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梅花香自苦寒来——记画家荣宏君
王海珍
站在北京2011年岁末的街头,荣宏君自己大概已经想不起初来的心情了。有兴奋,也有茫然吧!和大多数北漂一样,有一个胸怀远大的抱负,有深浅莫测的前程,还有一颗跃跃欲试、欲与天公试比高的峥嵘之心……
现在心情渐渐平静安和。步履渐渐放慢,稳定。长期在传统文化、词章翰墨的浸润下,古意隐隐散发。那个从鲁西南偏僻农村走出来的懵懂无措的年轻人,已经在这个车水马龙的繁华城市稳稳地走出了一条路——那个自十岁起便拿起笔在土墙上胡抹乱涂的小孩,已经将他的梅花画送进了人民大会堂,赠送给了多名国外友人。
荣宏君,你现在是名人了呢,这句话,在家乡人的酒桌上常被提起,并成为祝酒的下酒菜,当事人却只是憨憨地笑,诚恳之极。山东鲁人的厚道、耿直,一直未曾有变。
这么多年,一个人,无亲无故,无组织无单位,游离在体制外,以笔墨为生。靠一双手、一只笔、一砚墨,单枪匹马,一路走来,也真是不易。
现在回望仿佛显得太早。“经历的有些事,到了我七八十岁时再细细咂摸吧!”荣宏君在傍晚的灯光下微笑。他早已学会了不抱怨。
外面,寒星泛起,黑夜的幕布拉开,回忆漫溢上来——他经历过的苦涩,因有现在的甘味,便也不再都是苦。
梅花香自苦寒来——是很多攀越人生高峰,览人生胜景之人的感慨,也更像是他的人生写照——他画梅,一株又一株,傲雪的梅,凌寒的梅,孤倔的梅,画里有他的人生,真实贴切。他的成长是一部曲折的励志剧,是实实在在的真人演绎,无人可以代替。幼年,父丧家贫,高中毕业,北上求学,长子之责,看到家中重负,不得不辍学养家。对外说起,一句轻描淡写带过,自己的生活,却是一日日苦捱过来。
在画作没有市场之前,为谋生,他摆过书摊,开过饭馆,但他却学不来生意人的精明。骨子里面是文化人,即便是摆书摊,也要自己喜欢的书才行,没人光顾时,看书,有人来时,还是看书,天生读书人。生意自然是失败。
“陈年旧事了,不提也罢。”他摆摆手。
想过离京,回家守着几亩薄田,却心有不甘。内心深处对书香的渴望,如波浪在胸中翻涌。再穷,也要读书。拿起儿时练书法的毛笔,朝书香迈去。
幼年练习书法的底子与爱好绘画的基因结合起来,铺陈了最初的书画道路。一上手,花鸟虫鱼,都画,后来遇到国画大师关山月,一语点醒梦中人:你的绘画根基很好,每个都想画好,不容易,不如专攻一项。醍醐灌顶,他想起幼时土墙的梅,想起失学时院子里独放的腊梅——画梅。
他骨子里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梅,中国人眼中的“四君子”之首。梅花有林逋《山园小梅》中的婉约、凄美,又有毛泽东《卜算子·咏梅》的傲雪、凌寒、不畏严冬的奇志。路渐渐清晰起来。
现在,荣宏君的梅已经作为国礼走出了国门。2008年10月,中国青年代表团出访德国时,他的大幅作品《梅》在德国总统府当着数百名中德青年代表的面,被赠送给德国总统默克尔。默克尔与梅花两看相悦的微笑瞬间被镜头捕捉。回国后,有友人替他惋惜:荣宏君,怎么没与默克尔合一张影呢?机会难得啊!他只是眉眼舒展地笑
尽管我不是体制内的人,但是因为找到了青联这个组织,也算是享受到了组织的关怀,能让我的画作走出国门。”荣宏君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
他未有言及的是,文化人无体制、无单位的苦。比如,办护照,办签证,他要回山东老家,到处去开证明——这是显性的。隐藏在这背后的,是无保障的以后,以及有些只对体制内人开放的机会——还好,他心胸豁达:“如果曹雪芹在体制内,他也写不出传世巨著《红楼梦》。”有自嘲,更是激励。“无体制藩篱的一个好处是艺术创造更自由。”没有体制的保险箱,那就自己去建造,内心有紧迫感,更能诱发创造力。
“愈来愈觉得,绘画是小技,修为才是大道。”荣宏君感慨,研读史书是修为,做人是修为,胸怀是修为,而这一切,都会反馈到绘画中,绘画是内心的展现,胸中沟壑,气韵流动,一切都在画中。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传记题目“梅花香自苦寒来”概括了本文的主要内容,“梅花香”既是指荣宏君主要画梅,也指荣宏君获得成功。
B.荣宏君“心情渐渐平静,安和”的原因是,现在他的画作有了市场,已经摆脱了幼年家贫、生意失败的困顿处境。
C.荣宏君下定决心画梅的原因,除国画大师关山月的指导外,还有“他想起幼时土墙的梅,想起失学时院子里独放的腊梅”。
D.画线句子是荣宏君的原话,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画家荣宏君既在体制之外,亦在体制之中,并从体制中获得了好处。

E.“绘画是小技,修为才是大道”,一切的修为,都会反馈到绘画中。画家之画能反映出画家的人品胸怀、学识修养。
(2)“梅花香自苦寒来”,荣宏君经历的“苦寒”有哪些?请简要概括并说明。
(3)文中有三处加点文字,都写到荣宏君的“笑”,请简要分析“笑”的含义。
(4)请概括荣宏君成功的原因有哪些,并就其中一点结合文本、联系现实谈谈对你的启示。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实用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
古渡
朱以撒
①这个古渡,已经不知道有多少年头了。在我曾经过往的日子里,它总是充满生机和喧哗,如同古渡的流水一样。
②那些日子,这条河上没有一座桥,靠一只木船来回渡河,终年无绝。古渡脚下的卵石,总是被那些肩头沉沉负重的农家人的草鞋磨得光亮。当船还未过来时,他们就坐在卵石上,抽着旱烟,聊着桑麻,或者说些七荤八素的话题,激起阵阵笑声。古渡是这些劳作者短暂的栖泊处,在这里他们可以坦然地放下重负,等待着对岸木船犁开涟漪,桨声缓缓而来。撑船的壮实汉子无疑是最有人缘的,候船的人远远叫着他的小名,催他撑得快些。尤其是赶墟那天,大姑娘小媳妇多,满满地坐上一船,红红绿绿,总会让他心绪舒畅,撑得又快又稳,赢得阵阵惊叹和好评。这个时候,会让人感到生活的平和和灿烂,所有的劳累和苦涩,都似流水一般远去了。可是,有几次洪峰下来的时候,浊浪滚滚漫过堤坝,河面上飘浮着枯枝败叶,打着旋儿推搡向前,这时的古渡和渡船就难免出现惊险、慌乱的情景,尤其是暮归时分。
③古渡苍老,河水悠悠,连同这纯朴的生活悄悄流逝。
④后来我离开了这里,由这条脱去油漆露出本色的木船送我到下游的一个渡口,不远处有一条公路,每日有车经过。
⑤许多年以后途经这里,古渡犹在,人迹杳无,往日那些声响都已沉入岁月深处。肆无忌惮的葛藤遮盖了光滑的卵石,离这不远有一座彩虹般的水泥桥飞架。涨水时节,反倒有不少闲人站在桥上,看着洪波涌起惊涛拍岸。那指指点点的从容神情,全然是欣赏的样子。最后的一只渡船,静静地泊在那里,船底已浸满了水,有一只长嘴巴的翠乌立在船头,纹丝不动。一切都表明,一茬一茬的船工,结束了撑船岁月,已渐渐老去。
⑥那一页的生活,已被翻了过去。
⑦有多少像这样的生活场景留存在我们的记忆仓库里。一旦遇到时机,一抹颜色、一缕气味,都会使这些久远的记忆鲜明而又生动的。古渡对于宽敞平坦的长桥来说,出了新旧之别和材料迥异以外,承载了不同的生存观念,生活理想。生活在日日向前,是以告别过去的方式、情调、趣味作为标志的。有许多过去极为普通的日用品,已经成为民俗博物馆的藏品。人们要使怀旧有个引子,只好到这些地方去。可是,对于没有以往那些生活经历的人而言,这些东西并没有什么精神价值,只是物质属性,看也罢,不看也罢,没有什么两样。有人曾说过,常常想起过去就意味着心态老了,不过,要感到有味的还真不能脱高怀旧呢!
⑧过去的一切在我的心目中是很带有朴素韵味的。时代的进展,使我们所见到的都变得比以前漂亮和精细。残垣断壁的古宅换成了高楼大厦,长衫对襟也剪裁成了时髦短装,再如家居用具,葫芦瓢、蓑衣、木桶,无不换成了铝合金或塑料制品。变化最多的当属人的形相、人的神情。前不久我特地坐下来,再看了一遍黑白影片《鸡毛信》。我并不注重海娃送信的艰辛过程,而是沉浸在那土得掉渣的陕北背景里——那满是沟壑的黄土高坡、愣头愣脑的群羊,还有黑不溜秋的老棉袄。那时节,人的举止表情,都是那么的朴素实在,拙得有味,土得深厚。这些情景,总是让人想起真实无华的泥土,没有一丁点儿文饰。后来,我又看了几部重拍片,黑白换成了彩色,演员队伍也换了另一拨,主要角色漂亮多了,动作也表演似的,眉宇间巧多于拙,那种能表现苦难、风霜的背景如风飘散。在我看来,拍出一些没有时代特征的片子来,让人眼睛看着,情感却无从附着。
⑨向前的生活,必定以向前的状态展开,使人面向电脑,面向新奇繁杂的信息。可是,闲散下来,还是会感到传统的人格心理在变与不变、新与旧之间,有回味不变和陈旧的成分。那历史的神髓、底蕴亦如天地苍冥中来去的飞鸿,究竟难以付之提挈和把捉了,只是常常泛起,成为一种最亲近和深沉的感怀。即便是很寻常的乡间古渡,也概莫能外。
根据文章第二段内容,概括农家人生活的特点。(不超过10字)
赏析第⑤段段中的画线句。
第③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本文标题是“古渡”,可第⑧段却有较多关于影片《鸡毛信》的描写,作者为何这样写?
本文借“古渡”和“水泥桥”表达了怎样的思考?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你对作者观点的思考。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阳关雪
余秋雨
(1)中国古代,一为文人,便无足观。文官之显赫,在官场而不在文,他们作为文人的一面,在官场也是无足观的。但是事情又很怪异,当峨冠博带早已零落成泥之后,一杆竹管笔偶尔涂划的诗文,竟能镌刻山河,雕镂人心。
(2)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他们褪色的青衫里,究竟藏着什么法术呢?
(3)今天,我冲着王维的那首《渭城曲》,去寻阳关了。出发前曾在下榻的县城向老者打听,回答是:“路又远,也没什么好看的,倒是有一些文人辛辛苦苦找去。”老者抬头看天,又说:“这雪一时不会停,别去受这个苦了。”我向他鞠了一躬,转身钻进雪里。
(4)天竟晴了,风也停了,阳光很好。没想到沙漠中的雪化得这样快,才片刻,地上已见斑斑沙底,却不见湿痕。
(5)地上的凹凸已成了一种令人惊骇的铺陈,只可能有一种理解:那全是远年的坟堆。
(6)这里离县城已经很远,不大会成为城里人的丧葬之地。这些坟堆被风雪所蚀,因年岁而坍,枯瘦萧条,显然从未有人祭扫。它们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排列得又是那么密呢?只可能有一种理解:这里是古战场。
(7)我在望不到边际的坟堆中茫然前行,心中浮现出艾略特的《荒原》。这里正是中华历史的荒原: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闺的遥望,湖湘稚儿的夜哭;故乡柳荫下的诀别,将军圆睁的怒目,猎猎于朔风中的军旗——随着一阵烟尘,又一阵烟尘,都飘散远去。我相信,死者临亡时都是面向朔北敌阵的;我相信,他们又很想在最后一刻回过头来,给熟悉的土地投注一个目光。于是,他们扭曲地倒下了,化作沙堆一座。
(8)远处已有树影。急步赶去,树下有水流,沙地也有了高低坡斜。登上一个坡,猛一抬头,看见不远的山峰上有荒落的土墩一座,我凭直觉确信,这便是阳关了。
(9)树愈来意多,开始有房舍出现。这是对的,重要关隘所在,屯扎兵马之地,不能没有这一些。转几个弯,再直上一道沙坡,爬到土墩底下,四处寻找,近旁正有一碑,上刻“阳关古址”四字。
(10)这是一个俯瞰四野的制高点。西北风浩荡万里,直扑面来,踉跄几步,方才站住。脚是站住了,却分明听到自己牙齿打战的声音,鼻子一定是立即冻红了的。呵一口热气到手掌,捂住双耳用力蹦跳几下,才定下心来睁眼。这儿的雪没有化,当然不会化。所谓古址,已经没有什么故迹,只有近处的烽火台还在,这就是刚才在下面看到的土墩。土墩已坍了大半,可以看见一层层泥沙,一层层苇草,苇草飘扬出来,在千年之后的寒风中抖动。眼下是西北的群山,都积着雪,层层叠叠,直伸天际。任何站立在这儿的人,都会感觉到自己是站在大海边的礁石上,那些山,全是冰海冻浪。
(11)王维实在是温厚到了极点。对于这么一个阳关,他的笔底仍然不露凌厉惊骇之色,而只是缠绵淡雅地写道:“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他瞟了一眼渭城客舍窗外青青的柳色,看了看友人已打点好的行囊,微笑着举起了酒壶。再来一杯吧,阳关之外,就找不到可以这样对饮畅谈的老朋友了。这杯酒,友人一定是毫不推却,一饮而尽的。
(12)这便是唐人风范。他们多半不会洒泪悲叹,执袂劝阻。他们的目光放得很远,他们的人生道路铺展得很广。告别是经常的,步履是放达的。这种风范,在李白、高适、岑参那里,焕发得越加豪迈。在南北各地的古代造像中,唐人造像一看便可识认,形体那么健美,目光那么平静,神采那么自信。在欧洲看蒙娜丽莎的微笑,你立即就能感受,这种恬然的自信只属于那些真正从中世纪的梦魔中苏醒、对前路挺有把握的艺术家们。唐人造像中的微笑,只会更沉着、更安详。在欧洲,这些艺术家们翻天覆地地闹腾了好一阵子,固执地要把微笑输送进历史的魂魄。谁都能计算,他们的事情发生在唐代之后多少年。而唐代,却没有把它的属于艺术家的自信延续久远。阳关的风雪,竟越见凄迷。(13)王维诗画皆称一绝,莱辛等西方哲人反复论述过的诗与画的界线,在他是可以随脚出入的。但是,长安的宫殿,只为艺术家们开了一个狭小的边门,允许他们以卑怯侍从的身份躬身而入,去制造一点娱乐。历史老人凛然肃然,扭过头去,颤巍巍地重又迈向三皇五帝的宗谱。这里,不需要艺术闹出太大的局面,不需要对美有太深的寄托。
(14)于是,九州的画风随之黯然。阳关,再也难于享用温醇的诗句。西出阳关的文人还是有的,只是大多成了谪官逐臣。即便是土墩、是石城,也受不住这么多叹息的吹拂,阳关坍弛了,坍弛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它终成废墟,终成荒原。身后,沙坟如潮,身前,寒峰如浪。谁也不能想象,这儿,一千多年之前,曾经验证过人生的壮美,艺术情怀的弘广。
(15)这儿应该有几声胡笳和羌笛的,音色极美,与自然浑和,夺人心魄。可惜它们后来都成了兵士们心头的哀音。既然一个民族都不忍听闻,它们也就消失在朔风之中。
(16)回去罢,时间已经不早。怕还要下雪。
——摘自散文集《文化苦旅》
第(10)段中“这儿的雪没有化,当然不会化”一句有何含义?
第(12)段在讨论“唐人风范”时提及欧洲“蒙娜丽莎的微笑”,这属于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简析第(7)段的语言特色。
第(10)至(14)段集中叙写了作者达到阳关古址后的所见、所思、所感,请梳理这一部分的思路。
结合全文探讨:作者对中国历史文化有哪些看法?你获得的最大启示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生命的两万天该留点什么
吴志翔
时钟滴答滴答地走着,我知道那是我的生命在流淌。
不知从哪一天起,我们开始对自己的年龄敏感起来。20岁以前,总觉得没有进入生活,但今天回过头看,偏偏又觉得那时候的故事最多,记忆最饱和。日历一页页地翻,年龄无声息地长,偶尔翻翻旧照片,会惊异于那双满是稚气的大眼睛曾经属于我!忽然间,我们似乎意识到,许多东西在不经意中已经湮没在黑暗中了;在成长的同时,我们也失落了渴盼成长的心情。
我曾经好多次向朋友们问过同一个问题:“人一般能活多少天?凭你的感觉尽快报个数字出来。”
“10万天!”
“20万天!”
几乎每一个人的声音都响亮而充满自信。然而我却告诉他们,人的生命实际只有两万多天。
起初,没有一个人相信我的话,说:“是不是少了一个零?”经过一番计算之后,朋友们深深地叹息了:“怎么?人生如此短暂!”
天黑下来了,我拧亮了台灯,时钟滴答滴答地走着,我知道那是我的生命在流淌。我打开一本书,米兰昆德拉正在说:“我讨厌听我的心脏的跳动;它是一个无情的提示,提醒我生命的分分秒秒都被点着数。”可是我没法不听,正如我们没法拒绝两万多个日子一个个溜走;我的心脏没法不跳动,正如树叶在秋天里没法不飘落。心脏停止跳动,那便是我们的末日。我平静地想着:我们怎样才能在最后走进坟墓之前没有遗憾?这个问题非常接近那段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语录:“当我们回首往事的时候……”
这个时代已经不可能只存在一种声音,也失去了响亮的压倒一切的“黄钟大吕”。当年奉为圭臬的东西今天或许被扔进了垃圾箱。人们更懂得珍惜自己的琐细欲望,为物质和肉体急急奔走。人们抛弃了一个英雄的时代,继而也抛弃了英雄所具有的精华。没有了殉道者般的神圣和信仰,没有了朝圣者般的坚忍与顽强,没有大爱,没有大恨,没有大悲,也没有大喜。
于是,我想到一个人,半个世纪以前,他在《生命的路》中写道:“自然赋予人们的不调和还很多,然而生命决不因此回头。”这个人就是鲁迅,他追索的是大生命。他“为了肩负起黑暗的闸门而拥有一颗黑暗的心”,他是“现代中国最痛苦的灵魂,不管怎样,他都是一个战士”。可以有千万个陶渊明、苏东坡,可以有数不清的林语堂、梁实秋,但是鲁迅,只有一个,一个坚挺、鲜亮的人格精神在今天是极其稀罕的。
几天前,重读小说《北方的河》,我再一次被感动。瞧那个人,他坚定地站着!他有一种足以震慑群生的气度,他的硬朗的质地是对众多聪明人的嘲讽,他的沉默和铁一般的冷峻令机会主义者心惊,他是来自欧亚大陆高纬度的坚硬的风,他有信仰,“信仰,你这纯钢百炼的处女!”
还有海子,质朴而清亮的海子。这位诗人没有活满1万天,但他永远保持了纯洁。他“站在太阳痛苦的光芒上”,复活了。
“诗意是人的栖居必备的基本能力。”海德格尔下了这样的断语。这诗意,动物不会有,它是我们人类的粮食。
夜深了,时钟依然嘀嗒嘀嗒地走着,我听到自己的心脏跳动的声音。我合上眼睛,我看到了这样一幅幅图景:鲁迅在夜里一边咳嗽,一边写文章,灯光昏黄,“爱夜的人于是领受了夜所给予的光明”;弗朗茨·卡夫卡彻夜写完自传体小说《决判》,完成了与自己灵魂的对话,“我的心脏周围隐隐作痛”;马赛尔·普鲁斯特从35岁到死,生活在暗室中,门窗紧闭,房间里点着蜡烛,《追忆似水年华》成为他唯一的安慰;张承志做着“静夜功课”,午夜时分,他点燃一支烟,纪念夜与黎明相连的瞬间……
这群孤独的人,这群饱满的灵魂!
我们怀着美感想他们,并不意味着我们的青春必须苦难重重。我不希望青春被某一种方式囚禁,它应该是绚烂的,完全开放的;我不希望在20多年的岁月里永远背着沉重的十字架,有人背它只是为了别人可以不背它。
我想说的只是:哪怕我们的世界变得越来越狭小,越来越平庸,也别让我们的精神的花朵在春天枯萎;哪怕我们四面楚歌,也别忘记保持自己尊贵骄傲的呼吸。
下面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写“我”告诉人们,人的生命实际只有两万多天,其目的是说明时光易逝,生命短暂,要珍惜美好的年华,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
B.作者由当前人的生存状态回溯过去,点明鲁迅、海子、卡夫卡等人拥有精神感召的力量,思路开阔。
C.文章主要运用了反复、比喻、引用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
D.作者对“人们抛弃了一个英雄时代,继而也抛弃了英雄所具有的精华”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和批判。

E.文章“形散而神聚”,不说教,无指责,却让人无法轻松,并在读后能够进行深刻的思考。
文章多次写到时钟“嘀嗒嘀嗒地走着”,其作用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根据文意,作者认为应该怎样做才能在最后走进坟墓之前没有遗憾?
根据文意,请你说说鲁迅、海子、卡夫卡、普鲁斯特等人在作者眼中是一群怎样的人?作者引用他们作例子是为了达到什么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张謇是一方风水
卞毓方
①阳光从头顶白花花、明晃晃地喷洒下来,仿佛蓝天无穷无尽的诉说。它沐浴着、抚慰着大地全部敏感的神经。有一刹那,它刺痛了我的瞳孔。因为你不得不仰起头,眯了眼,打量矗立于大道中央的这位状元——张謇的铜塑。紫褐色的身姿挺拔在两米多高的大理石座上,那起点就攒足了气势。太阳的光芒聚焦在他的圆颅、方肩,飞弹出一派银色的光辉。张謇一手拄了文明棍,一手插在大氅的口袋,气定神闲,蔼然远视——如果乡人不说,我会当他是孙中山,反正他们生活的背景相近,衣着神态也八九差不离。
②我在张謇的铜塑前沉思,想要离开却挪不了步——你无法从他的目光中逃遁。他唤醒了我关于“根”的一连串记忆,以及帮我重新扫描知识阶层在新一轮世纪之交的多元光谱。
③张謇是光绪二十年的状元。大魁天下不久,就遇上了“唤起中国四千年之大梦”的甲午血战,他的脑袋,应该是既空虚又清醒。
④苦读了三十多个寒暑,足下终于踏了青云,这一天实在来之不易。就好像披星戴月、胼手胝足、精疲力竭地爬上华山峰巅,回望来路,禁不住眼花欲坠。全国有多少怀笔如刀的士子啊,而状元只有一人!一将功成万骨枯,一士成功也是万骨朽啊!
⑤但张謇本人却不这么想。皇帝亲赐的翰林院修撰,拢共才对付了三个来月,拍拍身子就想走人。说什么“謇天与野性,本无宦情”!说什么“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愿居八命九命可耻之官”!不想当官你还拼命考它干吗?莫不是验证了一种既得心理:世人面对欲望中的高峰,未攀之前,常常是心向往之,寤寐求之;及至登高凌绝,待最初的惊喜消退,便会觉得实际的乐趣也不过尔尔?
⑥都不是。这是一个躁动于主体意识迅速觉醒的时代精英,我相信他一定是听到了历史车轮越来越快的铿锵撞击声。那钢与铁的交奏,总叫他坐卧不安。有朝一日,人类如果发明一种“望时镜”,那么,我们就会看张翰林如何皱眉蹙额,绕着狭小的天井徘徊,一会儿走到一株老态龙钟、筋骨毕露的国槐前,拿拳狠命擂它的干,用双手使劲撼它的根,一会儿又仰起脸,透过枯黄稀疏的叶片,怅望灰蒙蒙、虚幻幻的苍天……
⑦张謇很快就溜回了南通老家。冲出京城浮华虚誉的包围,立刻就感到外面的世界广阔而精彩。在他的老家,他建成了包括农、工、商、运输、银行,兼及教育的宏大体系。创立大生纱厂,组建垦牧公司,兴办师范学校和中小学堂,归总一句话,就是要“实业救国”、“教育救国”。张謇坦言:以上作为“不敢惊天动地,但求经天纬地”;不敢指望它立竿见影,疗救古国千年沉疴,但求“播种九幽之下,策效百岁之遥”。
⑧与他同时代的人相比,张謇确实有思想。张謇拿他的思想在通州乃至苏北大地搅出了一派新局面,在历代文曲星的方阵间别树起一面光帜。他让从唐太宗起就精心策划的、让天下读书人尽入彀中的“金钟罩”,有了明显的豁口。他让一个僵化了的状元躯壳,有了异质的活泼泼的生命。
⑨吾生也晚,张謇等不及我眼底的流云,我也抓不着他飘然远去的衣袂。然而,毕竟有缘。把张謇引入我的视野的,是我那位乡村知识分子的祖父。祖父来到我的故乡,是因张謇的召唤而来的。他从没见过这位张状元,但见到了状元的实绩。大批世居长江北岸的海门人,被集体招募到这片百年荒滩,大规模地种植棉花。生命的热流就在这片处女地上激起了缤纷的浪花。射阳县20世纪80年代以来,屡屡亮相在国内各大报刊的新闻版面,不光是因为她拥有天然妙绝的丹顶鹤饲养基地,也不光是因为射阳河上新开张的龙舟闹猛,而是由于她的棉花产量,多次雄踞全国榜首——这也是一种状元,并且不折不扣是张謇张状元的遗泽。张謇没能看到这一天,但也预料到了。他曾满怀希冀地自期:“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张謇是一簇春苗。张謇是一蓬火焰。张謇是一方风水。他的精神,注定是要在我家乡生根发芽、巍巍壮观的了。
真正造福人类的事业应是比生命更长,它的辉煌不是毕露在创始者的生前,而是隐藏在他的身后。他只能依稀把握到它的开端并且竭尽全力地做。张謇,你这从翰林院出逃的叛逆!站在长江口观沧海,是胆怯,还是激动?也许两者都有,但激动,欢呼,却为永恒。
(选自卞毓方散文集《千山独行》,有删改)
结合语境,谈谈 “真正造福人类的事业应是比生命更长”的含义是什么?
本文围绕张謇这一历史人物展开写作,作者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请梳理出来。
文章第⑥段对张謇的描写在写法上有何特点?在文中有何作用?
文章说:“张謇是一簇春苗。张謇是一蓬火焰。张謇是一方风水。”“张謇是一方风水”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作者说“与他同时代的人相比,张謇确实有思想”。请结合原文,简要归纳张謇的“有思想”表现在哪些方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听雨
叶延滨
写下这个题目,便不自觉地在心里吟诵起那些熟悉的诗篇,而且大多是古人的句子。雨,大概是古典的。而且常常当人们进入一种诗化的境况,才会从喧嚣的市井声浪里逃出来,逃出来的耳朵才能听雨。听雨有三个条件:第一是心静而神动,心静者不为市井或朝野的得失荣辱而悲喜,心平如水,不起波澜;神动者,是心神与自然呼应,天地万象,胸中百感,互交互合。第二是独处一室,或书房与书为侣,或山中小亭坐对群峰。第三是有雨。说到这里,话题的主角就出来了,听雨者,与雨为友,其喜怒哀乐,无不是因雨而起。
我赶走那些如雨脚一般敲击我心窗的诗句,它们虽美,但吟哦的是他人心曲。雨声已经伴千载百代的人,抒发自己的情怀。像永不退场的乐师,耐心地为一个又一个的登台者伴奏,他只是在人们不觉察之中,调动自己的琴弦。“疏雨漏梧桐,春水洗杏花,剑门斜雨 ,古城涤尘轻。……”这些都是人们久唱而常新的曲子,它们让我们只能相信,雨声是个能为每一个人伴奏的好乐师。
这是六月,久旱无雨的京城,下起第一场透雨a雷声沉沉地滚过,把都市里嘈杂的市声驱走,然后是闪电,是风。好风啊,让窗外一排高高的杨树,起舞俯仰地欢迎,满世界都是叶子的笑声!然后急急敲下一排雨脚,如碎玉,如奔马,如瀑布狂泻——
……
我躺在床上,听雨声从窗外跳进屋里来,又沿着白石灰抹的老墙往上爬,爬出一道道渍印。这是我最早的记忆,好像是我们搬进那座南方老城一条叫斌升巷的窄街。那是一个旧公馆,房子是木结构为主的,木框里砌上转抹上白灰。我们的房子背墙临街,墙的上部有 两只小窗,用来通气透光的。小窗很高,又从不开,布一张挂满灰尘的蛛网,让人想到许多故事。故事是雨声送进来的,这是我对这个世界最早的印象:雨夜里两只高墙上的窗,窗上挂着一张蛛网,网不住的雨声和更声漏湿了童年。(前两年我调出这个城市,妻子说我不喜欢这个让雨水锈满青苔的老城。)
……
我有一段让大雨泡着的记忆,那是1966年秋。那年本是我参加高考升大学的日子,“文化大革命”一声炮响,升学成了泡影,父母又先后被“革命群众”揪了出来,我被派到川滇边界山区农村“搞社教”。正是屋漏偏遇连阴雨的时候,在山区待的几个月,也没有见到几回晴朗的天。心里下着雨,外面也是雨,风声雨声,让人心怵。山区搞运动,免不了天天晚上的会。山里人住得分散,一家守一个山头,我这个小工作队员,每天就戴一顶大斗笠,提一盏马灯,风中雨中满山地转悠。田坎又窄又滑,一下雨就变成了鳝鱼背,真不知一天摔多少跤。啊,这也许是我命运的象征:漫天风雨,长夜窄路,一盏孤灯,一张不知是雨水还是泪水洗了百遍的脸。(到现在说到 “文化大革命”,我的耳边就响起一片暴雨在一只斗笠上踢踏的声浪。)
……
我对雨声的记忆不全是灰色的,有苦味的记忆,也有温馨的时候。那是在陕北,夏天终日在秃山峁劳作的我们,就像在火炉上烘着的红薯,每天都盼望着天上有块能下雨的云。高原的雨少,下一次就真叫恩赐。下雨可以不出工,可以凉凉地躺在炕上,听雨声让高原有了笑语,听苞谷拔节的脆响,让自己干涸的心,也有一个绿草般的梦。(庄稼人听雨能听出的快乐,这种快乐进城后就少了,至少不 是那带着土味和草味的快乐了。)
听雨,是听时间的脚步声,只是各人有各人的雨声,这是我刚刚想明白的。
(有删改)
文章为什么在开头一段就说“雨,大概是古典的”?请谈谈你的理解。
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 雨声是个能为每一个人伴奏的好乐师。
(2)在山区待的几个月,也没有见到几回晴朗的天。
文中三个段落末尾的内容为什么用括号作了标示?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雨”给作者留下了哪些难忘的记忆? “听雨”让他明白了什么道理?请根据全文进行分析。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