泥的洪水,把天地连成泥浆黄汤,恐怖而肮脏的黄色吞没了一切。
我心中念念不忘的是那株七叶一枝花。我内心异常焦急,象关心自己的恋人一样关心它。
大雨终于停了。我不顾劝阻,贸然上路。
被暴雨摧残过的山,是多么可怕啊!草木泥沙向山下倾泻。云雾低低压着山顶,从峡口扑来的狂风鞭答着我的神经。残余的雷声在峡谷里滚荡,像野牛般吼叫。到处是溃散的滔滔流水声。栈道变得面目全非,倒塌的树木,崩塌的泥石,一片触目惊心的混乱和危险,真像一幅大屠杀后可怕的画面,深褐的积水像腐臭的血液灌满了栈道。
我不知是怎么走过栈道的,好久才发现牙齿在打抖。我在那儿来回地乱找,花的九重塔没有了,连同它一起生长的几棵树也没有了。起初,我感到麻木、迟钝、筋疲力尽。但脑子却清醒地活动着。第一次感到不可思议的是:这么多天,怎么能忍受这险恶、阴森的栈道呢?一天走上两次,全然没有想到自身的安危,是为了梦一般的花的九重塔?
往前走,我突然感到无形的闪光,四顾茫然。我又走了几步。啊!多么奇怪,花的九重塔就在我的脚下!它仍然开放着鲜红夺目的花,摇晃着独茎的身子。
这九重塔庄重地突立在峭壁间,每片叶子上布满雨珠,巨塔闪耀着高贵的浅灰的光芒。红的花盘在一片破败的山景中显得耀眼夺目。
我这才想起,在栈道上走了这么多天,竟然没有遇到过一个人。充塞耳目的只是山石草木的形态和声音。表面上看起来,是在寻找“幸福”之所依的物体,事实上是为了享受完全与世隔绝的庄严的力量。
有清脆的鸟鸣响起,在山谷里变得辽阔、幽丽。暴雨之后,整个山野有生命的物体似乎都站了起来,以反抗暴虐的愤怒而欣欣向荣!
就在这时,在花的九重塔前,我体会到身心消溶、忘却存在的心境。从暴风雨和腐朽的栈道,看到了大地重放光明的启示。从全文内容看,“七叶一枝花”具有哪些特点?请分点简要概括。
结合全文,回答下面问题。
(1)文章开头4段文字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作用是什么?
(2)文章第16段作者说自己“着魔般的迷恋”七叶一枝花,文中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文中集中笔墨描写了雷电风雨肆掠大地的情景和暴雨摧残后的山林景象,说说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文章末尾,作者说“从暴风雨和腐朽的栈道,看到了大地重放光明的启示”,请结合文意,谈谈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至少写出两点。4分)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文后各题
早春消息
赵丽宏
早春时节,虽然乍暖还冷,但冬天的严寒已经过去,大自然不慌不忙将春意一点一点透
露出来,出其不意地给人惊喜。古人描绘春意的诗句,今天读为还会让人产生共鸣,会让人
情不自禁会心而笑。现代文明的发展,无法改变大自然的规律,我们感受到的春天号象,还
是来自天地万物。那些美妙咏春古诗,也因此而常读常新,生生不息。
暖风徐来,冰雪消融,春意在大地上悄悄蔓延。春意最早在什么地方露头?苏东坡有名
句:“春江水暖鸭先知”,在河里游泳戏水的鸭子最先感知到温暖的春意。这其实是诗人的想
象,苏东坡诗中没有具体描绘鸭子们如何感知春意,但就这么巧妙一点,已经可以让人联想
春意如何不动声色地悄然而至。鸭子们在水中欢腾的模样,读者可以自己去想象,那一片被
欢快的脚掌和翅膀搅动的春水,正带着春天的暖意,缓缓而来。苏东坡写早春景象,在他的
词中也有佳句:“东风有信无人见,露微意,柳际花边”,这几句诗中,东风是早春信使,吹
得柳绿花发。鸭戏春水,表现的是瞬问景象,而东风播春,却是一段较长的时空。
在我的记忆中,古人描绘大自然最初春意的佳句,可以举出很多。李白的〈宫中行乐词》中,有两句诗写得传神:“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寒冬的冰雪在梅花的幽香中消融,柳条在和煦的春风中爆出了金黄嫩绿,这也是最早的春消息。同样的意境,在李白的诗中可以找到不少,如《早春寄王汉阳》中:“闻道春还未相识,走傍寒梅访消息”,《落日忆山中》
中:“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杜甫的《腊日》中,也有两句妙诗,和李白的诗意异曲同工:“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这样的早春诗意,李清照也感受到了:“暖日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从柳和梅在暖风中的变化中感觉“春心动”,是李清
的创造。宋人张耒的《春日》中有两句写得很生动:“残雪暗随冰笋滴,新春偷向柳梢归。”
在冰棱滴水融化中,看到冬天已悄悄过去;从柳梢的新绿中,发现春天已偷偷归来。同样的
意境,也可以在宋人张枝《立春偶成》中看到:“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春
到人间草木知”和“春江水暖鸭先知”,属于相类的思路,“草木知”,也可以引动读者的丰
富联想,春风中,草木复苏,大地泛出新绿。韩愈咏春,曾写道:“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
红紫斗芳菲”,也是草树知春,不过却已经春深似海了。他这首诗题为《晚春》,所以会有万
紫千红的景象。
韩愈的《春雪》,写的也是早春景色,却与众不同:“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二月初,正是春之头,在刚刚解冻的田野里看到草芽,
心生惊喜。对盼春心切的人来说,这一丝春色初露,实在不过瘾。于是诗人笔锋一转,请来
了白雪,这当然是春雪,是冬天的尾巴。雪花在已经萌动春芽的草木间飞舞,仿佛是在向诗
人预示春花烂漫的盛景。
多年前我曾以(《早春》为题写过一组短诗,每首六行,写这些诗时,眼前漾动着大自然的春意,心里也出现古人的诗句。其中有《芦芽》,描绘的是我当年下乡“插队落户”时的感受,每年初春,看到河边芦苇发芽,总是心生喜悦和希冀:
出土便是宣判冬天的末日,
尽管寒风仍在江边呼啸横行。
纤细的幼芽竟能冲破冻土,
地下搏动着何等强韧的春心。
不要再为自己的柔弱哀叹,
且看这遍野迎风而长的生命。
(摘自《人民日报》2009年3月7日第14版。有删节)“古人描绘春意的诗句,今天读来还会让人产生共鸣,会让人情不自禁会心而笑。”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作者说“韩愈的《春雪》,写的也是早春景色,却与众不同”,“与众不同”主要体现住哪些方面?
文中的‘‘春意”包含了哪些方面的内容?请作简要概括。
请说说《芦芽》一诗在全文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