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听雨
叶延滨
写下这个题目,便不自觉地在心里吟诵起那些熟悉的诗篇,而且大多是古人的句子。雨,大概是古典的。而且常常当人们进入一种诗化的境况,才会从喧嚣的市井声浪里逃出来,逃出来的耳朵才能听雨。听雨有三个条件:第一是心静而神动,心静者不为市井或朝野的得失荣辱而悲喜,心平如水,不起波澜;神动者,是心神与自然呼应,天地万象,胸中百感,互交互合。第二是独处一室,或书房与书为侣,或山中小亭坐对群峰。第三是有雨。说到这里,话题的主角就出来了,听雨者,与雨为友,其喜怒哀乐,无不是因雨而起。
我赶走那些如雨脚一般敲击我心窗的诗句,它们虽美,但吟哦的是他人心曲。雨声已经伴千载百代的人,抒发自己的情怀。像永不退场的乐师,耐心地为一个又一个的登台者伴奏,他只是在人们不觉察之中,调动自己的琴弦。“疏雨漏梧桐,春水洗杏花,剑门斜雨 ,古城涤尘轻。……”这些都是人们久唱而常新的曲子,它们让我们只能相信,雨声是个能为每一个人伴奏的好乐师。
这是六月,久旱无雨的京城,下起第一场透雨a雷声沉沉地滚过,把都市里嘈杂的市声驱走,然后是闪电,是风。好风啊,让窗外一排高高的杨树,起舞俯仰地欢迎,满世界都是叶子的笑声!然后急急敲下一排雨脚,如碎玉,如奔马,如瀑布狂泻——
……
我躺在床上,听雨声从窗外跳进屋里来,又沿着白石灰抹的老墙往上爬,爬出一道道渍印。这是我最早的记忆,好像是我们搬进那座南方老城一条叫斌升巷的窄街。那是一个旧公馆,房子是木结构为主的,木框里砌上转抹上白灰。我们的房子背墙临街,墙的上部有 两只小窗,用来通气透光的。小窗很高,又从不开,布一张挂满灰尘的蛛网,让人想到许多故事。故事是雨声送进来的,这是我对这个世界最早的印象:雨夜里两只高墙上的窗,窗上挂着一张蛛网,网不住的雨声和更声漏湿了童年。(前两年我调出这个城市,妻子说我不喜欢这个让雨水锈满青苔的老城。)
……
我有一段让大雨泡着的记忆,那是1966年秋。那年本是我参加高考升大学的日子,“文化大革命”一声炮响,升学成了泡影,父母又先后被“革命群众”揪了出来,我被派到川滇边界山区农村“搞社教”。正是屋漏偏遇连阴雨的时候,在山区待的几个月,也没有见到几回晴朗的天。心里下着雨,外面也是雨,风声雨声,让人心怵。山区搞运动,免不了天天晚上的会。山里人住得分散,一家守一个山头,我这个小工作队员,每天就戴一顶大斗笠,提一盏马灯,风中雨中满山地转悠。田坎又窄又滑,一下雨就变成了鳝鱼背,真不知一天摔多少跤。啊,这也许是我命运的象征:漫天风雨,长夜窄路,一盏孤灯,一张不知是雨水还是泪水洗了百遍的脸。(到现在说到 “文化大革命”,我的耳边就响起一片暴雨在一只斗笠上踢踏的声浪。)
……
我对雨声的记忆不全是灰色的,有苦味的记忆,也有温馨的时候。那是在陕北,夏天终日在秃山峁劳作的我们,就像在火炉上烘着的红薯,每天都盼望着天上有块能下雨的云。高原的雨少,下一次就真叫恩赐。下雨可以不出工,可以凉凉地躺在炕上,听雨声让高原有了笑语,听苞谷拔节的脆响,让自己干涸的心,也有一个绿草般的梦。(庄稼人听雨能听出的快乐,这种快乐进城后就少了,至少不 是那带着土味和草味的快乐了。)
听雨,是听时间的脚步声,只是各人有各人的雨声,这是我刚刚想明白的。
(有删改)
文章为什么在开头一段就说“雨,大概是古典的”?请谈谈你的理解。
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 雨声是个能为每一个人伴奏的好乐师。
(2)在山区待的几个月,也没有见到几回晴朗的天。
文中三个段落末尾的内容为什么用括号作了标示?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雨”给作者留下了哪些难忘的记忆? “听雨”让他明白了什么道理?请根据全文进行分析。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近段时间,又有学者提议要把“四书”纳入中学课堂。观者议论纷纭,无非说“四书”是中华民族“伦理共识”、“文化认同”的基础,因为我们放弃了以“四书”为表征的儒教文化的伦理资源,所以面临着道德“脱序的危险”。因此,应该把“四书”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以取得全社会普遍的族群认同与伦理共识。“不读‘四书’,不知道做人的尊严,人格的力量,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此论之谬,不待多言。如果此论成立的话,那么包括西方历史上众多最伟大人物在内的人类,绝大多数都“不知道做人的尊严,人格的力量,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因为他们都没有读过“博大精深”的“四书”。
说当前中国社会存在普遍的道德危机,实质是说当前中国社会普遍蔑视某些任何公民本来就应当受到其约束的基本原则,而奉行目的至上、不择手段的道德观念。换句话说,就是整个社会缺乏某些不可动摇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道德规范。
一个社会要形成某种统一的确定性观念,不外乎以下三种途径:一是统一于某一宗教,比如中世纪欧洲的基督教道德系统和伊斯兰教道德系统;二是统一于某种意识形态,比如传统中国社会的儒家道德系统;三是统一于宪政民主精神,比如英美等建立了稳定的自由民主制度和国家,“对宪政政府的信仰是美国传统的核心”。第一种途径主要诉诸人类共有的宗教感,因而比较深刻持久;第二种途径主要依靠政治力量的宣传灌输,往往离不开某种压迫性权力的支持;第三种途径则借由公共理性,因而能稳定持久。
由于中国从来就不存在某种类似于欧洲基督教那样系统稳定、深入人心的宗教,而且在社会不断趋向平等化、、民主化的时代,建立新宗教的一切企图,不但要被人视为邪恶的,而且要被人视为是荒谬的和不合理的,因而第一条途径是不可能在中国走通。另一方面,中国传统道德因其内在的专制主义缺陷,在其实现自身必要的现代性转化之前,既不可能、也不应该由它来支撑起当代中国人的道德大厦。再加上现代社会的多元主义特征,决定了前两种途径在合法性上存在着极大的疑问。因此,不断推进民主进程,逐步建立稳定的民主制度框架,以民主精神感化国人灵魂,促进现代文明的那些基本原则牢牢扎根于国人的心灵深处,就成了解决当代中国社会道德问题的关键所在。包括提倡儒家在内的任何药方,即使不是无用的或有害的,也至多只能算是治标之术。
(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对“当前中国社会存在普遍的道德危机”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普遍不读“四书”,因而对人的尊严、人格的力量、人生的价值与意义等道德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造成当前中国社会存在普遍的道德危机。
B.当前的中国社会普遍蔑视某些基本原则,而这些基本原则本来是任何公民都应当严格遵守的。
C.当前的中国社会普遍奉行的是一种为达到目的的不择手段,危害他人和社会的道德观念。
D.当前的中国社会缺乏某些不可动摇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道德规范,从而导致道德水平普遍下降。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类的绝大多数都没有读过“博大精深”的“四书”,但是他们同样“做人的尊严,人格的力量,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B.中世纪欧洲的基督教道德系统和伊斯兰国家的伊斯兰教道德系统合而为一,共同诉诸人类共有的宗教感,因而深刻持久。
C.英美等建立了稳定的自由民主制度的国家,“对宪政政府的信仰是美国传统的核心”,从而形成了一种统一的确定性观念。
D.依靠政治力量的宣传灌输,往往离不开某种压迫性权力的支持,如传统中国社会的儒家道德系统的就是统治者的支持。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书”是中华民族“伦理共识” 、“文化认同”的基础,不仅每一个人要读,全世界热爱中华文化的人也都要读。
B.当前的中国社会缺乏某些不可动摇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道德规范,所以有学者提议重读“四书”,从中寻找救治“道德脱序”的良方。
C.中国从来就不存在某种系统稳定、深入人心的宗教,因而要在今天的中国通过一种宗教来形成一种统一的确定性观念是不可能的。
D.要解决当前中国社会存在的道德方面的问题,只有建立民主制度,加强民主思想教育,让民主的精神深入人心。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祖宗一词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崇拜祖宗的活动在中国非常普及、盛行:纵向上,从夏殷周三代到清代,祭祖仪式一直延续着,宗庙与社稷合一也一直没有实质性变化;横向上,皇家与民间的普通百姓家每年都要举行庄严的祭祖仪式,祖宗崇拜的观念根深蒂固。与此相关,在我们这个农业大国里,几千年来,农村的天然基本单位是自然村庄。它们往往是由世代聚居的某个宗族或几个宗族的联合体组成,而家族普遍对记载祖先事迹与血缘谱系的家谱、族谱很重视……诸如此类的社会事实有力地支持了祖宗观念的世代相传。
另一方面,由祖宗崇拜、祭祖仪式培育的祖宗观念已渗透到了我们的民族精神中,广泛地表现在中国人生活的许多方面。比如“炎黄子孙”的说法简直成了“中国人”的代名词,其实这是由祖宗观念无意识地生发出的口头禅。可以说,祖宗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象征着家族的存在、血缘的联系,因而意味着神圣不可侵犯的尊严——骂人时,咒他的祖宗是最狠毒的;在刑法中,刨祖坟是最厉害的;而在荣誉中,没有什么能比光宗耀祖更令人自豪的了。祖宗又标志着家族的权威。以祖宗为起点,可以依次确定家族成员的辈分关系,限定每个人的权利与义务。祖宗又是一种精神理想的化身,很容易染上崇高色彩,因而祖宗又常常与英雄为伍。在一个文化相对封闭的环境里,祖宗的经验、观念意味着后代的唯一的精神起点,因而祖宗精神似乎具有永恒的价值。“言必称三代”“言必称尧舜”,现实的挫折、困惑会使人们去祈求祖宗指点迷津。儒学非常成功地将祖宗的原始文化融会到了自己的学科思想中。这一点就连明代到中国的西方传教士利玛窦都感觉到了,他“认识到古老的敬祖思想是儒家哲学体系的一大支柱”。
实际上,古老的敬祖行为、敬祖思想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种族记忆”和“文化——审美心理原型”,在夏殷周三代形成后,经过儒学的肯定、发扬,家族社会的保护,已深深地潜藏于中国人的意识与潜意识中,在他们的价值观念、心理中积淀为一种情结,时常若隐若现地以种种方式流露出来。
  文学的祖宗情结原型无疑与祭祖仪式、《诗经》中祭祖诗的仪式活动有渊源关系。它是子孙后代对家族祖先的崇拜、怀念。这种情结有一种常见的宣泄方式,那就是满怀崇敬的心情,以子孙的口吻讲述祖先的英雄行为,或将祖先英雄化、美化;在与祖先的对比中,子孙的自我惭愧感往往激发起他们摹仿祖先的欲念,或者萌发出寻根心态。而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特别是在文化的某些转型时期,子孙的祖宗情结则往往表现得很复杂:钦慕、反思、批判、困惑、迷惘,或者兼而有之。
       (选自《宗祖的寻梦——原形批判与文本解读》,有改动)
下列对于“祖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祖宗象征着家族存在、血缘联系,是至高无上的,有着神圣不可侵犯的尊严。
B.祖宗又标志着家族的权威,以此确定家族成员的辈分关系,明确权利与义务。
C.祖宗是一种精神理想的化身,很容易染上崇高色彩,是子孙心目中的英雄。
D.祖宗能为后代在现实的挫折、困惑面前指点迷津,是后代强大的精神支柱。

从原文看,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崇拜祖宗的活动,自夏殷周三代以来,有几千年的历史,祭祖仪式一直没有变化,庄严而神圣,祖宗崇拜观念根深蒂固。
B.在中国人的心中,炎帝、黄帝是我们共同的祖先,这是祖宗崇拜、祭祖仪式培育的祖宗观念渗透到我们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
C.儒学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将祖宗崇拜的原始文化精神融会到了自己的学科思想中,把敬祖思想作为其哲学体系的支柱。
D.文学的祖宗情结受古老的敬祖行为和敬祖思想的影响,始终表现为子孙后代对家族祖先的崇拜、怀念。

下列不属于“祖宗观念”已“积淀为一种情结”的原因的一项

A.家族普遍对记载祖先事迹与血缘谱系的家谱、族谱很重视。
B.“宗庙与社稷合一”“皇家与普通百姓家每年都举行庄严的祭祖仪式”的大环境。
C.子孙或将祖先英雄化、美化,或有摹仿祖先的欲念,或者萌发出寻根心态。
D.儒家对古老的敬祖思想的大力肯定,并发扬光大,使百姓更易于接受。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英国科学家日前称,他们最近在研究中发现狗具备一种其它动物所不具备的能力,它们能够读懂人的面部表情,并且能准确地从中判断出人究竟是快乐还是伤悲。
当人类遇到一个新面孔时,他们的目光总是会不自觉地向左转移,首先落在对方面部的右半侧。这就是“左斜视”现象。“左斜视”现象一般只发生在我们人类面对面相遇时,而在其他情况下,比如人类在观察动物或无生命物体时,就不会发生这种规象。对于“左斜视”现象,最可能的解释就是人类面部的右半侧比左半侧更善于表达情感。
英国林肯大学科学家近日公布了一项最新研究成果声称,宠物狗也与人类一样具有这种“左斜视”倾向。到目前为止,科学家们还没有发现其他的动物会有这种倾向。但是,宠物狗的“左斜视”现象也只发生于它们看到人类面孔时,看到其他事物时同样不会发生。在实验中,林肯大学的郭昆博士向17只宠物狗分别展示了人类、狗、猴子等动物的面部图片以及一些无生命事物的照片。当宠物构面前出现人类面部的图片时,它们的眼神和头部动作具有明显的“左斜视”特征。但是,当它们面时猴子以及无生命事物,甚至它们同类的照片时,却没有任何“左料视”倾向。
郭昆认为,经过与人类数千年的友好相处,狗已经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左斜视”功能,并以此作为判断人类表情的一种途径。近期的研究表明,我们人类面部的右侧比左侧能够更精确、更强烈地表达个人情感,包括愤怒等情绪。如果确实如此的话,这也就是为什么狗和人类同样具有“左斜视”倾向的原因。但令人惊讶的是,在实验中当研究人员把人类面部图片倒过来摆在宠物狗面前时,它们仍然会不自觉地向左料视。相反,人类在面对倒置的面孔时则不再会有“左斜视”倾向。出现这种奇怪现象的原因可能在于狗的大脑区域分工不同。科学家们认为,狗大脑右侧主要负责处理来自左侧视野范围内的信息,因此比起左侧大脑更适合解释人类的面部表情。
长期以来,人类一直低估狗的智力水平。最新的研究表明,狗的智力能够达到14个月大的婴儿的智力水平。科学家们惊讶地发现,作为人类最好的朋友,狗在解决问题的能力测试中表现相当于初学走路的孩子。
下列关于“左斜视”现象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斜视”指在观察一个人时目光左移落到对方面部右侧的生理现象。
B.“左斜视”现象只在观察人类面孔时才发生,观察其他动物和无生命物体时则不会发生。
C.“左斜视”现象只发生在人类和狗身上,还没发现其他动物有此现象。
D.“左斜视”现象可能是为了能更准确地读懂一个人的面部表情

下列对狗具有“左斜视”倾向的原因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A.人类面部的右半侧比左半侧更善于表达情感。
B.狗的智力能够达到14个月大的婴儿的智力水平。
C.狗已经与人类友好相处数千年。
D.狗只能用大脑右侧解释人类的面部表情。

下列根据原文信息所作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狗在看到倒置的人类面部图片时也会发生“左斜视”现象,而人类却不会,可见狗的“左斜视”功能比人更发达。
B.人类在面对倒置的面孔时不发生“左斜视”,因为人类是用大脑左侧来处理左侧视野内的信息,大脑左侧比右侧更适合解释人类面部表情。
C.具备“左斜视”功能,能够判断人类表情,是狗能够成为宠物的原因之一。
D.狗只对人类发生“左斜视”,面对其他动物时没有任何“左斜视”倾向,说明狗同它们的关系不够友好亲密。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50年代,两位美国科学家发现“可逆蛋白质磷酸化作用”,它提示了外界生物信号在细胞内传递的基本方式的规律。70年代,又有两位美国科学家发现了G蛋白在细胞跨膜信息传递中的作用。他们率先注意到生命活动中的信息代谢并开展研究。尽管他们分别于1992年和1994年才获得诺贝尔“医学——生物学奖”,但生命活动研究毕竟登上了新大陆。
自80年代,研究有了跃升,从偏重于物质与能量代谢的研究进入到对生物信号在细胞内传递的物质基础、途径和方式的研究,信息代谢研究成为主要路径。三位美国科学家发现一氧化氮(NO)也是信号分子(此前所知的信号分子均是有机化合物),证明NO是心血管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中一个新的重要信号分子。它能引起靶细胞环鸟苷酸升高,介导兴奋性神经传导。他们荣获了1998年诺贝尔“医学——生物学奖”。
在进一步研究中,科学家发现:导致生物体内细胞生长、增殖、变异是由生物信号分子所携带的信号在细胞内传递过程中通过一种“放大”机制即多级瀑布效应实现的。胞外信号分子与膜受体结合,经鸟核苷酸结合G蛋白的转换、酶的激活和离子通道的打开,使细胞内产生能传递胞外信息的小分子化合物,这就是所谓的“第二信使”。第二信使能激活或抑制各种蛋白酶,改变其活性,使信号放大,引起多级瀑布效应将胞外信息放大8-10个数量级。
这些发现对揭开生命之迷,对控制生命活动,对防止遗传性、代谢性疾病(如癌症、心血管疾病等)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对“生命活动研究毕竟登上了新大陆”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生命活动研究的重大成果得到权威认定。
B.美国科学家率先发现信息代谢研究理论。
C.生命活动研究进入信息代谢的研究领域。
D.承认信息代谢在生命活动研究中的地位。

对“自80年代,研究有了跃升”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息代谢研究替代了物质与能量代谢的研究内容,推进了生命活动研究的进程。
B.研究证明,信号分子不全是有机化合物,有的信号分子是无机物(如一氧化氮)。
C.不再偏重于物质与能量代谢的研究,信息代谢研究成为生命活动研究的主要路径。
D.生命活动研究更加深入,对生物信号在细胞内的活动状况与作用的研究卓有成效。

下列有关“多级瀑布效应”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第二信使引起的多级瀑布效应可以将胞外信息扩大8-10个数量级。
B.能“放大”信号分子导致生物体内细胞生长、增殖、变异的特殊机制。
C.细胞内部能传递胞外信息的小分子化合物是引发多级瀑布效应的因素。
D.生物信号分子所携带的信号在细胞内传递过程中的一种“放大”机制。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和《偶然》一样,这首《再别康桥》也是貌若洒脱而心实惆怅,只是《偶然》之惆怅乃因人而起,而《再别康桥》之惆怅乃因地而生。表面上诗人只是“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似乎是无所依恋,但他的“心头”却荡漾着康河的波光艳影,“甘心”做柔波里的一条水草,而临别前夕,怅然无语,欲歌不能,连夏虫也为他沉默了。其实一开始诗人“作别西天的云彩”,便已有好景无多之感。
从晚霞到夕阳,从夕阳到星辉,从星辉到悄悄的夏夜,时序交代得井井有条。金柳、青荇、青草、彩虹,和斑斓的星辉,诗中的色彩与光芒十分动人,但听觉上却是十分沉寂,形成特殊的对照。论者常说徐志摩的诗欧化,从这首诗看来,并不如此。综观全诗,无论在情调上或词藻上,都颇有中国古典诗的味道。“寻梦?撑一支长篱”以下的四行,简直像宋词。“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两句,更有李白的神韵。但在这两句里,云彩还在西天,徐志摩还在人间;到了诗末的“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康桥竟已云霞掩映,俨同仙境,而徐志摩已成下凡的仙人了。意境到此,何欧化之有?同时,诗人再别康桥,悄悄的不是别离的钢琴或提琴,而是笙箫,仍不失其中国气质。至于“满载一船星辉”,虽是佳句,却本于宋朝张孝祥的《西江月》:“满载一船明月,平铺千里秋江。”
句法上倒是有些欧化的。例如开篇的三行: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确有一些欧化,但用得十分灵活;副词“轻轻的”连用了三次,在句中的位置忽升忽降,重复中有变化,绝不单调。第四段第二行在文法上和第三行不可分割,是为西洋诗中所谓“跨行”,这也是欧化的,所以行末无标点。其实第二段的一、三两行和第三段的首行,全是跨行,原不应有标点;徐志摩都加了逗点,反为不美。
重词叠字,是本诗音调上的一个特色。篇首三用“轻轻”,篇末三用“悄悄”,前后形成双声叠字,有如天籁。整个末段的句法,和首段的句法呼应,又是一种重叠。而呼应得最有趣的,则是第四段末到第六段末。“虹”“梦”“青”“星辉”“放歌”“沉默”等字眼,均重复一次,但重复的方式各异,交织成纷至沓来的音响效果,却又安排得十分自然,并不惹眼。“向青草更青处漫溯”一句,兼双声,叠韵,叠字而有之,音调脆爽之极。不过在第五段中,第二行末的“溯”字和第四行末的“歌”字,该押韵而实未押韵,是一失误。徐志摩是浙江人,可能把“歌”字读成“姑”了。———一摘自《徐志摩诗小论》
根据选文内容,下列表述对徐志摩《再别康桥》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再别康桥》是一首貌若洒脱而实惆怅的诗歌。
B.《再别康桥》在情调上或词藻上都颇有中国古典诗的味道。
C.句法上欧化色彩浓,主要是采用了西洋诗中所谓的“跨行”。
D.“向青草更青处漫溯”一句,兼双声,叠韵,叠字而有之,音调脆爽之极。

下列表述中属于“论者常说徐志摩的诗欧化,从这首诗看来,并不如此”中“如此”所
指代内容的一项是

A.“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两句,具有李白飘逸的神韵。
B.“悄悄是别离的笙箫”中,从乐器的选择上,仍不失其中国气质。
C.“满载一船星辉”是从宋代张孝祥《西江月》诃中演化而来的。
D.开篇三行“轻轻的”连用了三次,重复中有变化,绝不单调。

下列说法不符合作者在本文中的观点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诗的开首那句“作别西天的云彩”,便已有好景无多之感。
B.《再别康桥》既有宋词的柔美,又有李白的飘逸,总体是柔美多过飘逸。
C.徐志摩在有的跨行诗句中加了标点,使得诗歌在句法上反而不美。
D.《再别康桥》的第二行束的“溯”字和第四行末的“歌”字应该是押韵的。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